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歌词库

我和谁都不争_

1.人不争,一身轻松

2.真正厉害的人,与谁都不争

3.杨绛: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4.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我跟谁都不争,跟谁争我都不屑。我最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

5.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6.以我不与争 胜负均不值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7.杨绛先生处世哲学:到了一定年纪,你终将不争不吵不炫耀

我和谁都不争_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谁能战胜自己,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战胜一切。

我们学习了太多如何与人相处的教条,却忘记了最为根本的一点,即如何与自己相处。

一个不会与自己相处的人,也一定不会与他人相处。

Part.1

对很多人来说,杨绛是“女神”无疑。她有完美的爱情、幸福的家庭、杰出的成就,而她整个人亦是从容优雅的代名词。

其实,她的人生并非总是顺风顺水,但她懂得与自己相处。

如何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是杨绛身上最大的谜。

也许,答案就在她自己的阐述里: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学会与自己相处,方能在岁月中优雅地老去。

我们经常说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 的和谐,其实最重要是的人自身的和谐。

我们的内心有无穷的欲望,又有无穷的矛盾。

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又有多少情绪在纠缠不休?

在这些没完没了的念头中,我们就像波涛上摇曳的孤舟,时而被冲向这里,时而被甩向那边,片刻不得安宁。

可是这些念头真的值得你追求吗?杨绛就是一位追求有意义的念头的女神。

比如她一生酷爱读书,并将这一习惯保持了一生。她的这一爱好来源于父亲。

杨绛的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读书是他的一大嗜好。

杨绛喜好和父亲谈论读书,同时又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比如,杨绛喜爱李煜的词,父亲推崇杜甫的诗。

就读书这件事,他们父女二人还有过这样的对话:

“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星期都白活了。”

无论是留学英国,还是耄耋之年,杨绛最大的爱好,也只是回家读点书,做点学问。

只有有了有价值的喜好,并且学会调节自己,这样才会学会与自己相处,当你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相处,才能保持身心的和谐。

Part.2

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才是人生的根本。

庄子说:“ 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

这里的“独有”指的是独立自在,自我和谐,自我完善,也就是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

人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服务于 社会 ,使其有利于 社会 的发展;另外一方面要“独有”,使个体的生命处于积极、和谐的状态,成为“至贵”之人。

前者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后者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孤独和解,如何与时间为伴,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而且它如同养分,对人的滋养,是缓慢渗透的。

那么,又如何与自己相处呢?

首先,认识到孤独是不可避免的。

人是群居动物,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但是我们又是孤独的。

在没有人的夜晚,在内心的深处,我们渴望被人理解,渴望被人接纳,但是,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

惠子是经常和庄子斗嘴的一个朋友,每次都被庄子批得灰头土脸。

惠子死后,庄子讲了一个故事,来形容失去精神上的对手之后的孤独。故事说的是:

有一个人,鼻尖上溅到一滴像苍蝇那么小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随手劈下去,把那小小的污点削掉,鼻子没有受到丝毫的损伤,那人也站着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后,把那匠石找来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回答说,以前我是能做到的,但是可以搭配的伙伴早已死去了!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无时无刻地终身陪伴我们,在很长时间里,在人群中前拥后抱,热热闹闹,让人误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其实,孤独才是人生永恒的状态。

杨绛性格温婉,但绝不怕事,面对屈辱和不公,严守底线。

抗日战争末期,在离家很远的工部局半日小学教书的杨绛,每日乘车之后还要步行很久,才能改坐有轨电车抵达学校。

其间,曾遭遇日本人上车突袭检查。全车人都要起立,只有杨绛起来得最慢。有个日本兵便来找她麻烦,用手抬起她的下巴。

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杨绛不卑不亢,竟大喝一声“岂有此理”。

此言一出,全车人都吓得目瞪口呆,觉得杨绛此命不保。

也不知是何缘故,听杨绛一声吼,那名滋事的日本兵竟退了回去,未再纠缠。算是侥幸。

杨绛想想也后怕,次日,便更改了上班路线。

可见杨绛也是一位懂得与自己相处时正视孤独,不随波逐流的女神!

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正视孤独,然后找到一条可以跟自己更好相处下去的路。

Part.3

其次,坦然接纳自己、完善自己。

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我们都会有不足,有失望,有难题,它们是人生的一部分。

光是接受这些事实,对我们而言,就意义深远。

所谓成功学喜欢灌输这样的观点: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谁能战胜自己,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战胜一切。

人们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长期以来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作祟,人是有征服欲的。

所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说到底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其实在自我斗争中不存在战胜问题,而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自我 探索 ,不断地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的潜能不同,成功只意味着能够达到自己的上限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说,战胜自己是对自己能力的恰当评价,是能力的尽情发泄。

生命不是比较,不是战胜,而是接纳和完善。

对于名誉,杨绛一向看淡,她更在乎的是身边人如何。

无论身处如何艰难的境地,只要能支持所爱之人实现抱负与价值,杨绛都毫无顾忌地付出。

钱锺书的惊世之作《围城》是在杨绛放下才女身份,甘当“灶下婢”的付出之上写成的。

当钱锺书告诉杨绛自己要写长篇的时候,杨绛特别高兴。为了让钱锺书全心全意投入写作,她还建议钱锺书减少学校的授课课时。

虽然收入也相应降低,但是杨绛说减少开支,生活节俭,不是不能过。恰逢家中女佣辞职,杨绛便不再雇人,亲自操持全部家务。

从劈柴生火到做饭洗衣,她样样都做。其间,她竟还能抽出时间写完自己第四部戏《风絮》。所作所为,钱家人都看在眼里。

连婶婶(叔父钱基厚之妻)都忍不住赞她说:“季康啊,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是痴人有痴福。”

杨绛在《记钱锺书与〈围城〉》一文中写道:“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

可是我急切要看锺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没有海誓山盟,有的只是最朴实的支持。

常常走向内心,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方向和梦想,接纳自己并不断地精进,让自己的生命成为礼物。

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时间,就是他的生活态度。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白白地浪费着时间,除了长胖和一脸的怨气,一事无成。

Part.4

最后,学会承受孤独、享受独处。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孤独,可以成为一种美。所以,我们在孤独中,完全没有必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们可以享受独处。独处,总不免有一些寂寞,但也正因为寂寞,我们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独处,关系到一个人底气的问题,它来源于自身的能量,会带给你一种不依傍的自信。

孤独和独处总是难的,更多的空闲时间扑面而来,无聊也随即铺天盖地。

人都会无聊,并且会变得越来越无聊,但是只要内心充实起来,把那些无聊分解到一天天里,就没有了。

女人往往渴望来自男人的安全感,如果她们有过独处的经历,就会知道自己给予自己的安全感,更实在。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会使你更强大 。”

无论孤独和独处的生活有多么难以忍受,一定要坚持下去,直到自己能够享受这种生活,并真正获得它的滋养,与它握手言和,才会有能力去过另一种热闹纷扰的生活。

晚年的时候,杨绛已把一切身外之物放下,她的境界愈发平淡平和。她曾翻译过英国诗人瓦特·兰德(Walter Sage Landor)的一首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这首诗,一直被杨绛钟爱多年。大概是因为兰德的诗照见了杨绛的心,仿佛是她今生今世的注脚——她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烤暖了人世间所有的幽暗和不明。

所谓“隔世知音”,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岁月轮回,静水流深。她这一生都在与自己相处,如同明灭之中划过的一根火柴,用幽幽微光照亮着茫茫穹苍。

杨绛的一生,绝非一帆风顺,她的成就也绝非唾手可得。

在《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她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下这样的句子: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

而杨绛的一生,便是认认真真淘洗污秽、萃取精华的锻炼过程。

倘若此刻,你虽然在人群里狂欢,但是仍然觉得孤独,那么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机会吧,你还不知道它会有多么美好!

人不争,一身轻松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英]兰德(杨绛译)清晨,天空晦暗。天光被阻挡在窗外,隔着草绿色格子窗帘,光芒微弱,极难渗透。房间幽暗,恍惚间分不清晨昏日暮。半梦半醒间,一切活动声响於耳边忽远忽近,刺耳惊动。闭着眼睛,任由这些声响以生命存在的形态刺激耳膜,我只想在梦中游戈……从来不争,因我无力去调教人,改变谁。我,只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为自己,不是为博得别人赞许肯定而努力去变好,别人能否感知,是否认可,是别人的内心的感受。我们无法强求,不能交换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有的人,一开始就清楚明确自己的方向,这种人,无论经历多少坎坷困顿,风霜雪雨,内心始终坚守信念,不离不弃。有的人,必需混沌迷失一段时间,才逐渐明了。可悲的是,爱情不会在原地等候,芬芳的玫瑰,也早已褪色枯萎,火热的心也冰封成寒冰……有些婚姻,最终,能够相伴到老,支撑下去的动力,与爱情无关,与亲情有关。有些人,一生都在抱怨不满足挑剔中度过。身边的人,再好,也于事无补。这种人,即使年老,家庭完整,生活无忧,儿女孝顺,他(她)仍觉得凡事凡人都不好。在他们内心永远有缺陷,他们是不愿成长的老人。这是一种悲哀,内心荒凉,与人与己,与家庭与生活,都难以带来快乐和温暖。所以,无论世人怎样看待你,你只管做好你自己。如果,你自认完美无缺,如此,你只能原地踏步,无法攀山越岭。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必需学会内心自我成长;并在成长过程中修正完善自我,这是一种自我跨越,与他人的目光无关,也无需任何外在的条件来证明。爱情、婚姻与生活,亦如是。都是自己的事,自行了断,冷暖自知。每个成年人,都必需具有自我承担的能力,而不是将错误一味推卸到别人身上,以此来逃避自己对自己的责任。外人,以怎样的目光来探测,不怀好意,抑或幸灾乐祸?我们无法阻止,但绝对可以防范或反击。前提是,你将自己摆放在什么位置。强大和坚强绝非天生。越挫越勇,证明一切经历其价值所在,滋养或牢固生命的根基。暴风雨来得再强烈,亦是无惧!是的,谁也无法掌控我,无权指责我,打击我,左右我,评断我。生活中,未曾深入了解过事实真相,任何人,都无权!问心无愧,我不屑与任何人争辩。阅读与书写,是一个自救的方法。寻找答案和光芒所在的地方,以及遇见相同的灵魂。书写那些哀伤或阴郁的句子,内心已然沉淀。沉淀的不是伤,是一种悟。不是即兴热闹的的人,不喜欢闹哄哄的你来我往。心中十分怒气,亦学会隐忍,直至消融。记录的过程,实则已是时光流逝之后,停在某个记忆的角落安静等待的心情。许多时候,自记忆剥落下来碎片仅仅属于私自的心情,与现实生活的状态无关,更与幸福与否无关。在这里不想提“幸福”这个泛滥的字眼中,不喜欢写作秀的文字。自知自足自给,已是最好的说明,对自己的说明。以沉默的状态来维持和平,不去追究其背后的虚伪。在这书写和阅读之间,白日那困于心的烦忧已随着指尖舞动,一点点的释放。生活依然继续,记录还会坚持,用心留存的美好在心里馥郁。消失的,存在的,过去的,将来的,不分时空,只需用心,美丽将延续……编者语:这是在网络中读到的一段文字,因极其喜欢杨绛先生所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我与谁都不争》这首诗,所以爱屋及乌,连同这篇文字一并收藏了。这首诗的版本很多,犹爱先生的译文。她的文字韵致淡雅,冷静中蕴藏着巨大的张力,这也是杨绛先生借此写下的心语,是她淡泊一生的写照。欣赏她高尚的情操和从容淡定的心境。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和艺术,在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固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操守,还有一颗悲天悯人的情怀,内心既坚强又柔软。她内心的强大非常人所及,由衷的敬仰先生。她给我们带来的启迪而深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真正厉害的人,与谁都不争

人不争,一身轻松;事不比,一路畅通;心不求,一生平静。

杨绛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也不喜欢与人争,为名誉、为利益、为权势、为争强好胜等等,这一切都不是我喜欢争的对象。不喜欢与人争论,也不愿意为了一点好处或利益与人斗得你死我活,更不愿意为权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无欲则刚。看开了,无气可生;看淡了,无欲可追;看清了,无事可怒。等你都明白了,谁与我可争,有什么值得我去争,一切皆是过往烟云,一切都是浮云。

不争但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做么事都不干。要加强全面自律,严格强化管理自己,活出每一个灿烂的日子,让生命起舞,不辜负每一天,相信自己肯定会取得成功,坚持信心决定,坚持不懈为之奋斗,有每个新的变化展现自己的风。

杨绛: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作者:洞见·青衣

谁能破名利,太虚任遨游。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心不平,气不顺的事。

不是所有的事,都值得我们费心费力一争高下。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权衡利弊,知道哪些事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哪些事根本不值得。

人生如一场修行,有些事真的不必太在意。

就如一句话所说:不争不抢不代表我不如你,不说不笑不代表我不知道。

聪明人都懂得不争这四样:

01

不争面子

人生在世,有“三碗面”必不可少:人面、情面、场面。

我们常常为了面子上好看,难免委曲求全,甚至打肿脸充胖子。

记得,有一个小品《有事你说话》里,说尽了面子的虚情,让自己和家人受尽苦楚。

朋友买不到过年回家的车票,他一夜不睡,搬着被褥替人家排队买票。

同事找他借钱,他不顾实际困难,自己东借西借,也要给人凑齐了钱。

越是要面子上好看的人,越是因为缺乏里子。

《争面子不如靠里子》的书中,有一段话非常好:

为了面子,有人做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办的事情,有人不惜赊欠也要大摆排场,做了很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傻事。

这样虽说勉强保全了面子,却因为内心的虚空,缺乏一定的实力,真正伤了里子。

真正的面子,都是内在的能力和实力做里子撑起来的,是通过点滴事情为自己树立的品格。

与其在面子上下功夫,不如在里子上充实自己。

不勉强,不逞能,内心踏实,活得洒脱,才是真正的有面子。

02

不争口舌

蔡康永在《高情商,就是会说话》一书中,讲过一个故事。

公司里,有位高学历、高智商、高能力的年轻人,深得老板的赏识。

但是他有个习惯,喜欢与人争论。

每次开会,他提出的项目,如果有人稍有异议,他立刻脸红脖子粗地跟人一争高下,而且不占上风,誓不罢休。

久而久之,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对他的项目,也不再提合理的意见,导致他常常出现纰漏,渐渐失去了老板的青睐。

有时候,逞一时口舌之快,看起来是赢了,其实输掉的是人心,失去的是机会。

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曾国藩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喜欢与人争斗。

曾国藩在窗前读书,那位同学说:“你挡住了我的光,快走开。”

曾国藩很无辜地问他,自己搬到哪里才合适。

同学让他搬到床上去,曾国藩一句话不说,默默把书搬到床上。

到了夜里,曾国藩在自己的床上读书,那位同学又说:“你深夜读书打扰了我。”

曾国藩默默不语,静静读书。

后来曾国藩中了举人,那位同学非常气愤,说是曾国藩夺走了自己的风水运气。

自始至终,曾国藩没有跟那位同学有一句口舌之争。

如今青史留名的是曾国藩,而那位同学姓字名谁,早已被人忘记。

逞一时口舌之快,得到的只是表面看起来的胜利,内心短暂的快感而已,暴露的是品性的恶劣。

真正有内涵的人,不为口舌这样的小事争。

真正厉害的人,跟谁都不争,因为他们跟谁争都不屑。

03

不争虚名

《西游记》中有句诗: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人性是贪婪的,名和利是无止境的,需要付出宝贵的时间,失去自由为代价。

名利心越重,越难脚踏实地做事,相反只有那些把虚名看成浮云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居里夫人荣获的头衔有107个,世界上的各种荣誉奖章16枚。

有一次,她的朋友到家里做客,惊讶地发现,居里夫人的女儿,正拿着英国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当玩具玩耍。

朋友问:“一枚极高荣誉的奖章,怎么能给孩子当玩具呢?”

居里夫人轻轻一笑说:“我要让孩子知道,荣誉就像玩具,不能把它看得太重,否则一个人将一事无成。”

名誉的诱惑很大,凡夫俗子很难抗拒,为争虚名劳心费神,到头来,名利反而会成为捆绑自己的枷锁。

**《孤独九剑》中有句话道破:谁能破名利,太虚任遨游。

钱钟书先生是出了名的淡泊人,央视《东方之子》曾千方百计想访他,都被他婉言谢绝。

1991年,钱钟书生日那天,各媒体、名人、学者纷纷为他祝寿,中国 社会 科学院要为他举办寿诞学术讨论会,被他坚决拒绝。

山不争高自成峰,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争名的人往往好利,淡泊名利的人,才能宁静致远,才能成就事业,做出学问。

无所争,无所求,往往拥有了更多。

04

不争朝夕

“欲为大树,莫与草争。”

文天祥少年时,家里非常穷,但他天资聪明,勤学苦读。

有些纨绔子弟,嫉妒他的才学,污蔑他偷盗。

文天祥很快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并且从此立志金榜题名。

不争朝夕,立志长远,时间会给出答案,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水不与万物争,看似柔弱无骨,实则坚韧有力,能包容,故而博大深邃。

看过一段话:

愈深邃的人,愈安静。

不争朝夕是一种洒脱的气度,是一种稳重的成熟,是大度能容的宽厚。

生活纷纷扰扰,身边人来人往,要学会不争不抢,保持一颗简单的心,和这个复杂的世界和解。

不争面子心不累,不争口舌少是非,不争虚名身自由,不争朝夕路长久。

与世无争的人,内心淡泊安宁,做到问心无愧,才能从容大度。

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评价,不要为了不值得的事而争执。

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事情上,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我跟谁都不争,跟谁争我都不屑。我最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

有次杨绛和钱钟书异想天开地聊天:

“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

结果两人都要隐身衣。

为什么要隐身衣呢?因为这个世界一点都不简单,而且不止不简单,还太复杂了。

你存心做一个老实人,人家欺负你、利用你,你稍微圆滑一点,人家又说你八面玲珑,你稍有有点才貌,嫉妒你的人一大堆。

总之,有时候你大度退让,别人得寸进尺,你想与世无争?那也简单,你不仅要内心强大,还要有足够的实力,让人家不敢和你斗争。

但是如果有一件隐身衣,那你穿着隐身衣,别人就看不见你,也就不会来打扰你,那么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不能为非作歹。

很多年后,杨绛先生一百岁了,这时候,她已经内心强大到不需要隐身衣了。

在百岁感言上,她说: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无关系。

民国的才女们,大多家世显赫。

比如张爱玲,张家就是豪门,与清朝权贵李鸿章关系匪浅。再比如林徽因,林家若不是有钱,林徽因不能小小年纪就跟随父亲周游列国。

杨绛也是,杨家虽不是富商豪门,却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千万别小瞧书香的作用,没有书香熏陶,才女就成不了才女。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其硕士论文被收入该大学法学丛书。

杨绛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是当时著名的律师了。

杨荫杭夫妇都喜欢读书,读书之余,杨荫杭也写作,著有《名学》和《逻辑学》流传后世,是文化界真正的顶流。

母亲也是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性格温雅,做什么都稳稳当当,从不急躁。

1911年,杨荫杭一家还住在北京租来的一个院子里,杨绛就是在这个租来的院子里出生的。

她一出生,父亲和母亲都喜欢的不得了,尤其是父亲,更是把杨绛当成宝。

乱世的人,到处都在漂,飘来飘去,杨绛也渐渐长大了。六岁的时候,开始上小学,成为学堂里一个不安分的小学生。

她有时候淘气,在课堂上吹小绒球,吹着吹着自顾自地笑了起来,老师发现动静,也是生气,就叫她站起来回答问题,想借机给她点颜色瞧瞧,可是杨绛回答问题,准确无误。

杨绛八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回到了老家无锡。

江南是充满诗意的地方,粉墙黛瓦的院子里,时光与人渐渐流逝,在杨荫杭的心里,男女平等,所有孩子,无论男女,都要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一直觉得上海的启明女校是教学质量最好的,他想让杨绛去那里读书。

可是那时候,杨绛实际上才八岁多,他想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又心疼女儿,去上学就得离家住校。

于是就让杨绛自己选择。

阿季(杨绛)年纪虽小,但理解父亲的想法,所以她要去。

那天,母亲问她:“你打定主意了?”

她说:“打定了”

嘴里虽然这么说,眼泪还是流了出来,她心里明白,这一去,只有暑才能回来了。

鸟儿才成群结队,鹰都是要展翅高飞的,所有的远方,都只能自己去走。

在最容易学好也最容易学坏的年纪,阿季是的,因为父亲是一个开明的人,没有用传统的东西去束缚她,而是教会她自由选择,并且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杨荫杭是个会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他要一个自己想成为的“好人”,他坚决反对那种生活程度高而人格卑下的生活。

一次,他带着阿季姐妹去一个朋友家,回来的路上,阿季三姐妹还在感叹这家人生活的豪华气派,杨荫杭听到了,淡淡的回了句:“生活程度不能太高的”。

有这样的父亲,聪明的阿季自然能学到很多东西,知道很多道理。

而父亲,对这个聪明乖巧的女儿,也总是要多一分爱。

一次午饭后,大家各自散去,父亲叫住阿季:“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从那以后,阿季就成了那个能留下陪父亲午休的孩子,父亲休息,她在一旁安静地看书,有时候父亲在一旁写东西,阿季就在一旁看着,然后捡起父亲的毛笔去练字。

时光一天天过去,人也在一天天长大,在父亲的影响下,杨绛越来越喜欢看书。

后来有一次,父女两聊天,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杨绛毫不迟疑地答道:"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星期都白过了。"

听了女儿的回答,杨荫杭笑着说:"我也这样。"

十六岁时,杨绛进了振华女校读中学。

那是硝烟弥漫的年代,连学校,都成了另一个战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阿季自然也会被影响。

有一次,阿季被推选为学生代表,需要在街上演讲,呼吁人们开展革命,但她并不想参加这次活动,学校也有规定,只要家里不同意,就可以不参加。

回家后,杨绛希望父亲出面说不同意她去,那她就可以不去。

但杨荫杭拒绝了。

他说: "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

她还是很担心:"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

杨荫杭继续严肃地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由你。"为此,他讲了自己的经历,并对阿季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你敢吗?"

她说:“敢”。

第二天,杨绛到学校后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不赞成,我不去。"

父亲教给她的,不仅有听凭心灵的指引,更有直面困难的勇气。

到了高中,杨绛一直分不清平仄,父亲没有说她,而是安慰说,不要紧,到时候就会了,水到自然渠成,过了不久,杨绛就会了。

有时候杨绛学习,父亲会特意走到廊上,站在窗外考她,指着一个字给她读,读对了,父大笑,读错了,父亦大笑。

杨绛喜欢读书,杨荫杭也会时常为杨绛买一些书回来,买回来后,亲自放在杨绛的桌上,如果见她长期不读,那本书就会消失不见,一旦发现书不见了,她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虽然父亲不说,但是杨绛自己学会了读书,绝不瞎说喜欢,也不瞎承诺读什么书,说到的就要做到。

书读多了,心自然更静。高中时,国文老师讲完诗,让同学们也作诗。

杨绛作:

"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遨游此,翛然自脱俗。"

老师批"仙童好静。"

世人熙熙攘攘,大多利来利往,唯有不被名利束缚,才能真正自由。

大学选专业时,老师觉得杨绛适合读理科,但她心里其实喜欢文学。

她问父亲: "我该学什么?"

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面对这样的回答,她心里还是有些不踏实,便继续问道:"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就学?"

"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荫杭继续开导她。

自始至终,杨荫杭也没有告诉女儿要选什么,他要让女儿做出自己的选择,按照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听凭利益指引,有人听从他人的评价,有人听从内心的声音。

杨绛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她要做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是别人期待的人。

在东吴大学上到第三年的时候,杨绛有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她放弃了。

之所以放弃,一方面是因为考虑到父母,另一方面其实是因为她一直有一个清华梦,想去清华读文学专业,所以她决定考清华研究院。

当时的清华,大师林立,王文显、吾宓、梁宗岱、朱自清等一大批人。

初入清华,杨绛就得到了梁宗岱的赏识。

梁宗岱教法语,第一节课听写,杨绛答案让这位老师惊讶了一下,于是就问她,法语如何学的?杨绛答曰:“自学”。

清华是杨绛走向更远处的开始,在这里,她还遇见了一个写杨绛就不得不写的人——钱钟书。

杨绛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女孩,她的室友总结了她身上备受男生喜欢的五个条件:

一、相貌好

二、年纪小

三、功课好

四、身体 健康

五、家境好

有了这些条件,追求的人自然不会少,收到的情书也不少,还有一个绯闻男友费孝通,可是她始终没有任何表示,直到钱钟书出现。

杨绛和钱钟书,可以说是一见钟情,自从见了杨绛一次之后,钱钟书就念念不忘,他给杨绛写信,约她出来见面。

杨绛对这个清华大名鼎鼎的才子自然也是心有好感, 他们在工字厅相见,见面第一句话,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

杨绛说:"我没有男朋友。"

两人几乎是同时说出口,这只能说命运如此这般神奇,有些人初次见面,便许终生。

往后,钱钟书几乎一天一封信地写给杨绛,但杨绛却回信不多,钱钟书问她原因,她只回答说不爱写信。

钱钟书在清华高傲无比,但杨绛在清华也是薄有才名。

那时候,朱自清先生还在清华,杨绛选修了他的散文习作课。第一节课,朱自清就让大家写一篇名为"收脚印"的文章。

那一次,杨绛的文章得到了朱自清的赞赏,并推荐给了《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沈从文。

文章发表后,大公报还给了杨绛5元钱的稿费。之后,朱自清又推荐了她的另一篇进行发表。

杨绛一生,翻译、写作、戏剧都有不菲的成就,她写的散文,连钱钟书都赞不绝口。

1935年,钱钟书在国内服务期满,顺利拿到了出国留学的名额。

而杨绛,在清华研究院还没毕业。

可是,为了钱钟书,她毅然选择休学,因为她太了解这位才子了,虽然是个天才,但是在生活面前,却笨得无可比拟。

“他不会系鞋带的蝴蝶扣,甚至穿鞋子分不清左右脚,筷子也用不太明白,全然没有"做学问"时候的潇洒倜傥,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

父母得知杨绛的决定,也很支持。

钱钟书虽然笨手笨脚的,但是对杨绛,一直很用心。

搬到新居的第一天,就为杨绛准备了一个丰盛的早餐,黄油、果酱、蜂蜜应有尽有,还有最好的阳光。

没有人生来就会生活,每个人都要学习后才能把仅有的生活过好,杨绛是,钱钟书也是。

国外的日子,虽然经济有限,但是被他们经营得很好, 有你,有我,有爱,有暖。

到国外不久,杨绛就怀孕了,钱钟书说: "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 只要一个,像你的。",杨绛笑了,嘴里没说什么,心里却说:“我希望女儿像你”

快要临盆的时候,他们赶去医院,医生问是不是一定要女大夫,钱钟书说:“要最好的”

1937年5月19日,杨绛终于生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就是阿圆。

“坐月子”期间,钱钟书一个人在家里,发生了各种状况。

他跑到医院对杨绛说: "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回:“不要紧,我会洗”

"我做坏事了,把台灯弄坏了";

“不要紧,我会修”

"我做坏事了,门轴两头的球掉了一个,门关不上了"

“不要紧,我会修”

这样的事情很多,但只要听到杨绛说“不要紧”,钱钟书就放心。

杨绛回到家后,桌布洗干净了,台灯修好了,门也修上了,这个家又是一个完美的家了。

有一次,杨绛读到一句关于婚姻的话,就念给钱钟书听: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听完,当即对杨绛说:“我和他一样。”

杨绛也说:“我也一样。”

在国外,他们两人都是书虫,因此阅读就是最需要的粮食,这里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有读不完的书,基本上所有业余时间,他们都花在读书上面。

经常借来一大堆书,文学、哲学、心理学、 历史 ,找一个固定的位置,就拼命读。

杨绛是旁听生,没有固定的课程安排,她就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详细的阅读列表。

偶尔出去逛一逛,逛着逛着又走进书店,在书架前面就读了起来。

两人回到家里,又继续读。

后来有了钱媛,虽然要分心照顾孩子,但是读书依旧是生命的主要内容。

“我们看书,她安安静静一人自己画书玩,有时候对门的老太太抱她过去玩,我们买了推车,每天推她出去。”

在国外的时候,杨绛也写作,而且写了很多优美的文章。

1942年,陈麟瑞对杨绛说:要不你也来写一个剧本?

杨绛决定一试,于是就有了戏剧《称心如意》。

完稿后,剧本先送给陈麟瑞看,想让他"指导"一下。

陈麟瑞看过后,说:"你这个剧本,做独幕剧太长,做多幕剧呢又太短,内容不足,得改写。"

认真参考了这个建议,她重新改写了剧本。

陈麟瑞看完改过的剧本说:"这回行了。"

《称心如意》1943年公演,赢得阵阵叫好。也正是这个剧本,她才用了杨绛这个笔名。

此后,她的戏剧作品不断面世,《弄成真》获得空前成功,杨绛这个名字,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甚至很多大学生和戏剧爱好者,把杨绛当做自己的偶像。

她与钱钟书一同出现,人们总是先介绍她,钱钟书则被介绍成“这是杨绛的先生”。

后来,钱钟书对杨绛说,他要写一部长篇,杨绛听了高兴极了。

为了让钱钟书专心创作,杨绛亲自打理家里的一切事情。

"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围城》的创作,速度不快,每天500字左右,每一次写完,钱钟书都最先把稿子给杨绛看,让杨绛做第一个读者。

每次杨绛看的时候,他就盯着杨绛,紧张得像孩子。

《围城》完稿后,李健吾忍不住感叹: 这个做学问的书虫子,怎么写起了呢?而且是一个讽世之作,一部"新儒林外史"!

《围城》大火,他两一起出现,人家就说“这是钱钟书的夫人”。

无论如何,他两一直势均力敌,并肩而行。

他们不会因为对方的成就而嫉妒,也不会因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觉得高人一等。

真正的读书人,世界是简单的,可是这个真实的世界,往往要复杂得多。“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期间,杨绛虽然规规矩矩,却也不能幸免。

有学生跳出来说:

"杨季康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

"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恋爱应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见了情人,应当脸发白,腿发软。"

"杨季康先生甚至教导我们,结了婚的女人也应当谈恋爱。"

这个女同学义愤填膺地宣讲着杨绛的“罪状”,但其实,这个女学生不是杨绛的学生,杨绛上课也没讲过这些东西。

对于这个状况,她装作没有听见,波澜不惊。

回到家后,她想,"如我是一个娇嫩的女人,我还有什么脸见人呢?我只好关门上吊啊!”

第二天,她专门穿了一件喜庆的衣服出门。

可是不久后的一次批斗会上,特别点了杨绛的名,最终在《人民日报》登出。

杨绛看到后说: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他们怎么去想吧,人生在世,冤屈总归是难免的。

随着知识分子大调整的开始,杨绛和钱钟书被安排到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成了研究员。

工作之余,就在家读书写字,世道很乱,他们自己寻找清净。

钱钟书教杨绛写字,每天布置作业,必须按时完成,他还会认真地批改,哪里好,哪里需要改进,都用笔标在上面。

杨绛很重视钱钟书的评语,如果评价得高就会很开心,钱钟书了解她的心思,故意不给那么多好评,尽挑不好的写。

然而,很多事情不是某个人可以改变的,尽管你关起门了,可是人家还是会撬开你的门。

1966年,杨绛和钱钟书一前一后遭到监管,工资没有了,存款也被冻结了,还要天天陪着挨批。

挨批还不算,搞不好还要被打,还要整各种整。

杨绛被剃了阴阳头,顶着这样的头,出门是不行了,可是她又没有帽子,大夏天的也不能包裹头巾,钱钟书急得团团转,杨绛反过来安慰他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最终,她果然想到了一个办法,给自己做了一个发套,第二天带着出门,可是并没有就此结束,别人看见她带发,直接揪她的发,连买菜,她都不敢去。

杨绛的工作是扫厕所, 每天,杨绛都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归还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1969年11月,钱钟书被安排去干校学习。

其实所谓干校,就是去劳动和锻炼,这一去,两人就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了。

可是一段时间后,杨绛也下了干校,在下干校前夕,她的女婿,被迫自杀。

紧接着,妹妹也因病去世,祸不单行,在这样的打击下,这个五十多岁的小个子女人,也摇摇欲坠。

去了干校,杨绛的工作是守着菜地,而钱钟书的工作是看看东西,巡巡夜,偶尔送送信,这就让钱钟书可以有机会去见杨绛。

他每次都要走过杨绛守着的菜地,和杨绛在田边聚一聚。

“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旧、戏剧里的后花园私相约会情人了。”

直到12年,才结束干校生活。

杨绛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翻译家, 为了翻译《唐吉诃德》,她自学西班牙语。

一九六六年,《堂吉诃德》四分之三的内容已经完成,但因为,这部《唐吉诃德》被当做黑稿子带走了。

后来,再被安排打扫女厕所的过程中,她每天都想办法搜索自己的稿子。有一次,她打扫废纸堆的时候,居然看到了自己的《唐吉诃德》。

她激动得紧紧地抱在怀里,但被发现了。

那个人大声问她:"杨季康,你要干什么?"

杨绛说:"这是我的稿子!"

"是你的稿子,可是现在你不能拿走,将来到了时候,会还给你。"

思想改造的风潮渐渐退去,一切趋向平静。杨绛请求找回自己的稿子,第二天,她真的拿到了自己的稿子。

《唐吉诃德》这才得以回家,并在18年面世。

19年,杨绛翻译的《唐吉诃德》被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1986年,西班牙国王授予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在那个饱含苦难的年代,有人问她,有没有后悔留在国内?她说: "没有什么后悔的,人活着不一定全是为了享福。"

17年,黑暗散尽,光明到来,杨绛夫妇也有了一个新的住所。

那是国家分配的宿舍。

有人问杨绛:房子是否够住?

她说:始愿不及此。

两个书痴的房子,就是树多,书房不够用了,客厅也变成了书房。

《围城》火候,钱钟书的读者来信很多,有人甚至上门拜访他们,可是他们却只愿守着自己的清净。

老顽童黄永玉回到湘西,给他们带了土特产,也只是放在门口就走,从不敲他们家的门。

有人上门拜访,杨绛就在门口直接回绝了。

19年3月4日,唯一的女儿阿圆离开了他们。

那时候,钱钟书也卧病住院,杨绛没有将阿圆离开的消息告诉钱钟书,怕他承受不住。

阿圆火化那天,杨绛没有去,她需要去医院照顾钱钟书。

在钱瑗充满笑容的遗像旁,摆放了一只精致的花篮,素带上寥寥数字:瑗瑗爱女安息!爸爸妈妈痛挽。

1998年12月,钱钟书离世。

离世前,他留给杨绛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活”。

女儿走了,丈夫走了,留下杨绛一人打扫波涛汹涌的战场。

此时的杨绛,已经八十多岁,女儿和丈夫先后离世,她已经疲惫不堪。

然而,死者当安息,生者当继续,她还要继续打扫战场,要将答应钱钟书的事情做到——好好活。

此后,杨绛深居简出,安静地在家看书、写字、整理钱钟书的文集。

1999年,她翻了了哲学作品《斐多》。

2000年,文学作品《从丙午到流亡》出版。

2001年,杨绛做了一个决定:

她把他们夫妇全部的稿酬版税全部捐赠给了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励基金,很少出门的她出席了"好读书"奖学金的捐赠仪式,并捐助了七十二万元稿酬,以及以后出版作品的报酬。

发表讲话时,主持人示意她可以坐着说,但她说:"我个子小,要站起来说。"

"这次是我一个人代表三个人说话,代表我自己、已经故去的钱钟书和女儿钱瑗……"

2002年,《我们仨》定稿,出版后就成为畅销书,让人读之落泪。

2007年,《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出版。

2011年,杨绛一百岁。

人这一生,总要有个结局,有的人28岁,就将自己的灵魂埋葬了,有的人即便离世很久,他的灵魂依然永存。

在最后的几年里,杨绛先生总说:"钱先生和阿圆都走了,我的路也走完了。"

2016年5月25日,她把人生的战场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走了。

留在身后的,是《走在人生边上》《我们仨》《干校六记》及翻译作品《唐吉诃德》《斐多》等超过250万字的作品。

杨绛曾翻译过英国诗人兰德的一首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我想,这首诗就是她的一生,和谁也不争,和谁争都不屑。

但因为不争,故而最强。

文|玩你自己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闻说有一则新闻在省城引起强烈反响,那是关于省人才中心招聘销售部工作人员的那天,应聘者很多,但招聘单位只留给一个职位,而一名叫张媛媛的女生却主动让位给别人应试,最后由于这名女生的过于谦让,令公司负责人认为她不适宜在销售部工作而使其面试失败这令人们对于是否应具有良好道德修养而议论纷纷。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必不可少可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如果只会过于谦让,而忽略了锐意进取,那么,被淘汰的最终会是自己。(提出观点,不要忽略锐意进取)

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相信也是家喻户晓了那么,长颈鹿最终被保存下来,而没有灭绝呢?是因为随着树木的长高,为了生存,它们都在竞争往上伸长脖子去吃树上的叶子只会过于谦让,不懂去竞争的鹿便被遗弃下来,最终饿死在路上;而懂得往上走的鹿,懂得去竞争的鹿便生存了下来,还进化成“长颈鹿”连低等的动物都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聪明的人类又怎么不明白呢?(用长颈鹿类比证)

在先进的社会当中,各行各业都在争得你死我活,为了能稳稳立足于社会,它们都不断推层出新,去吸引力顾客所以,很多企业都被保存下来,继续去劳动这股锐意进取的热潮当然,也有不少企业因不懂得如何竞争最终成为被社会淘汰的一分子。(联系到企业)

又再看看世界的**市场吧总的来说,外国的**市场要比我国的**市场更广阔,因为他们构思的创新,技术的先进,使他们的**造作得十分出色再加上专业的演员,可以说是锦上添花所以,外国**一直优秀于我国**但难道外国的技术比我国先进,我国就要向外国低头吗?难道外国优秀**占世界比率高于我国,我国就要屈服吗?如果因为这样我国就要去“谦让”,而不去竞争、进取,我们就真的会输掉因而,为了发展我国**事业,很多出色的导演都在进取,都在创新,毫不退让,所以我国的**事业正在不断蓬勃发展。(以**事业为例)

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时候都可以“谦让”,但关乎生存竞争的便不能“谦让”,而是要“争取”,只有力争上游,锐意进取的人才能在社会稳稳扎根,而只会过于谦让,不去竞争的人便会被社会淘汰。(辩证分析,什么时候可以谦让,什么时候必须进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永远是一个真理。(强化观点)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材料作文,逐一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的类型基本为统一型和对立型,统一性注意分析共同的特征,对立型注意分析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此题是对立的关系,注意分析“竞争”和“不屑”之间的关系,实际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竞争是必须的,“不屑”只是在竞争中看的“豁达”,是竞争中的一种特殊方式而已,“不屑”不是不去竞争,是对竞争的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由此可以立意为:“争”是为了“不争”或“不争”是“争”的最高境界。

以我不与争 胜负均不值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如果你读过泰戈尔的名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那么兰德的这首诗就是秒懂。

前面的内容都无需解释,

我用生命之火烤着双手,火萎了,我也该走了。

意思是有生之年投入所有的热情热爱生活,直到我生命的尽头。

恰如徐志摩告别时用了一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人没有下辈子,全力以赴过好这辈子吧,一定要精彩,如此而已,不为别的!

杨绛先生处世哲学:到了一定年纪,你终将不争不吵不炫耀

英国诗人兰德(W.S.Landor)的同名小诗《生与死》:

杨绛将此诗译作为: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而另一老者李霁野则译为:我不和人争斗,因为没有人值得我争斗。我爱大自然,其次爱艺术;我在生命的火前,温暖我的双手;一旦生命的火消沉,我愿意长逝。

又有一老者,也是大师级的绿原则译作:我不与人争,胜负均不值。我爱大自然,艺术在其次。且以生命之火,烘我的手。它一熄,我转身就走。

时间磨圆了我们的棱角,改变了我们的性格,也教会我们一些道理。

年少时,汲汲营营,四处争高下、争虚名、争虚利,等到吃了亏、栽了跟头、摔到头破血流,方知不争不吵不炫耀,才是做人的大智慧。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先生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有人说,这首诗也是杨绛一生的写照。

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多少人挤破了头都想要出人头地。可杨绛不这样,她读书写作,翻译治学,只因兴之所至,并没有一丝争名逐利之心。

在动荡乱世中,杨绛只希望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翻译书稿的时候,别人一天能翻译1000个字,她也不跟别人比,每天就认认真真翻译500字。

正是这种从容、不紧不慢、不与人争的心态,让杨绛先生翻译的《堂吉诃德》有质量、有重量,以至于被称为最好的译本。

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曾写道: 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

到了一定的年纪你就会明白,当我们陷入争名夺利中,心中贪欲就会膨胀。

和命争,就会平添生活的负累;和亲人争,就会加剧矛盾,疏远感情,得不偿失;和爱人争,就会让生活多了琐碎少了宁静;和朋友争,朋友就会渐行渐远……

争的是理,输的是情,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白落梅说:“ 人生一局棋,关于输赢,我们总是无能为力。迷惘之时,多半在局内,当你了悟的时候,人已在局外。

若用平和的心态,看凡间一切,简单明了。若用复杂的心态,看万丈红尘,则为世相所迷。”

人生短短几十年,韶华易逝,倘若在一件别扭的事情上纠缠太久,你会烦、会痛、会累、会神伤。

因此,一定要学会放下。 不去争,才能抽身而退。

曾几何时,我们的脾气也倔得像头驴。

爱情中的一点小摩擦,就能让我们转身走人;工作中的一点不顺心,就能让我们第二天便递交辞呈;别人说了一句不好听的话,就能让我们心情愤愤一整天。

时间走过,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却发现,我们不仅学会了包容,懂得了隐忍,还学会了在面对闲言碎语的时候一笑而过,懒得去较真。

几年前,周杰伦曾被“凡客”创始人陈年无端骂“垃圾”,昆凌出席活动时,被问到周杰伦被骂一事,没想到天王嫂淡定回答:“会觉得说这些话有点不负责任,但就是别理会他。”

一句“别理会他”,足以看出格局。

朝鲜有句谚语: 一怒之下踢石头,只有痛着脚指头。

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种,发怒是一种,隐忍是一种,不理会又是一种。但发怒显然是最不可取的。

俗话说得好:生气一时爽,代价火葬场。

人在愤怒的时候,大脑充血,失去理智,这个时候做的80%的决定都会是错误的,需要为之付出的代价又是沉重的。

狂暴的人总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而好脾气的人宛如晴天,到处流放着光亮。

脾气有,发脾气是本能,把脾气压下去才是本事。

希望时光也能赋予你不吵的平和。

前段时间,一位网红晒出自己坐在飞机驾驶舱的照片,导致男友机长被终身停飞的新闻,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一架飞机,关系着机上几百人的性命,无关人等是不允许进入驾驶舱的。

但女学生为了自己虚荣心,为了能在网络炫耀,跃跃欲试;男友为了满足自己的女友,明知故犯,越雷池而葬前途。

可悲吗?说实话,真的挺可悲的。

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此张扬狂妄,早该想到会是这样的下场。

其实,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不会显山露水,大肆宣扬,而是低调谨慎,谦虚有礼,甘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因为他们深刻的懂得,心怀谦卑才能走得更远。

正如我们年轻的时候爱攀比,喜欢高调炫耀,常常为了一点小小的成功就得意。等后来经历多了终于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世事无常,风云变幻,高调惹祸灾,低调保平安。

低调谦卑,何须炫耀;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古语云:“ 刚者易折,柔则长存 。”低调,是态度,不炫耀,则是一种智慧。

不炫耀,是自己对自己绝对认可。

正如有句话所说,一个人越缺少什么,就越爱炫耀什么。成熟的稻谷,向来低头;真正富有的人,也不会逢人就炫。

钱财不过是一张纸, 百年之后用不上;名利不过是一场梦, 人去以后都是空。

做人,无需炫耀,因为高手往往就藏在你身边。唯有谦虚,才能让你飞得更高;唯有低调,才会让你走得更远。

风光也好,富裕也罢,都别目中无人,心怀谦卑,世界才会对你友好。

共勉。

-END-

? 《乱世佳人》斯佳丽:有一种女人,永远不会是生活的弱者

? 101岁姥姥点拨:讨厌一个人,真的用不着翻脸

? 一节车厢两种家庭,两个孩子的未来让人一眼看穿,家教真的太重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