您的位置 首页 > 歌词库

青海小调十二月歌词青草的芽芽_青海小调十二月歌词

1.《茉莉花》属于哪里的民歌?

2.民族民间音乐试题求答

3.中国的民歌都有那些?

4.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相同点?

5.我国民歌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分别介绍各自内容及其代表作品

青海小调十二月歌词青草的芽芽_青海小调十二月歌词

十二月花果

1.正月里冰冻者立春消,立春消,二月里尕鱼娃儿水面上漂呀,水面上漂呀小呀啊哥哥,想起我的哥啊,想起我的妹呀,想起我的亲哥哥等上一等我呀,等上一等我呀小呀啊哥哥。

2.三月里桃杏花爱,爱,四月里刺梅花儿院子里开呀,院子里开呀小呀啊哥哥,想起我的哥啊,想起我的妹呀,想起我的亲哥哥等上一等我呀,等上一等我呀小呀啊哥哥。

3.五月里牡丹花满院香,满院香,六月里的川草花儿赛金黄呀,赛金黄啊小呀啊哥哥,想起我的哥啊,想起我的妹呀,想起我的亲哥哥等上一等我呀,等上一等我呀小呀啊哥哥。

4.七月里葡萄搭成架啊,搭成架啊,八月里的西瓜献月牙呀,献月牙呀小呀啊哥哥,想起我的哥啊,想起我的妹呀,想起我的亲哥哥等上一等我呀,等上一等我呀小呀啊哥哥。

5.九月里的菊花开千层,开千层啊,十月里的瓜果送青人呀,送青人啊小呀啊哥哥,想起我的哥啊,想起我的妹呀,想起我的亲哥哥等上一等我呀,等上一等我呀小呀啊哥哥。

6.十一月的柿子大街上卖啊,大街上卖啊,十二月的腊梅花儿风雪里开呀,风雪里开呀小呀啊哥哥,想起我的哥啊,想起我的妹呀,想起我的亲哥哥等上一等我呀,等上一等我呀小呀啊哥哥。

《茉莉花》属于哪里的民歌?

小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广泛。它不受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具体劳动环境的制约﹐它所反映的不仅包括农民﹐而且还有城市小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商人﹑市民乃至江湖艺妓﹑贩夫走卒﹑和尚尼姑﹑流浪行乞者等各种阶层的爱情婚姻﹑离别相思﹑风土人情﹑游戏﹑自然常识﹑民间故事等﹐几乎无所不包。

小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诗经》中的某些叙事性篇章,已经孕育了这一体裁的某些因素。汉代的相和歌就是用丝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谣(清唱一类的歌)有明显不同,相和歌可以说是小调的源头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月节折杨柳歌》等时序体的乐府民歌﹐从中可以看到后世传播较广的几种传统小调﹐如四季﹑五更﹑十二月的体式结构原则。至隋﹑唐之际,有更多的民歌得到选择﹑提炼﹐而成为说唱﹑歌舞演出的一部分,称为 曲子,它也是小调体裁的早期形式。宋﹑元之后,伴随著中国城镇经济的日益繁荣,小调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成熟阶段。一方面﹐从广大农村传入城市的许多民歌曲调经艺人演唱﹑加工而变为小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元代兴起的小令﹑散套﹐在传播过程中﹐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而逐渐同体式严格的南北曲分道扬镳,变为一种通俗易懂﹑流畅优美﹑仍保留著曲牌名称的小曲

民族民间音乐试题求答

对国人而言,民歌《茉莉花》早已超出了耳熟能详的范围,上升到民族自豪感的程度了——的确,作为最早有曲谱记载传入国外的中国民歌,作为被各国音乐教材收录、介绍的曲目,作为外国人心目中“中国的‘一歌二曲’”中的“一歌”,作为《图兰朵》的主要音乐素材,作为鸟巢的开篇,称《茉莉花》为中国民歌的NO.1是丝毫不为过的。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茉莉花》的成就,也不是《茉莉花》的流传历史,而是说一下各地不同的《茉莉花》。

其实呢,如果我让你唱一下《茉莉花》,你可能会给我两个答案——年轻一点的大概张口就是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而上了年纪的可能会轻轻地唱着“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实际上这两个都没错,都是《茉莉花》,不过前者是清朝末年流传到国外、被普切尼改编为《图兰朵》、后被张艺谋推向世界的“中国之歌”,而后者是上承《鲜花调》、以扬州清曲的形式流传、后被何仿记录整理加以推广的民歌小调,说到底,这是不同地域的两首同名作品(当然不是专门研究的一般不会在意这种区别,就算在意也说不出为什么不一样)。而实际上叫“茉莉花”这个名字的中国民歌可谓是浩如烟海,别说不一个地区,就算是同一个省、同一个市,隔上那么几十里路就会有一朵不一样的茉莉在等着你。除去少数几个地方的词曲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大部分的《茉莉花》还是用大致相同的段落结构和意思相近的遣词造句讲述了同一个故事。

说到《茉莉花》,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前身《鲜花调》(又名《仙花凋》,曾用名《双叠翠》,流传于清朝,大概脱胎于明朝的《十二红》),不过此类考据文章网上有很多,我就不加以引用了,只是想说一下即便到了现在,几种基本的《鲜花调》还在、扬州一带传唱,这便给我们的赏析和比较带来了方便——

1、清代《鲜花调》,地域未知(不一定产自江苏,因为下面提到的两首江苏的《鲜花调》跟这个差别比较大)

好一朵鲜花 好一朵鲜花

飘来飘去落到我的家

我本待不出门就把那鲜花儿彩留下 茉莉花

好一朵鲜花 好一朵鲜花

飘来飘去落到我的家

我本待要出门想问那鲜花儿香留下 茉莉花

我本待要出门想问那鲜花儿香留下 茉莉花

好一朵鲜花 好一朵鲜花

香来香去落到我的家

我本待要出门想问那鲜花儿香留下 茉莉花

我本待要出门想问那鲜花儿香留下 茉莉花

我怀疑当年希特纳在《中国旅行记》中记录的就是这首歌,因为每一段仅仅开头两句跟江苏的《鲜花调》相似,往后则更加接近《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其实伴奏更像,不过那是后来编曲故意的,肯定不算数);除此之外,也只有这首歌跟《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在歌词上并没有叙述了一个花少女有心无胆的故事,而都是说茉莉花来到家门前,自己爱花想留下,更能佐证两者的继承关系。这首歌听上去十分的温婉,风格还是很类似江苏通行的《茉莉花》的,而单看歌词则更有风尘女子闲暇时刻吟唱的意味(这么说的原因是一般老百姓都说《茉莉花》早先是妓院的姐儿们唱的曲儿,后来新四军小战士沿街串巷风听到后记了下来)。

2、江苏《鲜花调》(是南京的一个区)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奴有心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 好一朵金银花

金银花开好比勾儿芽

奴有心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将奴骂

好一朵玫瑰花 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开碗呀么碗口大

奴有心一朵戴 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就是通行的《茉莉花》最直接的前身,原作是十二朵花轮着唱(即前面提到的《十二红》),到了清代就只剩下三朵花了,然后1942年何仿的风使这首歌成了茉莉花的专属(当然曲调改了不少)。这首歌非常“民俗”,因为其调式唱腔和一唱三叹的特点让人一听就能将产地猜得八九不离十,咿咿呀呀的吴侬软语配上二胡仿佛能把人听醉,好像反过来再听《茉莉花》会觉得特色都丢掉了似的。

相里衍一3、江苏扬州《鲜花调》

好一朵鲜花 好一朵鲜花

鲜花那个开放别的花开不过它

我想要掐枝头上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 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别的花香不过它

我想要掐枝头上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 人儿骂

这是首扬州清曲,因此地方色彩更浓。个人觉得单从可听度的方面来说,这首歌除非你对评弹、清曲等传统曲艺感兴趣,否则会觉得不是很好听,当然大部分旋律还是很接近的《鲜花调》,毕竟是一个省的。另外,上面的歌词并不完整,但之后的歌词是什么我也没有查到。

By the way, 其实《鲜花调》的版本也不少,能在网上搜到的并不止这三首,但其余的仅仅只有词而已,所以就不加以记录了。

说完《鲜花调》,就该说一下《茉莉花》了。建国后,随着对民族音乐的推广,尤其是八十年代初程桂兰的演唱使这首本已沉寂的歌重新焕发出光彩,《茉莉花》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到了九十年代,《图兰朵》开始登陆中国,再加上2000年左右张艺谋的申奥、,《茉莉花》开始在全世界回荡。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先从江苏的《茉莉花》说起——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我有心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我有心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我有心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其实从国家的对外推广和八十年代以来歌手们的传唱来看,中国的《茉莉花》指的是“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可对于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音乐工作者、曲艺爱好者而言,中国的《茉莉花》只有一朵,就是“好一朵茉莉花”。脱胎于传统曲艺,借鉴现代音乐进行改良,江苏的《茉莉花》以其清新与柔美赢得了千千万万人的心,以至于全国各地凡是跟《茉莉花》沾边的都在争当这首歌的发源地(个人觉得江苏省内的各市区抢还好说,毕竟这的确是江苏民歌,可外省的也参与争夺就很没意思了)。言归正传,跟其前身相比,这首歌少了很多曲艺的痕迹,去掉了每段结束时那个拔高的花腔,从而简单易唱,朗朗上口;而歌词中由“奴”变成“我”,仿佛从一位妇人变成了一个少女,词的改动应和着曲的改动,带来扑面的清新(按我自己的感觉,原先是花在你面前,你在赏花的同时还会被香气所包围;而现在你是在远远地赏花,你所感受到的是那种亭亭玉立、清幽致远的风姿)。

接下来聊聊《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原本这首歌一直被挂名在江苏境内,原因是绝大部分人都不能区分这首歌和“好一朵茉莉花”,而研究者们也只能提出这是被传到国外的那一首,根据希特纳的罗马拼音歌词来看有广东方言的痕迹,但真正的来源也是说不清。直到最近我在一张老唱片上找到一首《东北茉莉花》,试听之后发现竟然就是那首“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有朝一日落在我家 对着鲜花我乐哈哈

满园花儿赛不过它 芳香飘万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

这就是被国人引以为豪的那首《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不过歌手们一般只唱第一段,然后重复两三遍,基本没有人唱过第二段。怎么说呢,这首歌与所有同属《鲜花调》体系的《茉莉花》相比要文雅许多,甚至可以说举世“下里巴人”、惟它“阳春白雪”——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它曾出口过,然后又被引进了,无论曲调还是歌词都被淬炼得格外高雅;也正因如此,这首歌基本失去了作为一首民歌的“俗”味,不应该算作是一首民歌了。但说一千道一万,这首歌毕竟代表了中国,它的地位和价值或许已不在民歌领域,可在音乐史上绝对是浓浓的一笔。

相里衍一下面的就没这么集中了,一个省一首而已,不过基本都是北方的——

1、甘肃《茉莉花》

好的个茉莉花 好的个茉莉花

茉莉子开花红呀红不过它

我有心折两朵戴呀 恐怕看花的人儿骂呀哎哟

好的个茉莉花 好的个茉莉花

茉莉子花香飘呀飘得远啊

南也有 北也有 花香四溢谁也是赛不过它呀

南也有 北也有 花香四溢谁也是赛不过它呀哎哟

曲子很像是江苏《茉莉花》的变奏,不过也是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的,你的确能听出陕甘宁的味儿来。不过由于是外地迁过来的歌,所以还是不如本土歌那么有张力,听着舒缓一下身心也就是了。

2、青海《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呀 好一朵茉莉花呀

满园的鲜花胜呀么胜不过它呀

我有心折两朵戴呀 恐怕是看花人骂呀咿呀咿嗨哟

我有心折两朵戴呀 恐怕是看花人骂呀咿呀咿嗨哟

我也不折它呀 我也不戴它呀

有朝一日连根么移在家呀

我每日不出门呀 身陪着鲜花坐呀咿呀咿嗨哟

我每日不出门呀 身陪着鲜花坐呀咿呀咿嗨哟

曲调非常接近上面的甘肃《茉莉花》,大概是离得太近了吧,不过也是有自己的特点的——节奏轻快,花腔少,每句末尾会升上去,让听众心胸为之一开。注意到第二段的词,该女子一反同类作品女主人公有心无胆的毛病,直接连根拔起带回家,不再望花兴叹,而且“家门口”式的描写又跟被出口的那两首“中国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缘由值得玩味。

3、河南《茉莉花》

一朵茉莉花 一朵茉莉花

茉莉子开花都爱它

掐一朵茉莉花戴诶 你呀乐得笑哇啊哈哈哈哈哈哈

喜鹊喳喳叫哇 给俺把喜报啊

姑娘今夜就要出阁

样样东西准备好耶 咱的那个喜日子来哎嗨嗨嗨哟

仿佛约好了似的,这首歌就像江苏《茉莉花》的另一首变奏,不过歌词改了不少,除了句式还保留之外,内容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摘朵花戴不仅不会被骂,而且还代表了娘家人和姐妹淘最深切的祝福。这样一来,江苏《茉莉花》原有的婉转用到这里就多了一份羞涩和“喜上眉梢”。

4、陕西《茉莉花》

好呦一朵茉莉花 好呦一朵茉莉花

花开那个千万朵 朵朵比不下

妹妹呐有心掐朵花儿戴呀 哎呀呀只可惜情哥哥不在家

哎呀呀只可惜情哥哥不在家

那一年南风吹 茉莉它开了花

我送我的情远方

摘一朵茉莉花哥哥你带上它 妹妹有句贴心话哥哥你要记下

等到翌年茉莉开 你要回到家

春尽夏又等 茉莉花开了花

我唤我的情哥哥快回来

再等来年茉莉花儿开呀 莫让妹妹空等待

再等来年茉莉花儿开 莫让妹妹空等待

陕西的《茉莉花》是一首原创本土歌曲,其中的内容相信对秦晋民歌有所了解的都不会觉得陌生,依旧是哥哥走了妹妹思念,君不见《走西口》、《蓝花花》啥的都是这么痴男怨女——不过跟别的陕西民歌不同的是,这里面的音乐元素没那么“土”,貌似经过加工了,所以这应该是建国后出现的歌吧。本歌曲三段旋律一致,两头快、中间缓,将女主角的思念和不舍表现得恰到好处……这跟《茉莉花》还有啥关系呢?

5、山东《茉莉花》

春天的茉莉开呀 香喷喷多可爱呀

茉莉园边住着个祝英台

她有心去读书哟 XXXXXXX

梁山伯祝英台呀 同寒窗整三载呀

英台父母催她个回家来

情难舍 走相送呀 一路上情实难猜

梁山伯访友来呀 见红妆迷解开呀

可怜英台已定亲马文才

姻缘断 心肝碎呀 到黄泉难了相思债

马家他把人抬呀 梁兄不见哭声哀呀

天崩地裂飞出一对彩蝶来

茉莉重重比翼飞呀 有情人永不分开

因为没有现成歌词,所以只得听写,于是中途出现了“XXXXXXX”(听不出来了呗)。话说山东的这个原创《茉莉花》甚为强大,直接讲述了“梁祝”这个故事,好在每段后两句还是有江苏《茉莉花》的影子的。不过我真没觉得这个是山东民歌,地域色彩没那么浓,貌似你放在哪个地方都没问题,不信你跟《包楞调》比比。

6、台湾《六月茉莉》

六月茉莉真正美 花开要得那并蒂莲

爱情若不能成双对 怎不叫人伤悲

六月茉莉正盛开 好花喜得意中人来

爱情若只是梦一场 怎不叫人悲哀

六月茉莉香透天 好花喜得意中人来赏

爱情若没有你在身旁 怎不叫人心凉

六月茉莉开满山 好花喜得意中人来怜

爱情若像蝴蝶乱摘花 怎能叫人心安

六月茉莉正盛开 好花喜得意中人来

爱情若只是梦一场 怎不叫人悲哀

台湾的土民歌一般是指高山族那种,其余的不是解放后的移民创作的就是跟闽南交流来的,这首《六月茉莉》应该是后面那种情况,完全的小情歌,好似《绿岛小夜曲》,又好似《望春风》。我听到的是国语,但我觉得原歌应该是台语歌,那种朦胧而又酥软的感觉倒是跟茉莉的风姿不谋而合。另,不用说了吧,这个跟大陆的那个体系八竿子打不着。

好了,我已经将能找得到音频的《茉莉花》都介绍了一遍,至于网上提到的河北南皮《茉莉花》、山西临汾《茉莉花》、河北深泽《茉莉花》、山东日照《述罗》、宁夏固原《茉莉花》等等我都没找到音频,因此就不算在内了。

花香四溢遍神州,绚丽多彩满天涯。每一首《茉莉花》都以自己各有的特点为中国民歌添上美丽的一划。它们都包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给我们以最美好的艺术享受。在这里,我衷心祝愿每一朵茉莉花都能顽强地绽放,用绚烂多姿的生命表现中国民歌的生生不息!

中国的民歌都有那些?

你好 我是迦南美地琴行的音乐老师

下面是我给您的回答:

1号子: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流传于中国各地

2花儿: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

3信天游: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4、鲜花调:《茉莉花》原名本是《鲜花调》,是南京地区的一首民歌,后经加工成为了现在这支家喻户晓的曲子。

简答题:

1、小调和号子有什么区别联系?

答:

区别:

1、小调的流传和发展,反映了城市和乡村音乐文化的交互影响和密切联系。小调的流传遍及城乡不同阶层,并有广泛的社会阶层直接或简介参与创作与加工;

2、小调有固定的唱词和唱本;

3、除了一般群众外,小调有职业和半职业艺人在热闹的公共场所进行商业性演唱,并常有乐器伴奏。

小调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形式连缀为多段分节歌。其曲调旋律性强,节奏、结构

规整匀称,艺术手法比较丰富多样,情感的表达比较委婉,寄抒情于叙事之中。

2、西北民歌和东南民歌有什么区别?

答: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相同点?

一、小调

小调主要流行于城市乡镇之间,歌曲的曲调大多比较舒缓,结构也比较方整,常用民间的一些传说;故事,风俗作为体裁,如江苏民歌《孟姜女》,《茉莉花》,《无锡景》,《拔根芦菜花》,云南民歌《锈荷包》,四川民歌《敬茶歌》等。

关于江苏民歌《孟姜女》,《茉莉花》;有很多版本,这有牵扯到中国同宗民歌的问题,这里我不在累赘,有机会我们再论。有些小调,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揭示现实的意义,如江苏民歌《孟姜女》又名《十二月花名》,故事说了在秦时有一姑娘孟姜女千里为丈夫范其良送寒衣的这么一个传说,当孟姜女走到浒墅关(今在苏州)时。看门的吏卒不让她过去,孟便将自己悲惨的遭遇,按节令的花名作引,编成十二段歌曲,(现在从民间艺人的传唱听来,这应该是属于变奏体),泪眼婆娑的演唱给吏卒听,看门的吏卒终于被她的歌声感化,于是,放她过关。千百年来,歌曲反映了人民大众对孟姜女这个角色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对秦时的暴政严重不满。

二、山歌

山歌产生于田野山涧,歌曲节奏往往比较自由,有类似于戏曲演唱风格的拖腔,各地有很多著名的山歌,如山东民歌《秀美的沂蒙山》,山歌之乡福建民歌《茶歌》,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回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等,歌曲大多以爱情故事为题材,曲式也很有特点,往往歌曲会有一个让演唱者自由发挥的段落,如《上去高山望平川》;《洞庭湖好风光》等!

对于山歌要理解透彻了,并不是一定在山里唱才叫山歌,有的歌曲如《洞庭湖》在湖上演,也叫山歌,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科学的分法,这里面也有特殊情况,为了让大家更能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先不要欢笑其他!

三、号子

号子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生产中,而且还是属于那种很剧烈的劳动,你可以想象一下,众人在抬一个非常重的物体的时候,不可能唱出很抒情,很悠闲的如《摇篮曲》式的歌曲,他们为了使大家的力量用到恰到好处,会现由一个人像唱似的,按节奏的呐喊出来,其他人然后附和着,按照先开始的那个人提示的节奏快慢,接上去一块呐喊。这就是号子的前身,后来,演变成一种歌曲体裁。

号子的演唱形式很单一,常见的如合唱,一领众和。这样的题材演唱效果很有气氛。能够很快和群众产生共鸣!如靖江民歌《打麦号子》,还有《船夫号子》等。

四、长歌

长歌,顾名思义,也就是篇幅比较宏大,多以叙述诗为题材,如彝族民歌《阿诗玛》,蒙古族民歌《噶达梅林》等

我国民歌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分别介绍各自内容及其代表作品

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劳动号子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通过劳动号子表现出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8、劳动号子的双重功用 劳动号子的双重功用即实际功用和艺术表现功用。在劳动中,劳动号子的双重功用表现在:一方面,它可以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这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劳动的强度越大,对劳动号子音乐表现的制约也就越大。反之,劳动强度较小,劳动号子的歌唱者就可以有较大的余力去斟酌和发挥劳动号子音乐的艺术表现。

山歌 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爱情和苦难。山歌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山歌的歌词具有纯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等特点,生动鲜活,真切感人。山歌往往在音乐的一开始处便出现全曲的最高音,感情充沛,表达强烈。在高音区,山歌还常常会有自由延长音。有的山歌因音域较高而使用声或真声结合的歌唱方法。

13、山歌的歌种 山歌的歌种是不同地区民间对本地山歌的独特称谓,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挣颈红",等等。

小调 小调又被称为小曲、俗曲等,是在农村和城市集镇上广泛流传的民间歌曲。与劳动号子和山歌不同之处有:

1、小调的流传和发展,反映了城市和乡村音乐文化的交互影响和密切联系。小调的流传遍及城乡不同阶层,并有广泛的社会阶层直接或简介参与创作与加工;

2、小调有固定的唱词和唱本;

3、除了一般群众外,小调有职业和半职业艺人在热闹的公共场所进行商业性演唱,并常有乐器伴奏。

小调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形式连缀为多段分节歌。其曲调旋律性强,节奏、结构

规整匀称,艺术手法比较丰富多样,情感的表达比较委婉,寄抒情于叙事之中。

劳动号子产生于劳动过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地反映劳动状况和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其音乐形象粗犷豪迈、坚实有力,是某些体力劳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主要有高邮的秧歌号子、三峡的纤夫号子、川渝地区的川江号子。

山歌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 高亢 、节 。代表作:《月儿弯弯照》。

小调,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代表作:《四季相思》、《七十二心》。

扩展资料:

小调的特点:

小调多数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为适应多段词的需要,其曲调则概括、凝炼地表达某种情绪(或柔美、或哀怨、或欢快),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小调的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城市小调多有丝弦乐器伴奏、引子和过门的运用,以及伴奏中乐器的加花装饰、托腔垫腔等,使小调音乐更为优美动人。

百度百科-小调

百度百科-山歌

百度百科-劳动号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