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歌首发

侗族大歌布谷催春歌词_侗族大歌布谷催春歌词完整版

1.李剑青怎么不写歌曲了

2.关于侗族简介 、侗族歌舞、五月蝉虫唱得好的评说、侗族歌舞简介

3.侗族大歌的历史发展

侗族大歌布谷催春歌词_侗族大歌布谷催春歌词完整版

侗族大歌(标准英文译名:Kam Grand Choirs)是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参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队。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更为有趣的是村与村,寨与寨举行对歌比赛活动。那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他们常常通过唱大歌的这种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首侗家的歌谣很清楚地指明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它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并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

汉人有字传书本 侗族无字传歌声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湖北4省,人口约296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而贵州省的黎平县是全国侗族聚居最多的县,有侗族人口35万。侗族不仅民风淳朴,而且也极富创造性,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侗族特有的民间音乐。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侗族大歌“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 歌师年逾古稀 大歌后继乏人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侗族大歌中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新中国成立之前,因侗族无文字,长期以来只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世代相承,鲜为人知。因此有些外国学者在论及中国音乐时妄加断言,称“中国音乐一直是单声部的”(1911年德国莱比锡出版的《中国音乐补遗》,费吾尔著;“中国音乐根本没有多声部进行,更不必谈和声与和弦了”(1933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阿尔斯特著的《中国音乐》)。当时的中国音乐家和文化人也很少了解或根本不知道侗族大歌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多声部音乐,故无人出来反驳。

其实侗族大歌的形成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像是被隐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蔟蔟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熠熠的光芒。直到解放后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期间,才为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发现,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去收集发掘、记录整理。

1959年10月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晋京演出,为人们带去有声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在首都舞台上唱响,打破了侗族大歌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中国唱片社还为侗族大歌录制了唱片。那是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

黎平县的侗族合唱团,从解放以来,已有35名侗家青年男女到过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唱《侗族大歌》。1986年10月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组织侗族合唱团11人,首次出国赴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活动,她们在巴黎夏乐宫演出非常受到欢迎,仅谢幕就达37次。艺术节执行马克尔维多,在观看后激动地说:“美极了!美极了!在东方一个仅有百多万人口的侗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样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艺术,在世界上实为罕见”。

1994年春节文艺晚会和2001年的春节文艺晚会,黎平县侗族大歌队演唱的《蝉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间的歌曲,从而使黎平县这朵藏在深山里的民间艺术奇葩,名扬海内外。

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侗族大歌的保护和“申遗”

随着侗歌在国内外频频亮相,贵州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年榕江县,在县里的中小学开展了“侗歌进课堂”实验,其影响力扩展到黎平、从江、锦屏,并辐射到湖南、广西等侗族地区。“侗歌进课堂”前前后后经历了18年的风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没有经费来源、没有制度保证、没有师资支持,使得其在实践中存在一定困难。在从江县高增乡,因外出打工的人增加,歌手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会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学唱侗歌的已寥寥无几。

自然生态需要保护,人文生态也需要保护。像侗族大歌这样的珍稀“物种”,应当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科学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协调发展、不断进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居于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和人文理念,黎平县提出了“抢救、保护、继承、发展侗族大歌”的行动。

在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区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已建立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通过一系列活动建立大歌文化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研究和制定侗族大歌歌手、歌师的奖励及命名政策;将侗族大歌纳入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发掘、抢救和整理濒临失传的大歌作品,进行文字记载、制作出版物等等工作。

“若不唱歌青春好像流水过/人过三十好似绿叶变枯黄/人生一世多短暂/春秋已度心有余/而力不足/岁月如梭你我各奔前程/此时相聚应永记心中”—这是侗族大歌中一只曲子的歌词大意,充分说明了侗族对于歌曲的热爱。愿这悠扬、神秘,宛如天籁般悦耳的大歌永世长存,也愿这梦幻般的旋律让世人同醉。 侗族地区历史上曾划分为若干个“洞”,每个“洞”管辖一大片地区(若干村寨)。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洞泛指哪一片地区已经弄不清楚了,但“六洞”、“九洞”、“十洞”却一直沿用。“六洞”以黎平的肇兴皮林和从江的龙图贯洞为中心;“九洞”以从江的增冲、信地为中心;“十洞”以黎平的岩洞、新洞为中心。侗族大砍主要流行在“六洞”、“九洞”、“十洞”地区以及与之毗邻的地区或村寨。榕江县栽麻乡的苗兰、宰荡、加所一带,古属“九洞”范围,也是大歌的流行地区之一。由于演唱场所、表演形式和演唱人员性别及年龄的不同,大歌可分为“鼓楼大”、“声音大歌”、“礼俗大歌”、“叙事大歌”、“儿童大歌”、“戏曲大歌”;或者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等。鼓楼大歌,侗语叫“嘎得楼”,这是不同村寨男女歌队在鼓楼对歌演唱的主要歌种,其它以中心衬词来称谓,有“嗅嗬顶”和“干赛”两种,内容多为情歌。“干赛”是正式对歌的主要曲调,也是“嘎老”的主体,各地男女声都有自己的声腔,多以流行地区来命名,如“嘎兰”(苗兰的歌)、“嘎滴”(曹滴洞的歌)、“嘎宰荡”(宰荡的歌)等。声音大歌,侗语叫“嘎唆”(al soh),它不是鼓楼对歌的主要歌种,而是对歌过程中的精彩插曲。多数是应听众的要求或歌队为了显示自己的嗓音才演唱,俗称“换嗓子”。声音大歌歌词短小,以展示音乐曲调为主,常常摹仿虫鸣鸟叫,接腔时由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此起彼伏,优美动听,最能发挥歌队的整体演唱水平。从音乐的角度看,声音大歌是侗族多声歌精华中的精华。歌名常冠以鱼虫鸟兽或季节时会的名称,如“嘎仑朗”(蝉歌)、“嘎夜”(青蛙歌)、“嘎三月”(三月歌)等。叙事大歌,侗语口叫“嘎君”(al jenh)或“嘎尽”(aI jebl)。它既是民歌的一种,也是曲艺的一种。按歌词体裁,可分为唱故事的“嘎君”和道理的“嘎乡”两种;按音乐唱腔,可分为“嘎君”和“嘎尽”两种。歌名常以故事的主要人物名字或中心内容来命名,如《珠郎娘美》、《金汉列美》、《孝顺父母》、《劝懒人》等。礼俗大歌,侗语叫“嘎礼乡”(al liix xangh),是各种礼俗场合演唱的多声歌的总称。一般分为“拦路歌”、“酒礼歌”、“踩堂歌”三种均由领唱和合唱构成。儿童大歌,侗语叫“嘎腊温”(al lagx uns),这是儿重游戏时唱的多声歌。歌词短小,曲调欢快,以齐唱为主,合唱为辅。歌名多根据内容来定,如“蚂蚁歌”、“小山羊”、“探外婆”等。戏曲大歌,侗语叫“嘎瓦”(al wagx),是侗戏演出时唱的多声歌。多用于一出戏的开场或收场,或是仙人、官人出现的场面,由前台、后台的演职员一起唱,气氛热烈。没有固定的歌名。“嘎老”之所以叫做大歌,一是它要由侗族民间合唱队来演唱;二是它有两个声部;三是它的五式演唱是在鼓楼当着众人放声歌唱;四是歌词长大,长歌四五十分钟才唱完一首,往往给人以“长歌闭目”的感觉。

大歌流行地区村村寨寨都有大歌队,这些大歌队都是民间业余组织。由男女自由组合,少者四五人,多者十多人不等。男女歌队又按年龄分为:儿重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成年歌队、老年歌队等。 儿童歌队

是在歌师或歌兄歌姐的指导下,接受大歌的启蒙训练,以学唱童声大歌为主,也兼学别的大歌,培养兴趣。

少年歌队

是在歌师或歌兄歌姐的指导下,开始全面的大歌训练,少女歌队往往边纺纱、做针线活,边学歌练歌,各种歌种都要学,为对歌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有客队进寨对歌,就站在旁边见习。

青年歌队

是在歌师的指导下,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大歌曲调和唱词,具有较高的演唱技能,是本寨与客队对歌的主力,有时亦主动出访别的村寨。成年歌队,平常协助歌师对歌弟歌妹进行训练,当好青年歌队的参谋,是青年歌队强有力的后盾。

老年歌队

主要为青少年歌队作示范,亦是老有所乐的需要,以唱叙事大歌为主。歌队中最有名望的是歌师,他们是歌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般年龄较大,阅历较为丰富。歌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原来就是优秀歌手,久经对歌的锻炼;二是精通各种大歌和演唱方法;三是掌握大量的歌词,并能改编和即兴创作;四是作风正派,为人师表,有组织领导能力;五是有奉献精神。歌师是侗族人民中最有民族文化知识的人,最受人们尊敬和爱戴。为弘扬侗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格江县文化部门,把民族音乐引进学校。并在车江小学建立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以学习演唱侗族童声大歌和其他优秀民歌为己任。取得显著的成绩,成为侗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面旗帜。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文声复调合唱歌曲,除少数地区男声演唱鼓楼大歌时用三弦大琵琶伴奏外,其余均为无伴奏十天指挥合唱。大歌的基础调式属自然五声羽讨式。但亦有调式转换的情况。常见的音程关系是三度、五度、四度、七度、二度,极少六度,不用八度和其他变化音程。其中三度是大歌女声复调中的基本音程关系,而三度无论大小都是协和音程。对四度、七度、二度等不完全协和或不协和音程的出现,侗家人亦很习惯。大歌基本上是两个声音,低音部是主要声部,由众人齐唱;高音都是派生的,由一人领唱或由多人轮流领唱,这是大歌的一个特点,也是侗族人民对民间合唱的一种创造。特别是演唱声音大歌时,衬腔由几个歌手轮流领唱,模拟虫鸣鸟叫,此起彼伏,不仅使歌声连绵不断,同时求得音质、音色、音量的对比。而低音都转入一个长主低续音,退到从属的作为背景的地位,把主角让给高声冲击,让它自由地发挥。“侗族大歌”是中国最早发现、最早搬上舞台、最早编辑出版、最早在世界上演出并受到世界音乐界所瞩目的一个歌种。这样一种美好的音乐确实代表了我们国家的一个方面的水平。世界上曾经有这么一个论调:中国只有单声音乐,中国音乐是单线条地思维的。事实上我们中华民族有丰富的多声部音乐,侗族大歌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侗族大歌的存在和发展,是侗族人民的骄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李剑青怎么不写歌曲了

布谷催春是侗族原生态民歌 在这首歌里 综合了多个声部,没有乐器伴奏,全部都是人声合唱

布谷催春

原生态侗族大歌

演唱:双子组合

作词作曲:侗族老歌师

歌词大意:

春天到

春意浓

千山万树绿葱葱

布谷鸟儿声声唱

布谷布谷种

河边柳

吐新芽

层层梯田水哗哗

布谷催春把种下

我们的劳动

我们的爱情

都等着秋天里的收获

布谷

布谷

…….

关于侗族简介 、侗族歌舞、五月蝉虫唱得好的评说、侗族歌舞简介

网易云音乐

千万曲库,首首CD音质

李剑青(下篇):他对自己音乐的骄傲是别人无法拿走的

阅读: 9228

StreetVoice街声 StreetVoice街声

撰文:孙大猴

李剑青对简单生活节并不陌生,2014年他在李吉他馆里,对着一小群观众唱歌、聊天;2015年,他作为白安的乐手,站在了大地舞台的左侧;2017年,李剑青带着《仍是异乡人》,第一次作为演唱者,登上简单生活节大地舞台。不过相比于《仍是异乡人》十年的创作历程,三年,还算是平常。

在《大事发声》现场演出《仍是异乡人》的曲目时,李剑青看上去对舞台有些拘束,但是音乐里却透着一些游刃有余。在 Blue Note Beijing 进行“不愿落地的果实”作品发表会时,李剑青放松多了,说话间总带着微笑。

2017年7月24日,《仍是异乡人》面世,从最开始词曲的确定,到不同乐器的编配,这张 EP 的制作过程漫长曲折。里面有十几年前的侗族风,有李宗盛和李剑青多少年生活的积累。

李宗盛写歌有一个习惯:拿到词,先不谱曲,而先朗读,他认为唱歌是讲话的延伸,不知道怎么读,就不会知道怎么唱。李剑青写歌时,李宗盛也让李剑青一遍遍朗读歌词,这也成为了李剑青的一个创作习惯。《匆匆》第一次出现在大家面前是2013年,2017年为了 EP 重新录音,再读歌词,李剑青倏得想起几年的经历,在录音棚里哭到读不下去。

EP 里除了六首歌曲之外,还有一首《匆匆》的朗读版,这也是对这种创作方式的致敬吧。

《仍是异乡人》EP 封面

几经修改的《仍是异乡人》

这张 EP 里,作曲、编曲、乐器演奏、演唱伴唱,都由李剑青一人承担。有人问李剑青为什么不自己写词,别的解释都显得躲躲闪闪,这个却足够直接:“我写的词配不上我的曲子。”

李宗盛担任 EP 制作人,他曾经对这张 EP 的歌词表示担心:“很多做严肃音乐出身的人一旦去谱曲,就只会关照旋律。”拿到《出城》的词,李剑青按照词写了旋律,可李宗盛认为旋律对应的字太多,李剑青修改后他还是不满意。于是他们找到词作者公路,征得同意后李宗盛修改了歌词,反反复复,斟酌很久,才做出了今天的《出城》。

大部分歌曲都像《出城》一样经过了反复的修改。《不变的事》也是如此,在被 Pass 的几个版本里,有一版李剑青十分喜欢,那首旋律比现在忧郁。但李宗盛说:“我相信你还能做出更好的。”于是这首歌变成了三拍子,更加明亮的作品。

《在家乡》里,李剑青使用了很多锤弦(Hammer-on)和拉弦(Pull-off)技巧,这正是李剑青之前不擅长的,不过在李宗盛建议之下,李剑青还是很快掌握了这种技巧。

《姥姥》和其它作品不一样,李剑青的编曲一下就得到了李宗盛的认可,李宗盛把蓝蓝的诗《姥姥》发给李剑青的时候,正是深夜,李剑青读到大哭,他从没见过自己的姥姥,可感情却相通。他姥姥年轻时生病,没钱看医生,一条腿就瘸了,正和蓝蓝的姥姥一样。

思考如何编配间奏时,李剑青正在跑步。他想到姥姥是瘸腿,走起路来应该是晃晃悠悠的,他就用了弦乐滑音。他又想,歌词中一直唱“你是我的同龄人”,那么姥姥年轻时候听什么样的音乐呢?他想起自己在交响乐团里演奏的京剧西皮二黄,于是就加在了其中,这段气势磅礴四重奏就此诞生。

MV 姥姥

李剑青

5962005:48

《姥姥》MV,在 MV 里,你可以看出李剑青身兼数职,多才多艺

Demo 出来之后,李宗盛认为力度还是不够,他就邀请词作者蓝蓝来朗读。朗读的时候蓝蓝的孩子已经入睡,蓝蓝害怕吵醒孩子,就轻声用微信语音把朗诵发了过来。备选的还有一个山东方言的朗读版。

《匆匆》虽然是李宗盛给触动他的小人物写的一首歌,但其中有不少李剑青的影子,“合奏课隔着旧屏风,女孩见不到我脸多红”,“路的尽头的少年宫”都是李宗盛揣摩李剑青的感受写出来的,最后出现的“满垛”,是李剑青的小名。

来源:相信音乐 Bin-music 官方微博

我折磨我的吉他,我的吉他也折磨我

音乐人有不同的创作方式,有人用钢琴,有人用吉他,有人什么乐器都不用。李剑青用吉他,他喜爱用特殊调弦法,比如《姥姥》调音从低到高是 CGDGGD,空弦音就是一个 Csus2和弦。这是李宗盛教给李剑青的第一种特殊调弦法。当时李剑青如获至宝,一遍一遍在吉他上寻找不同的指型和音程。

李宗盛看到李剑青如此痴迷特殊调弦,就给了李剑青一张图表,上面是各种特殊调弦的方式,李剑青说当时“像是得到了武功秘籍一样”。

所以吉他手要扒李剑青编写的吉他段落,一定要考虑特殊调弦。除了《不变的事》、《平凡故事》,其他的吉他演奏都是有特殊调弦的。

《平凡故事》这首歌尾部有一个半音的升调,李剑青编配喜爱用吉他空弦音。现场演出时,在升调的停顿空隙,他把变调夹迅速向上移了一品,继续弹原来的指法。

除了吉他,李剑青对其他乐器的编配也十分精细,其中总有一些不易察觉的“匠心”。比如《匆匆》吉他前奏中突然出现的低音,第二段主歌进电钢琴时重音挪到后半拍,李宗盛听的时候,问他为什么要来这么一下,李剑青说:“我觉得很自然啊,可能是我的一些手癖,也说不上是好是坏。”

李剑青在广西长大,对中国传统的音乐有很深感情。李宗盛把主旋律比做房间里的人,而和声是房间的灯光,在主旋律不变的情况下,怎么用不同的和声来诠释它。李宗盛给李剑青听了很多世界爵士风格的音乐,用有趣复杂的和声诠释民族的旋律,听起来就和中国固有的乡土味道相差甚远。

《出城》中几次出现的侗族大歌《布谷催春》段落就可以作为一个例子,短短的几十秒,虽然旋律没变,但是通过转调,和弦转换频次的变化,让这段侗族大歌听着和原生态版本迥异。

李剑青有个好朋友的父亲是广西侗族的长老,2007年初夏,李宗盛突然说:“剑青,我们去乡下走走吧。”李剑青联系上了好友,和李宗盛慢慢开车,沿着山路,去侗族风

这段旋律来自十年前李宗盛和李剑青在侗族乡里的一次风。参加录音的很多歌手都是从田地里刚刚回来,从家里洗一个脚,就急匆匆赶来。一个人的劳务费是十块。录制侗族大歌的设备十分简朴:随身带的笔记本电脑和简易的外置声卡,一只普通电容麦支起来就开始了。为了不录到环境混响,他们用三张招待所的床垫子搭成了一个小空间。

神奇的是,那段录音并没有经过任何修音。而没有旋律乐器定音的无伴奏合唱为何能唱得如此精准,连李剑青也十分惊诧。

出城

父亲希望李剑青在业余时间能有些爱好,就拜托自己的朋友教他小提琴。在别人看《射雕英雄传》的时候,李剑青只能练着枯燥的小提琴基本功。李剑青非常希望像哥哥一样练武术,但是爸爸为了让他专心练琴,和武术老师串通好,让老师以成绩不合格为由,把他开除出武术队。

成都作品分享会,来源:相信音乐 Bin-music 官方微博

李剑青的创作是从加入紫太阳乐队开始的。乐队上一任主唱即将毕业,而贝斯手恰好看了李剑青在学校歌唱比赛中演唱张信哲的《爱如潮水》,还获得了冠军,就给他拉了进来。李剑青刚加入的时候是“第二主唱”,唱唱和声什么的。现在,李剑青和紫太阳乐队成员还时常在微信群里联系,大家经常商量乐队什么时候再演一回。

李剑青和李宗盛通过乐队大赛认识之后,李宗盛说到会向李剑青邀歌。他接到电话,听到自己写的《芥末不辣》被卖出去时,他正在当时键盘手家嗑瓜子。

李剑青决定从广西交响乐团辞职的时候,他的妈妈反对,不过爸爸劝李剑青:“你有小提琴这样的本事,不会没饭吃的。”为了留条后路,李剑青本来想在团里停薪留职,团里不允许,李剑青还是辞职了。

相比流行音乐,李剑青对古典乐的感情要深切好多。每次拉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D大调协奏曲》的时候,李剑青都心潮澎湃,异常感动。

李剑青在北京言又几书店举办的音乐分享会 ,来源:相信音乐Bin-music官方微博

李剑青如果不是工作原因很少去 Livehouse 或者,他更多的爱好是练字,和朋友一起品茶,在音符以外的世界里,品茶论道,不亦乐乎。

不变的事

李剑青

就像在 Blue Note Beijing 演出的名字——《不愿落地的果实》,李剑青一直慢慢悠悠的,把生活里的所得揉进音乐里,虽然其中固然有苦涩,但是沉甸甸的音符演奏出来的时候,心里是满足的,就像李剑青当年从乐团辞职时候说的:“我肯定不会后悔。”

在街声大事此前的李宗盛谈话录里,他评价李剑青:“他对于自己的东西很骄傲……因为他对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东西不是借来的,不是拿来的、偷来的,是自己生出来的。”

从乐手变成音乐人,从舞台左侧站到中间,这样的骄傲、信心一直跟着李剑青走到今天。

校对:冻梨

侗族大歌的历史发展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侗族全国有250万人口,其中仅贵州省黎平县就占了32万,黎平是中国侗族第一大县,被称为"侗族之都"。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多通汉语。1958年制定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拼音文字方案。

侗族宗教信仰多为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

侗族主食是大米或糯米。侗族饮食方面喜吃酸辣味,其中酸味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等,有"侗不离酸"、"侗不离辣"的俗语。侗族还喜欢吃烧烤之物,有烤肉、烤鱼、烤辣椒、烤西红柿等,其外侗族还喜欢吃羊瘪、牛瘪、蝗虫、蜜蜂等。

侗族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谚语。侗族有自己的民族戏曲--侗戏。侗族民间音乐最有名的是"侗族大歌",它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八十年代"侗族大歌"曾参加法国巴黎艺术节,其精悍演出震惊整个巴黎,被法国文化部部长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侗族的萧与笛也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

侗族以建筑艺术见长。鼓楼、侗寨、花桥、戏台等不用一钉一铆的木制建筑为"中国古建筑的一个品种",民间木制建筑的光辉典范,在建筑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页。

侗族的民间手工制品有刺绣、编织、彩绘、雕刻、剪纸和刻纸等,大都实用美观,富有鲜明特色。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在服饰上刺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

侗族传统节日有"新婚节"、"吃新节"、"祭牛神节"。"新婚节"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常有数十对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吃新节"这天除了吃新米饭,供奉祖先外,还要唱侗戏,进行斗牛活动。

大型侗族歌舞:

哆嘎哆耶

(文学脚本)

站在湘桂黔交界的三省坡上放眼而望,群山环抱中的二百六十万侗族同胞,纳天地灵秀,沐江南奇照,携大自然之和谐,揽人间万种风情,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以鼓楼为中心的侗族文化。和谐侗乡,独具魅力,轻歌曼舞,泻灵溢韵,展一片福地洞天。

序曲

『字幕:一支队伍站在空旷的田野,百褶裙的魅力和芦笙衣的神秘舞动着侗家人的心曲。饭养身,歌养心。侗家人以青山作背景,大地作舞台,不要乐队,无需化妆,最本色的原生态音乐,是侗家人的最最和谐之声。

1.侗族大歌

2.芦笙踩堂

『幕启:远景,群山起伏,百花吐艳,大地一片春意盎然;近景,云缭雾绕,炊烟缥缈,侗家鼓楼耸立其中,景色犹为美丽。

『几声虫语,几声鸟鸣,几声蛙鼓,仿佛天籁之音徐徐传来,侗家人陶醉在鸟鸣虫唱之中。于是,三月滚滚春潮,侗寨一片歌声。

『大歌声声,由远而近。女子无伴奏多声部大歌队踏着轻柔的脚步,轻摆罗裙,缓缓走来。她们三五成群,有的在鼓楼前捶布,有的在吊脚楼上纺纱,有的在田间地头锄地,有的在小溪旁浣衣浆衫。

『音律飘动,歌声嘹亮。时而清脆悠扬,柔情四射;时而雄浑高亢,气势磅礴;时而激越明快,如行云流水;时而舒缓从容,似盈盈清波。百鸟歌唱,布谷催春。侗家姑娘盛装银饰光彩夺目。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现有人口26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而在贵州省的黎平县是全国侗族聚居最多的县,有侗族人口35万。侗族居住的地方不仅风光秀美、民风淳朴,而且侗族也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民间音乐。由于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它的形成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可见,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

侗族大歌的形成虽然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就像是被隐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蔟蔟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一样,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熠熠的光芒,直到解放后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期间,才为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发现,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去收集发掘、记录整理。

1959年10月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进京演出,为人们带去有声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在首都舞台上唱响,打破了侗族大歌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中国唱片社还为侗族大歌录制了唱片。那是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

黎平县的侗族合唱团,从解放以来,已有35名侗家青年男女到过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唱《侗族大歌》。1986年10月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组织侗族合唱团11人,首次出国赴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活动,她们在巴黎夏乐宫演出非常受到欢迎,仅谢幕就达37次。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部和声艺术,此次演出让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复调音乐:即若干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音乐形式)的说法。

1988年6月,贵州省榕江县“金蝉歌队”又应邀参加中国少儿艺术团赴法国和平儿童节十周年暨南特大众艺术节演唱侗族童声大歌,荣获一等奖。1994年春节文艺晚会和2001年的春节文艺晚会,黎平县侗族大歌队演唱的《蝉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间的歌曲,从而使黎平县这朵藏在深山里的民间艺术奇葩,名扬海内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