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馆

落花流水春已去_落花流水春已去原唱_1

落花流水春已去_落花流水春已去原唱

       对于落花流水春已去的问题,我有一些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可以为您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1.落花流水春去也下一句是什么

2.落花流水春去也

3.流水落花春去也

落花流水春已去_落花流水春已去原唱

落花流水春去也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天上人间。

       出自《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全诗如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如下: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扩展资料: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有春天都会谢幕,有的人聚散随缘,不悲不喜;有的人心境黯淡,落寞惆怅。人世间,没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春花凋落,秋月无言,总有人凄凄惨惨。其实,人们所感伤的,还是匆匆来去的人生。

       春天去了还会再来;年华却是去而无声,永不回来。至于李煜,他心中的滋味更是难言。水流花谢,两处无情,自然会让他悲凉;江山如画,只是曾经,更让他极度痛苦。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此词的结束,也几乎是他生命的结束。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百度百科——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落花流水春去也

       『全诗原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全诗出处』

       出自五代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全诗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一个人不要倚着栏杆远眺,昔日的无限江山已不再是南唐河山;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全诗注释』

       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罗衾(音qīn):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一作“饷”(音xiǎng)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凭栏:靠着栏杆。

       江山:指南唐河山。

『创作背景』

       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全诗赏析』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暮春时分,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雨,洒扫着寂寞零落的残春。囚居之人,独自流年,已是无言的况味;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有春天都会谢幕,有的人聚散随缘,不悲不喜;有的人心境黯淡,落寞惆怅。人世间,没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春花凋落,秋月无言,总有人凄凄惨惨。其实,人们所感伤的,还是匆匆来去的人生。春天去了还会再来;年华却是去而无声,永不回来。至于李煜,他心中的滋味更是难言。水流花谢,两处无情,自然会让他悲凉;江山如画,只是曾经,更让他极度痛苦。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此词的结束,也几乎是他生命的结束。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作者介绍』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后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流水落花春去也

       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浪淘沙》

       全词如下: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贯穿全词,不难理解这是唐后主怀念某位故人的一首词

       也可以理解为南唐覆灭后,他怀念以前的生活的思想。

       在做牡丹亭的预习时,很自然地想到了黛玉。她似乎是与杜丽娘最相近的文学人物——年轻,执着于理想中的爱情,敏感地感受到时光流逝的威胁。

        很有趣的是,此刻我又想到了宝玉。宝玉的人物形象难以分析,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与黛玉同样敏感,或者说是有灵性,有慧根。

        上一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宝玉听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竟到了参禅的境界。

        而此回中的黛玉,则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而“心动神摇,站立不住”。

        戏文同样讨论生死,而宝黛也同样触碰到了自己的命运。

        宝玉悟了,最终出家;黛玉则联想到了“落花流水春去也”,体察到自己与宝玉的爱情可能也会“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黛玉听牡丹亭前,他们刚刚有过一次心灵相通。

        宝玉读到“落红成阵”时,不舍脚步踩踏花瓣,将其寄与流水,碰到了同样不舍污了花瓣而葬花的黛玉。

        黛玉发现了宝玉的《西厢记》,宝玉却说“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他知道黛玉读的懂,能理解其中的情感。黛玉也确实如此,读了一遍就能用一句书里的“银样蜡枪头”回宝玉。虽说黛玉自幼习书,但如此一遍就记诵,应该是来源于她读时的沉浸其中。

        宝玉自比张生,把黛玉比作崔莺莺。宝玉此时大概不是刻意的表白,而是一种长年累月的感觉使他觉得就是如此。而黛玉却要比宝玉敏感许多了。她“带腮连耳通红”,定是知道了宝玉的心意的。

        但很有趣的一点是,黛玉读《西厢记》时,只觉得“词句警人,满口余香”、“出神”、“有趣”,却没有像听《牡丹亭》一样受到巨大的震动。

        或许是因为,《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是写实的,是现实中可以发生的,而《牡丹亭》中的爱情则是类似于神话的形而上的。

        这种超越现实的爱情故事其实给黛玉搭建了一个勾连现实与虚幻的平台。或许她能意识到,自己终归会“落”而“去”。

        我最开始还挺不相信这一点的。但“谶语”是《红楼梦》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秦可卿、贾母、贾政,还是元妃、黛玉、湘云,都曾经一语成谶。而“抽花签”“猜谜语”等情节的设置应该也是为此服务的。

        所以黛玉在此悟到命运或许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而此过程则是依赖《牡丹亭》中的戏文和黛玉联想到的诗文所展开的。

        听到“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想到自己刚刚与宝玉的葬花和在此之前的“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所以“感慨缠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从最初的“未留心”转化为此刻的感慨戏文竟然如此精妙深邃。而听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不觉心动神摇”。此时的“心动神摇”大抵是因为,之前的几句再深邃也终归是感物,而此句则开始由物及人,黛玉也自然地联想到了自己。“你在幽闺自怜”则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阐述,黛玉也随之理解地更为透彻。所以到此时才“如痴如醉,站立不住”。

        她细嚼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像是逐步地接近着自己命运的脉络。她大抵是体悟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所以一句句地忆起古人的诗句,我相信这不是无意识的,而是她想寻找一些前人的语句来找寻对自己的命运是否还有其他提示和方向。

        而她所联想到的句子,则让她一步步地失望。

        “水流花谢两无情”、“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诗词中的句子同样指向无常的悲剧的结尾。

        她想起了宝玉,于是想到了与宝玉共读的《西厢记》中“落花水流红,闲愁万种”。

        她应当会想到,自己刚刚就见到了“花落水流红”的场景——宝玉把满怀的落红倾入水中,飘飘荡荡,流出了沁芳闸。

        她阻止宝玉,让他和自己一起把花葬在大观园内的土地里,而不让花流出去被糟蹋。

        宝黛的爱情何尝不像花,只在这片类似于太虚幻境的大观园中盛开,而一旦流到外面就会被玷污。

        所以黛玉在《葬花吟》中写“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

        但又能如何,终归心痛神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牡丹亭》中,杜丽娘死后得到了阴司判官的帮助,《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则是幻境注定的姻缘。他们都得到了天地的认可,却被现实所困,而“死可以生”就是真情可以打破一切界限的最佳诠释。

        下面是无处可放的废话……

        今天上课听葬花吟一片玩笑声中竟然掉了几滴眼泪,同桌对着我说“看来我没看错,你果然是当代黛玉啊。”

       其实我哪有过爱情啊,只不过是会把自己放在文字创造的各种世界里罢了。我会被林黛玉杜丽娘感动,也会对着山海经探寻,文学的力量恰恰就在于它可以把你带到你没有经历过的角色里。但前提是要接受这个角色,而不是因为它与现实的距离远而抗拒。

       好了,今天关于“落花流水春已去”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落花流水春已去”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