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馆

德彪西前奏曲焰火钢琴谱_德彪西前奏曲

1.德彪西主要作品都有什么

2.德彪西的经典名作有哪些?

3.哪部作品是德彪西创作生涯新的里程碑?

4.哪首乐曲被认为是德彪西的代表作品?

5.牧神午后前奏曲的作曲家简介

6.前奏曲的作品

7.德彪西 棕发少女

德彪西前奏曲焰火钢琴谱_德彪西前奏曲

《贝加摩组曲》是德彪西的早期作品,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巴斯比舞曲》等四首小曲组成,直到1905年才出版,前后历时十五年,可见这一组曲的写作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推敲。

德彪西主要作品都有什么

适合高考。德彪西月光这首曲子适合参加艺考,只要发挥稳当就都可以过关。贝多芬最为知名的钢琴奏鸣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Op27No2“月光”》,德彪西三首充满想象空间的前奏曲《欧石楠》《水妖》《焰火》。

德彪西的经典名作有哪些?

1、牧神午后前奏曲

牧神午后前奏曲为管弦乐曲,克罗德·德彪西作曲。作于1892-1894年,取材于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 该曲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经典作品。

2、大海

《大海》为德彪西先生于1903-1905年创作的交响乐。

3、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五幕歌剧,梅特林克编剧,德彪西谱曲,1902年4月30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次公演。 德彪西共作有4部歌剧,而真正完成的只有这部《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这部歌剧作于 1892―1902年。

扩展资料

德彪西的成就

德彪西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并设法远离这一称谓。

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E. Robert 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内文也写到,将德彪西的音乐美学称为“印象主义”是不尽准确的。

不管怎样,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其他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克劳德·德彪西

哪部作品是德彪西创作生涯新的里程碑?

德彪西的经典名作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介绍: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法国人,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自他以后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就:

德彪西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并设法远离这一称谓。

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E. Robert 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内文也写到,将德彪西的音乐美学称为“印象主义”是不尽准确的。

不管怎样,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其他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哪首乐曲被认为是德彪西的代表作品?

德彪西跳脱出德国浪漫主义的桎梏,以全新的音乐形态创作,一心要突破传统的束缚与限制。德彪西旋即创作了《牧神的午后前奏曲》,为自己的创作生涯树立了新的里程碑。1894年《牧神的午后前奏曲》在巴黎首次公演,所有的观众都沉醉在德彪西如梦似幻的曲境里,为这种朦胧的音乐效果而深深着迷。这首曲子是根据马拉美的诗作改编的,故事描述一位半人半羊的牧神,刚从夏日午睡的梦中醒来,他缓缓吹起笛音,忽然看见水边草丛间的精灵,他分不清这是梦还是真实,他幻想将精灵拥在怀中亲吻,但精灵却在他的追逐下如水波般消失了。最后牧神倒在沙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再次进入晦暗迷蒙的梦乡。德彪西勾勒出牧神游走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情境,试图描绘一种稍纵即逝的印象,音乐中含糊的调性、无穷延伸的意境成功地树立了印象派音乐的格调。此曲的成功使德彪西声名大噪,这年他32岁。

牧神午后前奏曲的作曲家简介

罗曼·罗兰称,德彪西“是一个伟大的梦境画家”。德彪西的名字也永远与“印象派音乐”联系在一起。所以人们总说,要听德彪西的音乐,那么一定要读马拉美的诗,看印象派的画。

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代表作是1892年创作的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这是根据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的。德彪西以印象派的艺术手法,用音乐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爱琴海海边,太阳晒热的土地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一群森林女神在沐浴。牧神吹着婉转动听的笛子,悄然走近森林女神,她们惊叫着逃开。在中午的阳光下,牧神吹奏着迷人的牧笛。乐曲表现得细腻,乐器使用得大胆,和声美妙地流动,节奏复杂,这首乐曲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德彪西的音乐特色,被认为是德彪西的代表作品。

前奏曲的作品

克洛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出生在圣日尔曼昂莱。他的父亲是个小商人,曾参加过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德彪西从小随父母学习音乐,十一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毕业后,任俄国富孀梅克夫人的家庭音乐教员,并随她出访过许多国家。1884年,德彪西因创作大合唱《浪子》成功而获得罗马奖金,被送往罗马深造。

德彪西早期作品继承浪漫主义传统创作的手法。自从他接触俄罗斯“旨力停车”作品,并在“万国博览会”上听到东方音乐之后,深受启发。后来,他对印象主义绘画及诗歌发生兴趣,决心在音乐上创造新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和印象派绘画手法相似,即是用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种气氛或反映人对某一自吹自擂接触时头脑里产生的印象。他把和声作为丰富色彩的一种手段,经常省略三和弦,多用九和弦、全音音阶、七和弦的平行进行和四度、五度的空泛音。他还有意识地冲破常规节拍,用比较自由的节奏、宽广的音域。在德彪西的创作中,注重色彩性,布局十分细腻,从而扩大了音乐的表现手段。在德彪西的影响下,很多作曲家接受了他的观点,象拉威尔、杜卡都是印象乐派的代表人物。

德彪西的作品主要是钢琴曲,管弦乐不多,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意象》、《夜曲》、《大海》,《前奏曲集》等。此外,他还作有论文集《克罗士先生》等。

1918年3月15日,德彪西在巴黎死于癌症,享年五十五岁。

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 棕发少女

肖邦钢琴前奏曲

肖邦的前奏曲无不渗透着肖邦那“钢琴诗人”浪漫主义情怀。其中有怀念故乡之情的独白(曲4);有对祖国未来美好向往的憧憬(曲21);有树影婆娑、小河潺潺的声音(曲5);有愤世嫉俗、旋风席卷般的咆哮(曲16)以及被称为“雨滴”(曲15)中那美得令人心颤的旋律起伏等。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两套钢琴前奏曲集几乎是他钢琴作品特征的缩影,是集风格和技法之大全。在其中,德彪西的朦胧、神秘而虚无飘渺的印象派风格和独特、新颖而富于色彩的和声技法得以集中体现。如《帆》中的全音阶技法;《被淹没的教堂》中的朦胧气氛;《焰火》中魔鬼般的技巧等。犹如二十四幅色彩斑烂的印象主义油画,德彪西用他独到的笔触,将大自然的五光十色、万紫千红,梦幻般地跃然纸上。前奏曲通常是短小而精悍的,多为乐段或单二,单三结构。如肖邦的第7、20首分别只有13、16小节,均为乐段规模;斯克里亚宾的第17首12小节,单二部结构;丁善行的《序曲三首》之一更短,只有10小节,乐段结构,总的来说,各个时期不同的作曲家所写的前奏曲较之他们其他体裁的钢琴曲,无疑是凝练的。正因为前奏曲这种结构短小而形象集中的体裁特征,作曲家们常常将前奏曲成套,成组的构思创作或集册出版,使前奏曲兼具了钢琴套曲或钢琴组曲的特点。同时,在主题发展,素材运用、演奏技巧、结构布局等方面又各具特色并具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材与练习功能。通常作曲家选取民间音乐精华、优秀素材、生活感受深刻的、画面以及对某技法的偏爱而作,表达了同一形象、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如格什温的《序曲三首》体现了美国黑人爵士音乐的不同节奏特色;丁善德的《序曲三首》是将民歌素材与近现代和声结合的风俗性小品;而梅西安的《八首钢琴前奏曲》则体现了作曲家给“声音着色”的观念与感受,描绘了不同“颜色”的画面。在音乐会中,这些“组曲”常完善地演奏,藉以表达作曲家的统一构思以便给听众留下完整的印象。

李斯特的前奏曲

前奏曲,是李斯特13首交响诗中的第三号,是李斯特交响诗中最著名的一首。最初写于1844年,是根据法国诗人奥特朗(Autran)的诗作《四元素(风、水、星、土)》谱写的合唱套曲的前奏部分,1854年李斯特将其改写为独立的交响诗,并配上了另一位法国诗人拉马丁(Lamartine)的诗作《诗的冥想》中的一篇。1954年2月23日,李斯特在魏玛的Hoftheater音乐会上亲自指挥了该曲的首演。1956年曲谱在莱比锡出版,在总谱的扉页上印有一段文字说明 ,而这段文字并不是拉马丁的诗作。

中国作家的作品

作为一种外来的体裁,前奏曲在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中也不乏其见。早在三、四十年代,中国老一辈的作曲家、钢琴家就涉足此领域,如邓尔敬的《序曲》、丁善德的《序曲三首》等。进入五十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朱工一的《a小调序曲》、瞿维的《序曲第一》、朱践耳的序曲第二号《流水》等作品。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后,众多青年作曲家将此体裁作为自己学习和运用各类近现代技法的实践园地,创作了不少富于想象力的作品,如郭文景的《峡》、陈大明的《序曲》、马剑平的《前奏曲》等。值得称赞的是,老一辈的作曲家们并未放弃“阵地”,如著名的理论家、作曲家陈铭志自解放以来长期坚持在“前奏与赋格”的领域中探索前进,相继写出并发表了不少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近代技法完美结合的作品。如他的《序曲与赋格》系列,使这一传统的体裁焕发出新的活力;丁善德先生在晚年创作的《前奏曲六首》,集中的体现了他钢琴作品的成就与鲜明的个人风格;汪立三先生的《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用其独特的构思与纯熟的技法成为当今钢琴音乐创作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其他还有黄万品的《序曲》罗忠容的《五首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等。纵览中国的前奏曲(包括前奏与赋格)创作,有一明显的共同点,即大部分作品运用民歌或民间音乐的优秀素材作为乐曲主题,与各种作曲技法相结合创作而成。此目的,无非是使这种外来的体裁更能为广大的中国听众所接受。

德彪西 棕发少女 德彪西《前奏曲》作品第一集中的第八曲 作于1910年 诗人列空·得·里尔曾有一篇同名诗内容是描写 “坐在开着花的桔树丛中的遥远爱人的温雅和妩媚姿态”. 作者从中获得创作灵感 这首短小而又抒情的前奏曲,清新、恬静、优雅而充满活力 开始时的气氛很容易把人带进前期拉斐尔画派的作品《圣洁的达儿》画面之中,但随着乐曲的发展就使我们觉得曲中的金发女郎并不是那画中的形象 ,她不在天上,而是在充满欢乐的地球上, 世界也并不是神秘的,而是富有活力的,犹如少女歌唱清晨那样质朴、温暖、充满着光明和幻想 。 德彪西用钢琴音乐的语言充分表达了少女纯洁可爱的容貌表情,更表达出她内心甜美,诗情和绮丽的情绪使人著迷.少女情怀总是诗,德布西运用清纯的旋律,描写少女秀丽飘逸的棕发,舞动著青春荡漾的心,实在是一首清新唯美,浪漫抒情的前奏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