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馆

哭嫁歌的意义_哭嫁歌歌词谐音翻译

1.谁有土家族哭嫁的材料啊?

哭嫁歌的意义_哭嫁歌歌词谐音翻译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 哭嫁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哭述的内容逐渐衍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而且,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不仅要对家中的每位亲人唱一首,就是遇上陌生人也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 哭嫁歌的内容一般都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妹妹的深厚情谊和离别之苦,或者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心等等。其实也就是各个地方的一个习俗而已。

谁有土家族哭嫁的材料啊?

哭歌凤冈境内流行甚早见于婚嫁丧葬事务般由扮哭哭嫁歌、哭丧歌孝歌三种

、哭稼歌前县境农村姑娘嫁都要辈、哥嫂、姐妹媒哭种哭真哭倾诉情种形式种歌谣坐哭站哭两种毛巾蒙面哭声优美娓娓道

 哭娘:

水源树根我娘亲

 哺养忘娘恩

 梨白花养冤家

 升起五色云外

 姑娘嫁前晚()姑娘腔哭内容俗称声

娘陪哭:

 我幺我声我流泪

 世道兴起走金钱再嫁

哭爹:

 高梁杆节节青哭声爹泪盈盈

 爹抚养忘爹恩情

 仙桃花结仙爹花银钱我

 竹篮打水场空我爹辛劳空养我

哭哥:

 哥我同根死贵贱同命

 贱妹嫁门哥家孝娘亲

 妹要离娘往家事要忙

 妹妹驾彩云接哥

 

哭嫂:

 柑花叶叶青哭声嫂嫂妹伤

 嫂嫂情义比山高妹记牢

 石烧火火燃我嫂嫂太耐烦

 双孝敬膝侄教管

 爹娘根树树全靠护理

嫂陪哭:

 我妹呀我乖姑嫂再要

 姑嫂焦悴眼泪汪汪滚腮

哭姐:

 我姐呀我姐要看

 经帮助哥嫂众亲夸美德

 我妹别家三两难程

 要经看我阳雀山名声

 

姐陪哭:

 树喜雀叫喳喳我妹今要离家

 婆家夫妻睦夸

 姐妹同命同胞同奶离

 姐妹间往要娘家同路行

哭媒:

 做媒真恶秧鸡脚杆抱鸡壳

 踩断门前石板路厚起脸皮媒说

 坛栽花冤曲死媒说说真

 坑害几良家二世变牛田耕

 媒想鞋穿穿起鞋滚岩坎

 摔死路埋野狗咬破烂肝

 

媒哭:

 背砍脑壳嘴巴莫要恶

 背莫要凶要媒找公

 雷雨媒亲

 河桥媒婆

二、哭丧歌:农村凡逝世都兴哭哭象已故父母伯父母家族及亲友辈

  哭亡母(俗称五更调):

 更点佛堂想起亲我娘

 我娘怀我十月磨我娘脸皮黄

 吃茶吃饭滋味夜难眠光

 父母恩难报吃斋念佛报爹娘

 二更二点佛堂想起亲我娘

 我娘房我盆血水浸衣裳

 奔娘奔死隔阎王纸张

 父母恩难报吃斋念佛报爹娘

 三更三点佛堂想起亲我娘

 我娘哺我三五岁筹钱送我堂

 寒冬腊月怕我冷千针万线缝衣裳

 父母恩难报吃斋念佛报爹娘

 四更四点佛堂想起亲我娘

 我娘哺我二十岁杀猪宰羊娶妻房

 娶贤妻嫁夫婿强

 夫妻说夫妻娘丢冷空房

 父母恩难报吃斋念佛报爹娘

 五更五点佛堂想起亲我娘

 我娘劳碌辈费肠

 操劳度病医治卧床

 父母恩难报吃斋念佛报爹娘

哭亡父:

 月月我父病昏

 二月二月八我父病脚麻

 三月清明我父病昏沉沉

 四月栽早秧我父亲找药

 都说仙丹我仙丹找

 谁知仙丹治病我父命

 黄泉路慢慢行怜我父亡

 五月端阳近邻团转帮忙

 帮忙砍根槐树身树桠两边排

 树桠用煮茶板树身用做棺材

 棺材前脚灯棺材亡

 昨接糖包今接纸挑

 三吃阳间饭午望乡台

 望乡台望望满堂哭哀哀

 哭肝肠断阎王肯放

 

三、孝歌(孝哭):

清明起雾沉沉拿起柴刀进竹林

 竹砍二根细竹砍林

 青篾划起十二匹黄篾划起十二双

 前紧紧捆坡坡稳

 近邻团转三百三我父亲送山

 行礼作揖近邻力

 家事我情力气

 

扶丧孝歌:

领:先举斧发丧 众:满堂哭断肠

 领:众亲幼齐用力 众:爆竹锣鼓齐助威

 领:抬抬帮帮 众:喊起号坝场

 领:右边立木莫要挨 众:左边路险要稳踩

 前领:平坦路闪应:前脚步紧跟

 前领:送亡赴阎台应:三山五岳同悲哀

 合:黄泉路慢慢世再安排

无独有偶,湘西南侗家人的充满戏剧性的“抢”亲,与湘西北土家族带有史诗性 (特定民族的独特知识总汇)的“哭嫁”,可以说是相互辉映的古老婚俗的两朵奇葩。在国内外,侗族的“抢”亲大概鲜为人知,但土家山寨的“哭嫁”却是早在50年代就已闻名世界了。

姑娘出嫁,为女人一生中最大的喜事,本应充满幸福、欢乐的气氛。然而,旧时湘西、湘南、鄂西、川西(成都等地)、黔东(铜仁、凯里一带)诸地,却流行着一种与之完全相反情调的古老婚俗——“哭嫁”。也就是在姑娘“出阁”之前,不但新娘本人哭得很伤心,像泪人一般;而且,新娘的母亲、姐妹以及姑妈、姨妈、舅妈及其他交往较多的女友,都要陪着新娘哭。湘西土家族哭嫁的风俗尤为普遍、浓厚,不但哭嫁的时间较长(少则十来天,多达个把月),而且哭嫁歌也保存得古朴、完整。

姑娘出嫁为什么要哭?哪有那么多的东西可哭?这是一种蕴含甚为丰厚的人生礼俗,也是一种饶有兴趣的婚俗事象。

俗话悦:“人不伤心不落泪。”姑娘出嫁之所以要哭,是因为在旧式婚姻制度下,女孩(尤其是劳苦大众家庭的女孩)总是作为牺牲品“抛”(卖)给夫家的,她们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因此,湘西等地的女孩在出嫁之前要哭泣,要呼号,哭嫁歌就是感情发泄的最好表现方式。

湘西保靖县土家族地区流行的《哭嫁的根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这篇民间传说里讲,在远古时“是女的坐天下”,“人只晓得阿娘”,后来,在闹沧湖地方出现了一个蛮狠的男人,身高力大,是个“吃雷公局火闪的角色”。一天,这个狠男人看到一个女子在溪边坎坎上独自摘野果,吃得很开心。他不管女子肯不肯,硬把这个女子抢到屋里,强迫成了夫妻。而且,从这以后,沿袭成了男婚女嫁的风俗习惯。由于妇女不高兴,想起就伤心,所以,姑娘嫁出门之前,“都要数七数八、摇肝动肺地哭几天几夜。”

哭嫁习俗的形成,可以说是有它的远因与近因。上述这个传说故事即与它的远因有关(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出现的族外掠夺婚的折光反映)。至于它的近因,则是盛行于湘西一带的封建包办婚姻的某些陋习(诸如“骨种亲”——姑表婚,“扁担亲”——姨表婚,“坐床亲”——哥死嫂必嫁弟)所致。

千百年来,在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上,一代又一代的妇女先后哭嫁。她们的哭与诉,除了个人的恩恩怨怨以外,还夹杂着一些社会舆论的制约。哭嫁“哭”得好的,受人称赞,一生荣耀;“哭”得不好的,就会被人耻笑,甚至一辈子抬不起头来。为了不让别人指脊梁骨,争一口气,湘西土家族许多地方的女孩长到十一二岁,就会跟着大姑娘去“陪嫁”,专门学“哭嫁”;有些女孩的爹娘甚至花钱请“哭嫁娘”(一种半职业性的哭嫁歌手)上门来,传授“哭”的经验和技艺。所以,一些“待字闺中”的姑娘们常常三个一堆、五个一伙,躲在吊脚楼上,或藏在树丛、溪涧,悄悄地摹仿起“哭嫁”来,切磋“哭”的技艺。经过这样奇特的“观摩”演习和勤学苦练,等到她们出嫁的时候,自然就会显露出色的“哭嫁”本领,哭得滔滔不绝而又凄楚动人。

湘西土家族姑娘“哭嫁”诉说的内容,由于世代口头传承,加上一些“哭嫁娘”的积攒和琢磨,因而形成了某些大同小异的口传“本子”——即令人赞叹的民间抒情长诗《哭嫁歌》。以保靖县马王乡、永顺县普戎乡、龙山县坡脚乡等地流存的几个“本子”较为完整且有特色。这些地方,出名的老“哭嫁娘”比较多,其中丁贤桂、田翠莲等人在80年代还参加过拍摄呢。如果到猛峒河风景区旅游,在古镇王村兴许还能看到她们传授的徒子徒孙的“哭嫁”表演呢。

根据5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先后整理出版的三个《哭嫁歌》的“本子”看,这部民间长诗大体上分为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骂媒人、哭嫁妆、哭辞祖宗、哭上轿等10多个部分,长达数千行。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中有许多朴质无华却感人至深的诗句。请听:

忽听金鸡一声叫,

好像乱箭穿我心,

唢呐吹起“娘送女”,

镏子打起“大开门”……

唢呐一声泪一滴,

扯娘罗裙扯爹衣。

苦命女儿送上轿,

亲生骨肉两离分……

就是铁石心肠的人,听了这样声声呼号、字字血泪的哭诉,恐怕也难免潸然泪下吧。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