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馆

锡剧草桥结拜_草桥结拜

1.越剧十八相送歌词

2.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分别用奏鸣曲式结构中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表现了“草桥结拜”、( )

3.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次相遇的那个月老庙在哪

4.梁祝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5.关于梁祝的经典传说

6.越剧《十八相送》

7.历史上真实的梁祝是怎么样的?

锡剧草桥结拜_草桥结拜

桃园是刘关张三兄弟拜把子的地方桃园三结义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第一集,也是的第一回,那一日桃园结义的情景是十分感人的,电视剧专门有《这一拜》的歌,中也自是精雕细刻、浓墨重彩,把结拜的场面渲染得淋漓尽致。罗贯中这样写到道: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起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桃园三结义

自此,在悠悠长长的三国鼎立中,便有了桃园兄弟的辉煌,也有了桃园兄弟的悲伤。

焚香结拜,不起于桃园,也不止于桃园,古已有之,于今仍盛。梁山伯、祝英台也曾有过草桥结拜的佳话,布衣百姓中有几个铁哥们讲点义气,讲点患难与共,同舟共济,本也无可厚非,只要不触犯法律就行了。

成也桃园

起初,桃园兄弟的结义自然是一种团结的手段,刘备打天下时需要这样一个绝对互相信任的核心层。桃园结义为后世所传颂,这正是因为故事体现出的忠义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桃园结拜的千金一诺支撑着刘备三兄弟开创的基业。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弟兄三人勠力同心,共败强敌,充分显示了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力量。关云长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为的就是践行桃园中的那份承诺。古城相会,关、张翻脸,误会二哥的张飞也是为了坚实这份结拜之义,后来随着关羽刀斩蔡阳表明真心,一切误会都烟消云散,画面上再次奏起《这一拜》,兄弟之间肝胆相照、致死不渝的情谊令人感动。蜀汉正是建立桃园三结义的核心层面之上。刘备入川之后,明知道关羽性格有缺陷,太过高傲,仍然将荆州重任交给关羽,这是一种信任,深入骨髓的信任。

古城兄弟再相会

败也桃园

后来,桃园兄弟的官越当越大,为刘氏效力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小圈子里的人还是桃园三弟兄,三弟兄的利益高于一切:诸葛亮算是权势显赫了,但只能徜徉在圈外,关老二华容道公济私、偷卖人情、私释曹操竟也无法绳之以法;赵云、马超、黄忠虽与关、张一并位列五虎上将,享受待遇,但也只能打打杀杀,无法入圈中半步。后来,越演越烈,先是关羽不听军师忠告,终于败走麦城送了性命,接着就是张飞为报兄仇,惨遭;刘老大的错就更加犯大了,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劝谏,举全国之兵挂孝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白帝城托孤固然悲壮,更为悲壮的是几乎断送了整个蜀国,结拜时的?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言早已付诸脑后。因为此时的刘备早已不是结拜时只知报效汉帝的刘备,他自己也早已将角色转换成新一代的汉帝了。

白帝城刘备托孤

桃园成就了蜀汉,也葬送了它最后的一丝希望!正所谓:成也桃园,败也桃园!!

越剧十八相送歌词

《梁祝》是由吴奇隆、杨妮演唱,具体歌词如下:

无言到面前

与君分杯水

清中有浓意

流出心底醉

不论冤或缘

莫说蝴蝶梦

还你此生此世

今世前世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扩展资料:

歌曲《梁祝》是1994年徐克执导,吴奇隆及杨妮主演的**,该歌曲由黄沾填词,何占豪、陈钢谱曲,吴奇隆、杨妮演唱。

《梁祝》是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旋律让歌曲和影片有了灵魂,1994年香港著名音乐人黄沾的填词同样撼人心魄,旖旎动容中诠释着这千古情爱故事的缱绻。

吴奇隆,10年10月31日生于省台北市,华语歌手、演员、制片人、出品人 。1988年作为小虎队成员霹雳虎出道。1991年小虎队暂时解散 。1992年单飞后发行首张个人专辑《追风少年》,销量在两个月内达到四白金 。1994年主演古装爱情**《梁祝》。

杨妮,14年5月23日出生于省台北市,中国香港长大。中国香港女演员及歌手。1992年,杨妮签约成为EMI唱片公司的歌手;1993年发行第一张唱片《爱的感觉》,获得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新人奖金奖。1993年凭**《东邪西毒》崭露头角,1994年参演**《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分别用奏鸣曲式结构中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表现了“草桥结拜”、( )

十八相送

歌手:方雪雯/颜恝

填词:佚名

谱曲:佚名

歌词

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

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

弟兄二人出门来,门前喜鹊成双对

从来喜鹊报喜讯,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回

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

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

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配鸳鸯配鸳鸯

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眼前还有一口井

不知道井水有多深,你看这井底两个影

一男一女笑盈盈,愚兄明明是男子汉

你为何将我比女人,离了井又一堂

前面到了观音堂,观音大士媒来作啊

我与你梁兄来拜堂啊,贤弟越说越荒唐

两个男子怎拜堂,你我鸿燕两分开

问梁兄你家中可有妻颗

你早知愚兄未婚配,今日相问为何来

要是你梁兄亲未定,小弟替你来作大媒

贤弟替我来作媒,但未知千金是哪一位

就是我家小九妹,未知你梁兄可喜爱

九妹与你可相像,她品貌就像我英台

如此多谢贤弟来玉成,梁兄你花桥早来抬

扩展资料

《十八相送》,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中华越剧 精粹唱段大全 (二)》中,2009-02-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该歌曲其他版本

1、戏曲演唱的《十八相送》,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中国戏剧精品系列 越剧名段》中,2008-01-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2、网络歌手演唱的《十八相送》,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十八相送》中,发行于2018-09-06,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次相遇的那个月老庙在哪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分别用奏鸣曲式结构中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表现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故事情节。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何占豪与陈钢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呈示部

1、引子:

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2、主部:

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3、连接部:

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主题乐句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的华彩。

4、副部:

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5、结束部:

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使用复调的形式进行演奏,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梁祝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

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钱塘县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

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关于梁祝的经典传说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作品内容如下: 1.引子 音乐一开始,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长笛吹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仿佛描绘了梁祝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背景。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2.呈示部 (1)相爱:在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传颂千古的爱情主题。此主题取材于越剧的音乐素材。作者何占豪曾在越剧团当演员。据他所知:任何越剧演员,只要唱到这一唱段,都会博得台下阵阵喝彩的掌声。于是作者选取此唱腔作为《梁祝》的爱情主题,并把它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音调。此主题的旋律特点不断上行又不断下行,上行时仿佛表现梁祝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下行则好像预示他们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此处由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对答,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接着,乐队以充沛的感情奏出这个主题,充分表现出梁、祝相互欣赏之情。 (2)连接部:为独奏小提琴的华段。在华段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此处的演奏较自由,难度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作曲家在此用华段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3)副部:是整个作品中最轻快、最欢悦的乐段。它由越剧的过门变化而来,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与抒情的主部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插部速度用活泼的小快板,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速度更为轻松欢快。速度是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作曲家在此用轻快的速度、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的幸福时光。 (4)结束部:音乐用惋惜的慢板,其素材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作曲家在结束部巧妙地运用了两个休止符,使音乐断断续续,细腻地描绘出英台面对前来送行的山伯感慨万分、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情。缠绵的旋律,缓慢的速度,带着无限的伤感与惋惜,使人宛如看见梁、祝十八相送的镜头,真是“三载同窗情深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3.展开部 (1)抗婚:当人们仍沉浸在梁、祝惜别的氛围中,突然闯进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响,定音鼓和弦乐的颤音中夹杂着可怕的锣声,不祥的征兆预示着悲剧即将发生。接着,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一个代表封建势力的主题。这是展开部的第一主题,此主题每一乐句均出现休止符,并用较强的力度,生动地表现出封建势力的残暴。接着,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英台的惊惶,这是展开部的第二主题。此主题中的乐句用强烈的切分节奏,同时配合很强的力度,表现了英台誓死抗婚的场面。作曲家此处运用恰当的节奏、力度,使音乐内容得到深化,以达到更富感染力的效果。展开部的第一、第二主题交替出现,并不断激化,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节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形成了抗婚的悲壮场面,掀起了全曲矛盾冲突的第一高潮。终于,强大的封建势力占据了优势,音乐突然转入了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诉的音调,乐曲由此转入“楼台相会”部分。 (2)楼台会:曲调用越剧楼台会的合唱旋律为素材,音调缠绵悱恻。此处用大提琴与小提琴两种不同的音色时分时合,一问一答,使人仿佛看到梁、祝流泪互诉衷肠的感人画面。音色是塑造音乐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由于大提琴圆润、深沉的音色接近于男声,而小提琴优美、明亮、柔和的音色接近于女声。因此,作曲家用独奏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独奏小提琴代表祝英台,通过两种音色鲜明的对比,栩栩如生地向人们展示楼台会的动人画面。 (3)哭灵投坟:音乐突然急转直下,弦乐用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小提琴以散板的节奏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运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描绘了英台扑倒在山伯的新坟前呼天号地泣诉的情景。此处,小提琴吸取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地运用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悲痛欲绝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接着,鼓、板、锣、钵齐鸣,英台纵身投坟,向黑暗的封建势力做出了最后的反抗。此时,乐队以最强的力度倾泻出怨愤与同情,乐曲达到了最高潮。 4.再现部 化蝶:长笛以轻柔的力度、缓慢的速度,使音乐重新回归于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美妙的旋律,结合竖琴的滑奏,把人们引入了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下,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难忘的爱情主题,仿佛化为彩蝶的梁、祝在鲜花丛中翩翩起舞,诉说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越剧《十八相送》

 梁祝化蝶是一个美丽、凄婉的民间爱情传说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梁祝的经典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梁祝的经典传说

 故事讲述的是上虞祝家庄才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途中邂逅同时到杭州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于是双双结伴到杭州游学,期间同窗三载,形影不离,结下深厚情义。祝英台学成先归,二年后梁山伯到虞寻访祝英台时,真相大白,方知祝英台是女儿身,遂回家告知父母,意欲娶其为妻,不料此时祝英台已由父母之命许配马家,梁山伯知后追悔莫及。三年后梁山伯出任鄞县县令,终因多年相思成疾,一病不起,死后葬鄞城西清道山下。梁死后第二年祝英台出嫁途中,路经梁墓,风浪大作,闻此处就是梁山伯葬地之后,不禁悲从中来,上山祭奠,祝英台痛哭亡灵,情义感动天地,只见梁山伯墓突然地裂开一道口子,祝英台纵身跃入其中,同穴而死,过后二人魂魄化作彩蝶翩翩起舞。

梁祝传说的简介

 梁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一侧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我国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我国最具国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中国民间传说。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故事。它形成于东晋,故事发源于汝南县马乡镇,二人的墓地均在汝南县马乡镇古京汉官道两旁,至今尚存遗迹。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梁祝传说记载的最早文献,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

梁祝传说的历史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为东晋至唐,是传说的形成期,主要表现为口头传说,主要在会稽(今绍兴)、上虞一带流传。

 2、第二阶段为宋至民国初年,是传说的发展期,传播形式有早期的口头传播,转变发展成为文字记载和文学作品传播,流传地域也跃出会稽一带中心区域,辐射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并流入日本、朝鲜、越南等东北亚、东南亚地区。

 3、第三阶段民国晚期至当代,是传说的成熟期。就传说的内容看,这一阶段淘汰了故事中"阴府告状",梁祝还魂团圆等情节,突出了祝英台殉情内容,强化了爱情悲剧主题,突出地表现了民间反封建的民主意识,重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故事情节结构。

 具体来看,现存最早的梁祝传说的文字材料,见于宋代张津《四明图经》所引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

 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这个传说当时在民间流传是有情节内容的,可惜梁氏记载太简略,恐怕不是它的本来面目。但从中可以得出梁祝传说可能是从一个真实的历史附会、衍变而来的结论。

 到了晚唐张读的《宣室志》,就记载了传说的基本情节: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肆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 令,病死,葬 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奏墓曰义妇冢。

 在张氏的记载中已明白指出梁祝传说产生于东晋,由"晋丞相谢安表奏墓曰义妇冢"可知民间是相信实有其事的。因为梁载言和张读都是唐代人,他们记录的传说,至少早已流传在民间口头流传,才能引起文人注意,载于方志中。何况民间传说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能广泛的流传开来。其产生时代,是有理由上推至六朝的。而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提供的线索可验证这一点:"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虽然现存《永乐大典》辑录的《金楼子》无此记载,但相信徐氏的话不会毫无根据,凭空捏造。《金楼子》是梁元帝萧绎的著作。萧绎生活年代在公元 505 - 554 年,生平著作甚多,诗文且"轻靡绮艳",梁祝"情史"也当是他写的内容。而徐树丕这段话也把梁祝传说地域点明了。是"会稽异闻",说明发生在"会稽",而不是其它地方的"异闻"。由此,基本可以认定梁祝传说发端于东晋的宁波地区。

 以上所举关于梁祝传说的文字材料,一般都比较简单。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李茂诚(宋大观中知明州事)的《义忠王庙记》:神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神母梦日贯怀,孕十二月,时东晋,穆帝永和壬子 三月一日 ,分瑞而生。幼聪慧有奇,长就学,笃好坟典。尝从名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信斋。"曰:"奚自?"曰:"上虞之乡。"曰:"奚适?"曰:"师氏在迩。"从容与之讨论旨奥,怡然自得。神乃曰:"家山相连,予不敏,攀鱼附翼,望不为异。"于是乐然同往。肄业三年,祝思亲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访信斋,举无识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善属文,其祝氏九娘英台乎?"踵门引见,诗酒而别。山伯怅然,始知其为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告父母求姻,奈何已许 城廊头马氏,弗克。神喟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召,诏为 令。婴疾弗瘳,嘱侍人曰:" 西清道源九陇墟为葬之地也。"瞑目而殂。宁康癸酉 八月十六日 辰时也。郡人不日为之茔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骇问篙师。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欤?"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从者惊引其裙,风烈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马氏言官开椁,巨蛇护冢,不果。郡以事异闻于朝,丞相谢安奏请封义妇冢,勒石江左。至安帝丁酉秋,孙恩寇会稽,及 ,妖党弃碑于江。太尉刘裕讨之,神乃梦裕以助,夜果烽燧荧煌,兵甲隐见,贼遁入海。裕嘉奏闻,帝以神助显雄,褒封"义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庙焉。越有梁王祠,西屿有前后二黄裙会稽庙。民间凡旱涝疫疠,商旅不测,祷之辄应。宋大观元年季春,诏集《九域图志》及《十道四蕃志》,事实可考。夫记者,纪也,以纪其传不朽云尔。为之词曰:生同师道,人正其伦。死同窀穸,天合其姻。神功于国,膏泽于民。谥文溢忠,以祀以 ,名辉不朽,日新又新。 ( 见清闻性道《鄞县志》 )

 在这篇庙记中,保存了完整的传说情节,这些情节和现在流传于民间的梁祝传说,基本上差不多。而且在其中还明确记载了梁山伯的生卒年月和立庙时间,虽然并不能全信,但对于推断传说产生的时间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穆帝永和壬子为永和八年(352 年);简文帝在位共二年,即咸安元年(371 年)和二年;宁康癸酉为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 年);安帝丁酉为隆安元年(3 年)。也即梁山伯出生于352 年 农历三月初一,在371 或372年任 县县令,死于373 年农历八月十六 ;祝英台出嫁是374 年暮春;梁山伯庙的修建在3 年。如果记载可靠的话,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梁祝传说的产生当在公元374 年至3 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因为梁祝传说必须在传说本身事实产生结果后才能起源和流传。譬如,梁祝的传说在祝英台"女扮男妆"、"草桥结拜"、"三载同窗"以至"楼台相会"期间,始终是"秘密"的,或者说是极小范围内发生的事实。在这一时期不可能向外流传或广泛流传传说,因此无论"女扮男妆"多么,"楼台相会"多么缠绵,都不会立即产生传说。而只有也只能是,当祝英台祭墓"殉情而死",传说才显山露水,逐渐大白天下。当地人们为这一突发的""所震惊,开始探究问底,于是,民间才开始传说他们生前一幕幕凄婉动人的传说。或者"马言之官,事闻于朝,丞相谢安奏封义妇冢"之后梁祝奇事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了。然后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充实、才演绎出一个流传千古的经典传说。

 梁祝传说发展到此,已基本成型,只是还没有"化蝶"的结尾。

 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和清(道光)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尤其是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出外求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宜兴善权寺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为女子。临别梁,约曰:"某月日可相访,将告母,以妹妻君。" 实则以身许之也。梁家贫,羞涩畏行,遂至衍期。父母以英台字马氏子。后梁为鄞令,过祝家询九官。家童曰:"吾家但有九娘,无九官。" 梁惊语,以同学之谊乞一见。英台罗扇遮面,出身一揖而已。梁悔念而卒,遗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台将归马氏,命舟子迂道过其处。至则风涛大作,舟遂停泊。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请封为义妇冢,此东晋永和时事也。齐和帝时,梁复显灵异,助战有功,有司为立庙于鄞,合祀梁祝。其读书宅称碧鲜庵。齐建元间,改为善权寺。今寺后有石刻,大书 " 祝英台读书处 " 。寺前里许,村名祝陵。山中杜鹃花发时,辄有大蝶双飞不散,俗传是两人之精魂。今称大彩蝶尚谓"祝英台"云。

 虽然"化蝶"的情节,在宋代薛季宣的诗中已有"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之句,但到这时才结合地方环境,有机地组成生动的结尾,从而将梁祝传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段记载的另一贡献是突出了东晋的时代背景。当时由于士族制度,门第相等才能互通婚姻。青年男女在这种严格的阶级对立情况下,纵然有缘相识,互相倾慕,但是由于门第、身份等的关系,婚姻不由自主。梁祝之不能成婚,恐怕由于传说中说梁山伯出身寒门,因家贫,推延婚聘之期,直等到后来作了县令,才至祝庄访友,是一个主要原因。当时有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之说。如梁时,王源嫁女给富家满氏。沈约就上表弹劾,说王源污辱士流,莫此为甚,并骂满氏"非我族类"。过去梁祝传说的文字记录材料在反映六朝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方面,是不够具体的(可能在民间口头流传上较具体些)。

历史上真实的梁祝是怎么样的?

(合)三载同窗情如海,山伯难舍祝英台,相依相伴送下山,又向钱塘道上来。

(祝白)梁兄

(祝唱)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

(梁唱)弟兄二人出门来,门前喜鹊成双对,从来喜鹊报喜信,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归。

(祝白)梁兄请。(梁白)请。  

(祝唱)出了城,过了关,但只见山上的樵夫把柴担。

(梁唱)起早落夜多辛苦,打柴度日也艰难。

(祝白)梁兄呀,(唱)他为何人把柴打?你为哪个送下山?

(梁唱)他为妻儿把柴打,我为你贤弟送下山。 

(祝唱)过了一山又一山,

(梁唱)前面到了凤凰山,

(祝唱)凤凰山上百花开,

(梁唱)缺少芍药共牡丹。

(祝唱)梁兄你若是爱牡丹,与我一同把家归,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你要摘也不难。

(梁唱)你家牡丹虽然好,可惜是路远迢迢怎来攀?                          

(祝唱)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

(祝白)梁兄呀!

(祝唱)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

(梁唱)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银心唱)前面到了一条河,(四九唱)漂来一对大白鹅。

(祝唱)雄的就在前面走,雌的后面叫哥哥。

(梁唱)不见二鹅来开口,哪有雌鹅叫雄鹅?

(祝唱)你不见雌鹅它对你微微笑,它笑你梁兄真像呆头鹅。

(梁白)嗳!(唱)既然我是呆头鹅,从今你莫叫我梁哥哥。

(祝白)梁兄......小弟讲错了。(梁白)下次不可。(祝白)嗯,下次不可。

(心,九唱)眼前一条独木桥,(梁白)贤弟请。(祝白)梁兄请。啊梁兄,

(祝唱)我心又慌胆又小。

(梁唱)愚兄扶你过桥去,

(祝唱)你我好比牛郎织女度鹊桥。

(梁白)你呀(祝白)梁兄!

(合唱)过了河滩又一庄,庄内黄犬叫汪汪。

(祝唱)不咬前面男子汉,偏咬后面女红妆。

(梁唱)贤弟说话太荒唐,此地哪有女红妆?放大胆子莫惊慌,愚兄打犬你过庄。

(祝唱)眼前还有一口井,不知道井水又多深?

(梁唱)井水深浅不关紧,你我赶路最要紧。

(祝白)梁兄来!(唱)

你看这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白)嗳(祝白)呶,

(梁唱)愚兄明明是男子汉,你为何将我比女人!

(白)走吧!

(合唱)离了井又一堂,前面到了观音堂。

(祝白)梁兄可是到堂前一拜呀?

(梁白)好哇!

(唱)观音堂,观音堂,送子观音坐上方,

(祝唱)观音大士媒来做,我与你梁兄来拜堂。

(梁白)咳!

(唱)贤弟越说越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

(白)快走吧!

(合)离了古庙往前走,

(心唱)但见过来一头牛,(九唱)牧童骑在牛背上,(心唱)唱起山歌解忧愁。

(祝唱)只可惜,对牛弹琴牛不懂,可叹你梁兄笨如牛。

(梁白)嗳!(唱)非是愚兄动了火,谁叫你比来比去比着我。

(祝唱)请梁兄,你莫动火,小弟赔罪来认错。

(梁白)好了,好了,快走吧!

(祝白)梁兄,

(唱)多承梁兄情意深,登山涉水送我行,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别,请梁兄就此留步转回程。

(梁唱)与贤弟草桥结拜情意深,让愚兄再送你到长亭。

(白)四九,快走吧!

(合)十八里相送到长亭,十八里相送到长亭。

(祝白)梁兄,

(唱)你我鸿雁两分开,

(梁唱)问贤弟你还有何言来交代?

(祝唱)我临别想问你一句话,问梁兄你家中可有妻房配?

(梁唱)你早知愚兄未婚配,今日相问为何来?

(祝唱)要是你梁兄亲未定,小弟替你来做大媒。

(梁唱)贤弟替我来做媒,但未知千金哪一位?

(祝唱)就是我家小九妹,不知你梁兄可喜爱?

(梁唱)九妹今年有几岁?

(祝唱)她是与我童年乃是双胞胎。

(梁唱)九妹与你可相像?

(祝唱)她品貌就像我英台。

(梁唱)但未知仁伯肯不肯?

(祝白)噢(唱)家父嘱我选英才。

(梁唱)如此多谢贤弟来玉成,

(祝唱)梁兄你花轿早来抬。我约你,七巧之期,

(梁白)噢,七巧(祝唱)我家来。

(合)临别依依难分开,心中想说千句话,万望你梁兄早点来。 ————《十八相送》

历史上真实的梁祝:有人说正史上有,梁山泊和祝英台二人,并且都不生活在同一时代,祝英台是当地的一个劫富济贫的女侠,而梁山泊是当地的一位清官,当梁山泊死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两位,将梁山泊埋入了祝英台的墓内。

但是还有人说史上;祝英台本是明代侠女,梁山伯是前朝书生,《女侠祝英台》为民造福,死后人们为她安葬,挖掘墓穴时发现下有梁山伯墓,遂为之合葬。

杭州版本

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钱塘县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

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