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馆

《唱山歌》_唱山歌歌词歌谱

1.山歌名词解释

2.妈妈的背箩 的歌谱

3.畲族是怎样的民族?

《唱山歌》_唱山歌歌词歌谱

小调

(一)定义:

产生在群众生活种的休息、、集庆等场合中,流传最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特点的民间歌曲。

(二)分类 吟唱调(儿歌 摇儿歌 叫卖歌 吟诵调) 摇曲 时调 舞曲

〈1〉吟唱调

定义:出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哼唱、实用性较强的民间小调。

特点:处于民歌的萌芽状态、尚不成熟。

1、儿歌

定义:儿童在游戏、生活中唱的歌调。

内容:关于儿童的游戏、逗趣和在成长中的收获体会等

特征:曲调音域较窄、乐汇较单一、结构不很严谨、手法不多、但形象生动活泼。

谱例:〈花蛤蟆〉

2、摇儿歌

定义:是大人摇哄婴儿入睡时哼唱的歌调。

特征:音乐材料比儿歌多,歌调大多即兴哼成,结构较散,唱词内容简单,形式自由,常用拖腔。

谱例:〈眠暖调〉上海松江

注:暖 别字 本意应该时小女孩的意思。

3、叫卖调

定义:大多流行城镇,商贩为招揽顾客,吸引人们注意而唱的歌。

特征:歌调响亮,远传,旋律上扬,句末自由延长。

谱例:〈卖菜〉湖南 〈卖茶叶鸡蛋〉 湖南

4、吟诵调

定义:是文人在念诵诗词、古文时用的歌词。

特点:形式多样,于方言语音音调结合紧密。

谱例:〈天净沙秋思〉四川

〈2〉摇曲

定义: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吟唱的小调民歌

特征:乐段结构完整,篇幅较小,音调节奏接近口语,音域一般不宽,节拍规范,形象表现较单纯真实,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分类:长工诉苦歌 女儿诉苦歌 情歌 生活歌曲 嬉游

谱例:〈长工苦〉上海 〈小〉河北 〈青丝鸟〉浙江

〈绣荷包〉山东 〈打酸枣〉山西 〈懒婆娘骂鸡〉河南

〈3〉时调

定义:在民间休息时唱的小调民歌

特征:曲式结构规整严谨,功能清晰。逻辑性强,旋律音调和节奏变化形态较丰富,表现力强,常加用乐器伴奏。

典型曲调:孟江女调 鲜花调 剪定花调 对花调 无锡景调 绣荷包调

妈妈娘糊涂调

1、孟江女调:

其他称谓:“春调、梳妆台、十杯酒、尼姑思凡”

流行地域:全国各地

基本旋律形态:zi 调式:四句体乐段,各句篇幅整齐,匀称,落音分别谓商zi 羽 zi式典型的起承转合式乐段结构。(孟江女十二月花名)

变体:〈十杯酒〉〈梳妆台〉〈哭七七〉〈绣花灯〉

影响意义:宣传工具 成为戏曲、曲艺音乐中的曲牌。

2、鲜花调

又称:茉莉花调

流行地域:遍及南北

基本旋律形态为四句体乐段,落音分别为zi宫羽zi起承转合结构。

3、剪ding 花调

唱词:四句为一段,第三四句大多相叠,第二句间与第三句后常又衬词。

音乐:五句体。第一乐句常分为明显地两个相互对应的短句,第二句结构较宽,一般只唱一句唱词,第三四句唱词结构较紧,分别唱第二、三句词,最后十衬腔重复句,每句落音宫 zi zi 宫宫

谱例:〈打西瓜〉河北 〈姑苏。风光码头调〉江苏苏州

〈放风筝〉选段 河北 〈小看戏〉东北 〈丢戒指〉黑龙江

无锡景:〈无锡景〉江苏 〈探清水河〉河北

绣荷包调:〈绣荷包调〉辽宁海域 〈走西口〉河北

银扭丝调:〈探亲家〉河北 〈会亲家〉

妈妈娘糊涂调:〈妈妈娘糊涂调〉〈拉骆驼〉

〈4〉舞歌

谱例:〈龙船调〉湖北 〈黄杨扁担〉四川 〈铜钱歌〉

(三)小调的特征:

①小调的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色。

②小调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根据旋律进行本身的内在要求,追求词曲协调一致的均衡性和表现手段的灵活性。

③小调的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④小调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山歌(地区局限性大)

(一)定义:节、声调高亢、具有自由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

(二)一般山歌

1、信天游

谱例:〈蓝花花〉 〈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脚夫调〉

2、爬山调 也称酸曲(内蒙西部 山西西北部 陕北北部)

谱例:〈阳婆里抱柴嘹哥哥〉内蒙

〈三天里路程两天到〉山西

〈想亲亲想在心眼上〉山西

〈毛葫芦眼眼该叫哥哥怎〉山西

3、花儿

4、浙江山歌 流行地域:苏南、浙江

谱例:〈对鸟〉浙江乐清

〈救命恩人***〉

5、西南地区山歌

谱例:〈槐花几时开〉四川

〈弥渡山歌〉云南

〈赶马调〉云南

〈小河淌水〉云南

6、〈1〉客家山歌

谱例:〈奥嗨〉广东梅县

〈新打梭镖〉福建

〈打只山歌过横排〉江西兴国山歌

〈2〉放牧山歌

1、呼牛调

谱例:〈放牛呼声〉浙江 〈江门牛歌〉广东

2、遥唱山歌

谱例:

〈放马山歌〉云南

〈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

〈牵牛歌〉浙江金华

3、对山歌

谱例:〈牛歌对唱〉安徽

4、田歌 谱例:〈赶牛〉上海

〈3〉田秧山歌

1、江浙田山歌

2、巢湖秧歌

(三)山歌的音乐特征:

1、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

2、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

3、高亢的曲调

4、曲式结构单纯

山歌名词解释

一、 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五个关注点

1、 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那么如何体现音乐的特呢?音乐之外的文学知识不能过多,它只起一个教学作用,否则它就失去了音乐课的本身意义;例如:在教《唱山歌》这一课时,只要求了解**《刘三姐》的大致内容和广西壮族的民间音乐活动“歌圩”,其它的风土人情等就可以不讲。当然音乐知识也不能没有,它只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不知不觉中顺带掌握,比如在教唱《摇篮曲》时,可以通过学生不断的演唱歌曲来体会“摇篮曲”柔和、舒缓、恬静、安逸的特点。

2、 要突出有效的实施双基教学,将其融入其他音乐教学之中。也就是说在音乐实施活动中融入音乐知识,我们平时说唱歌,而不是说喊歌,也就是根据作品风格,来塑造学生演唱的风格。这些歌唱方法是不时的在音乐教学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有的教师无视学生的“喊唱”现象,学生的音色浑浊杂乱,这样的歌唱即使学会歌曲,也毫无美感可言;有的教师只是提出要求学生“轻唱”“用最美的声音演唱”,但是缺乏对演唱音色具体的启发和引导,导致学生演唱缺少生气和色彩,无感染力。

《小鸟小鸟》是一首曲调欢跃奔放,表现孩子爱春天、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的歌曲。当然学生演唱音色必须柔和、轻盈、且带明亮色彩。在教学中大部分班级出现了“喊唱”现象,也许是对歌曲过于熟悉和喜爱,听到大声而混杂的声音,我立即制止,并引导学生,想象清晨听到鸟儿的鸣叫是多么干净而明亮,它们的身影是多么轻快,我们演唱就要像它们的鸣叫和身影一样轻快明亮又悦耳,并要求学生带上笑容,提起笑肌,感觉鼻尖在唱歌。经过教师这样的提示,学生立即调整自己的演唱音色,随着一串明亮的电子琴伴奏音,教室里响起了孩子们纯真、清澈、明亮的歌声。一曲完毕,我和孩子们都沉醉在鸟语花香、清泉流淌的美好春色之中。我想,只有这样美好的歌唱,才能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又如《唱大戏》这一首具有浓郁河南地方戏曲音调唱腔的歌曲,教师要知道学生用明亮厚实、靠前甚至略带点直白的音色来演唱,才能更好的唱出粗犷的气质和浓厚朴实的情感,流露出人们对戏曲的热爱,而绝不是用轻声柔和的音色来唱了。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欣赏河南豫剧《花木兰》,模仿河南方言,来体会这首河南民歌特有的咬字发音特点。只有这样用特有的音色、鲜明的风格来演唱民歌,学生们才会喜欢民歌,百唱不厌。

3、 要突出教学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于一体。“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我感觉大家更关注的是形式上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关注“内容的选择,注意教学的方法”。形式手段要适度适量,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重视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于如何使用教材,我们的音乐教师还没有从观念上真正得到转变,许多教师依然固守着“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这样一种观念,只知道“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不能或不敢“变通教材”和“变活教材”,我们要把贴近学生音乐生活的最新音乐成果及时灵活的引进课堂。比如在学习《枫桥夜泊》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休息时间播放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古诗《春晓》、《悯农》的歌曲磁带让学生欣赏,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很快就跟着唱起来,学习兴致高涨,他们没有想到古诗也能编出如此好听的歌曲,这样学生一定会喜欢上音乐课。这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4、 要突出学习方式的改变,主动参与探究和交流合作。我们现在的音乐课,大家总会设计一个拓展环节,但是我们要记住拓展之后我们还应该回归本课主题,我们拓展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加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5、 要突出合理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探索模仿,即兴创作”是奥尔夫教学法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新课标说:“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直接解决当前的问题,多表现为模仿性。新教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给教师提供了多样有趣的音乐活动形式与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同乐。所以,教师要遵循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需要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该唱就唱,该听就听,该讨论就讨论,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春天来了》是三年级第二学期教学的一首欢快歌曲,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用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春天来了》,引导学生从音乐节奏方面去感受春天的喜悦心情,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和歌词。在上这堂课时,教师可以把春天的录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明水秀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所吸引,把他们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了“桃花、燕子、蜜蜂”等,在高兴欢唱着“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被吸引而高涨起来,就情不自禁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春天来临时欢乐舒畅的动作情境。然后,让学生与多媒体动画进行互动,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歌词,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以及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这样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歌词的含义,在情感上与作者对春天的赞赏产生了共鸣,发出“春天很美好”的感叹。在美的情景启发下,孩子们不由自主的唱起了自己以前学习过的有关春天的歌曲,还有的孩子运用语文课所学的知识,写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诗歌。学生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么好的歌词诗句与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春天美景的感染分不开。通过学习协作与交流,开拓了创造美的艺术思维空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孩子的聪明才智。

实践证明,现代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它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容易,而且乐意学,勇于思维,敢于创造。但是我们不能光为了追求创新形势,用多媒体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全盘否定和排斥,而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它只能与课堂教学规律及特点相适应,我们要让多媒体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工具、帮手,而不能成为它的奴隶。否则音乐课将是电脑操作课,教师就是一名操作员。、

基于此,我想我们音乐教师必须要吃透课程标准,更要灵活地把握教材,熟练地驾驭教材。

二、 在教学过程上注意五个方面

1、 注意导入。我们常说没有好的开始就没有好的结束,所谓好的开始,也就是指我们的课前整理、课前导入。良好的课前导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能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求知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好的音乐课,兴趣是关键。音乐不只是教学生唱歌,重要的是在教唱歌的同时要让学生的感知、感情等方面得到培养。要使学生在唱歌时做到入情入境。于是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取各种导入法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小雨沙沙》这首歌时,结合歌曲内容,先给学生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这样原来喧哗的教师就变成了歌的海洋,同学们都跟着唱了起来,而且手舞足蹈,歌曲听完后教师提问导入新歌《小雨沙沙》,就这样,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整节课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注意音乐课的学科特点。首先在音乐教学中,教学之外地东西绝不能太多,像音乐之外的文学知识、地理知识、自然现象等,它只是一个,让学生了解一下就行还是要以音乐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不好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其次音乐课堂上教学重点,教学任务要明确,要清楚你本节课在干什么,教学以外的内容尽量少,尽量少添加教学设计内容以外的新知识,或一笔带过,一定要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主。否则会使这堂音乐课显得支离破碎,看不清楚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到底是什么。

3、 注意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让学生感受音乐时教师尽量少说话,让学生仔细的、认真的去体会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它所要表现的情感内容。如欣赏《动物狂欢节》中的表现大象的这段音乐时,教师只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教学问题:“同学们,这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动物呢?”学生听后,有的认为是狮子,有的认为是野猪,有的认为是大熊猫,有的认为是狗熊。初听,学生的这种感觉都是正确的,如果教师非得说只有大象是对的那是不科学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现个人情智。因此,对于某一音乐作品如何理解,对一首歌曲如何表现,都应该鼓励学生的个性达到张扬和发展,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注意正确的评价。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赏识教育的不断提倡,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越来越多,奖励的手段形式多样,从口头表扬到给学生加分奖励等等,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以下类似现象:老师在听完某个学生的演唱后,便问其他学生:“她唱的得好不好?”(其实一般)可学生都大声说“好!”接着老师继续引导:“让我们给点掌声好不好?”于是,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在某些公开课上,即使学生错了,教师怕伤其自尊心和兴致,不但不与指正,反而微笑鼓励:“很好,很棒!”当学生唱错歌曲时,教师怕打击其积极性,不但不予纠正,反而还微笑点头,以示肯定,乍一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在热闹的背后,我们禁不住要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赏识教育吗?事实上,频繁的表扬和奖励,会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使学生异化为对老师表扬的虚荣追求。新课标提倡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多鼓励孩子,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形成积极的情感。表扬作为一种手段的确能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但是,没有原则不分高低地一律“戴高帽”——这种夸大其辞、毫无内涵的表扬只能提供一时的满足,时间长了,学生反而会在这种廉价的表扬中迷失方向,不珍惜老师的表扬,从而抑制自我激励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激励手段的作用,更有效地使用激励技巧。长此以往,肯定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有效性。

5、 注意课堂的调控。要和学生融为一体,不能跟演戏演节目一样,死板的来展示你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教学是生成教学,随机应变性很大,铃声响了就应该下课,没讲完就没讲完,可以在下节课继续,绝不可占用学生的课间十分钟,否则就是一堂失败的课(这点是在培训过程中专家们强调的一点)。

三、 在唱歌教学上把握五个方向

(一)、明确唱歌教学的三个目标:

小学音乐课重点是唱歌教学,要想成功的完成唱歌教学这一环节,应该突出三个方面:

1、 我们把发展歌曲兴趣(喜欢唱歌)作为共同目标。

2、 情感交流(感受表达歌曲的情感,有感情有理解的唱歌)这是最重要的目标。

3、 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识谱知识,没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可能有感情的唱歌,知识与技能是手段)这是次要目标。

(二)尽快把歌曲唱会、唱好。

我们大家都知道唱会歌曲很容易,唱好歌曲却很难,唱好歌曲是我们音乐教师的责任。所谓唱会歌曲,就是能正确的把歌曲的曲调、节奏、歌词掌握。那么要把歌曲唱好就有点困难了,所谓的唱好歌曲,就是要正确理解、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风格。如:摇篮曲,应该唱的舒缓、轻柔、婉转;进行曲应唱的活泼、带劲、充满朝气;创造性的表达歌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我们通常是先学技术再来表现,那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先唱会歌曲再来进行艺术处理。我们应该在教唱歌曲的第一个音的时候就注意它的情感,歌曲的艺术处理要贯穿歌曲的始终,不要一味的根据歌词去处理,同时还要根据歌曲的旋律来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包括力度、速度、感情。学生每唱一次,老师都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从歌曲的力度上、速度上、情感变化上分别进行讨论,进行体验。

(三)听唱和视唱相结合

从听唱法向视唱法过度,用整体听唱和分句听唱。一堂好的音乐课欣赏范唱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歌曲,给孩子一个整体的感受,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视唱呢?这些应以学生的情况而定。当学生能够完整的唱完一个乐句时再取视唱法,否则不能用视唱法,这样反而会破坏学生对整个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四)歌词和曲谱交替进行

怎样将唱歌词和唱曲谱结合起来?怎样相互交替?这些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传统的音乐课是先教唱歌谱再教唱歌词,这样对于识谱能力比较差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第一段先教唱歌词,第二段再要求学生唱歌谱,或者先教会歌词,再教唱歌谱,而且是带感情的唱歌谱,这样相互交替进行教学,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歌曲,而且又培养了学生的识谱能力。

(五)创编与拓展

我们目前存在的一大误区就是:凡是遇到拓展这一环节,大都是创编歌词或者是创编动作,千篇一律,看不到什么新颖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能对歌曲的风格进行创编呢?比如我们这堂课所学的歌曲如果是属于民歌类,那么我们可以把它改编成号子,让学生进行讨论,来体验它们的不同之处。也可以创编成山歌风格让大家进行讨论体验。体验回声的感觉,体验悠扬秀丽的感觉,体验豪放粗犷的感觉。

在欣赏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叙事性歌曲时,由于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因此,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允许对歌曲中的歌词进行改编,也可直接表演创编。各组展开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等编排舞蹈动作和诗歌朗诵等。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的经验,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去接受艺术的熏陶。课堂上,孩子们是那么地开心,既学习又,轻松自然,学生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既激发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当然,这些大家都有其他不同的处理方法。我们不寻求不主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歌曲进行创编或歌曲排练,而是要让学生主动性地、创造性地对歌曲进行创编处理的尝试,尽量发散学生的个人思维,让拓展这一环节有它重要的教学意义。总之,拓展延伸是为了深入理解教学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服务,如果因为拓展冲淡了教学的主题,那这样的手段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在时间使用过程中,我们决不能机械的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

我认为新课改下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既不能背离音乐的主题,也不能忽视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既要看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既要鼓励大胆实践和创新,但又要必须遵循音乐教学特殊的学科规律;既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又不能孤立对待教学的新理念等等。我相信只要我们在音乐教学上多用心、多动脑、多思考,我们的音乐课堂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音乐教学课改的路程一定会走的更加结实、通畅。

以上是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翻阅资料学习后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和学习,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妈妈的背箩 的歌谱

山歌的解释

[folk song]

短小 质朴 、 节奏 自由 的民间歌曲,流行于 中国 南方农村或山区 舟子在那里一面摇橹,一面唱山歌 详细解释 形式短小、曲调质朴、节的民间歌曲,流行于南方,多在 山野 劳动 时歌唱。 唐 李益 《送人南归》 诗:“ 无奈 孤舟夕,山歌闻竹枝。” 宋 张耒 《上元》 诗之三:“江边灯火似秋萤,哀怨山歌不可听。” 明 祝允明 《前闻记·沉孝子》 :“乃起跳舞而唱山歌,作嬉笑以乐母。” 巴金 《家》 四十:“三个舟子在那里一面摇橹,一面唱山歌。”

词语分解

山的解释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 山峦 。 山川 。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 紧张 气氛 )。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 大声:山响 歌的解释 歌 ē 唱:歌唱。 歌咏 。歌颂。歌坛。歌台舞榭。歌舞。能歌善舞。 能唱的文词:唱歌。歌谱。歌词。歌诀。民歌。诗歌。歌行(妌 )(旧诗的一种体裁, 音节 、格律比较自由)。诗言志,歌咏言。

畲族是怎样的民族?

歌曲:小背箩

歌手:董文华

小背篓 晃悠悠 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

头一回幽幽深山中尝野果 头一回清清溪水边

洗小手 头一回赶场逛了山里的大世界 头一回

下到河滩里我看了赛龙舟 哟....哟......

童年的岁月难忘妈妈的小背篓 小背篓 圆溜溜

歌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 多少次外婆家里

(哟) 烧糍粑 多少次听唱山歌 (哟) 在桥头

多少次睡在背篓里尿湿了妈妈的背 多少次爬出背篓来我光着脚丫走

哟.......哟...... 童年的岁月难忘妈妈的小背篓 多少欢乐多少爱

(哟)多少思念多少情 妈妈那回头的笑脸,至今甜在我心头

畲族文化的介绍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从原始居住地广东被分散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贵州、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千年变迁中,畲族为中华文化史留下了美丽的篇章,在众多现代保留的史书、建筑、文艺、人文风俗、科学等仍然可以看到畲族灿烂文化的印迹。

畲族的文化和来历 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传说发源自广东潮州凤凰山脉,但畲族传说之中其实有三大圣山:

高辛帝诞生于“石揭山”、在“铜鼓嶂”上奏响铜鼓使畲族第一次统一为一个民族、高辛帝在凤凰山堕崖而死

这三座山后来到了河婆人那里,还演变为汉族客家人的“三山国王”的信仰,其实“三山国王”的信仰也是源于畲族传说

畲族传说中的三大圣山,一座在汤西镇、一座在砂田镇、一座在留隍镇

第二章:畲族的来源地

其实,畲族不是粤东潮嘉地区的原住民,他们是瑶族的分支,他们原来的祖地与瑶族一样在“南荆地区”,也就是湖南省湘西。他们的祖先历史上记载为“五溪蛮”。经广西东部入广东西部的形成瑶族。瑶族的祖先据说是王,畲族的传说中也有王的传说,甚至把王的传说与高辛帝的传说汇合为“狗王的传说”。

所以畲族是崇拜狗的。但他们也崇拜蛇、龙、凤,被合称为四大祥物。

虽然现在在外地的畲族通常会认为他们发源自潮州县凤凰山脉,但是其实他们只是形成于此地,换句话说畲族是在丰顺才从瑶族里面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

第三章:畲族与客家争地然后外迁

畲族(瑶族)从广东中西部迁来和客家人从福建、江西迁到广东几乎是在同时,所以两族之间发生了大规模战争,然后这场战争促成了从瑶族分化出畲族,确立了客家在粤东一带的地位。形成现在粤东几乎没有畲族的局面。

畲族战败后,畲族也形成了,形成单一民族后的畲族,主要外迁到福建、浙江,现在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在浙江省,畲族应该是人口很少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而且据说即使在这个县,畲族比例也不是很高,而且年轻一代逐渐不会畲语了,只会讲“景宁话”。

在我们广东省,只有一个“乡级”畲族乡(比“村”建制范围大),那就是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丰顺只有一个畲族村,而且全村6000多人口中只有2000多人是畲族,而这个村已经是梅州地区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

第四章:梅州今日与凤凰文化

就梅州地区来说,只有丰顺一个县有少数民族,丰顺县又有梅州地区最多的讲潮州语的人,丰顺还有讲半畲语半客家语的潘田人。

大埔县的光德镇九社村也有人讲潮语的。

凤凰山脉横亘在梅州地区的大埔、丰顺与潮州地区的饶平、潮安之间,主峰也叫“凤凰山”,是潮汕四市第一高峰(1496米),粤东地区第二高峰,仅次与粤东第一高峰“铜鼓嶂”(1559米),但是粤东最高峰在广东省内排前十位都排不上,广东省的高山主要集中在清远地区。

大埔县和丰顺县是原属潮州的两个客家语为主流的县,早在清末,就已经以“潮州的客家县”而为京人所知。在清末出了很多名人,如争取收复中国东海海域外群岛链国“流虬”(Loochoo)的首任驻日本大使何如璋,还有福建省(台湾)巡抚、洋务派南洋水师人物丁日昌等。国学大师章太炎(炳麟)著有《岭外三州语》一书专门论述客家人,其中的三州是指惠州、潮州、嘉应州,其中的潮州现在大家都只有潮语的印象,其实原来所谓潮州客家人就是指大埔、丰顺两县。

在近代,上海的潮州会馆,又细分为:潮阳惠来分馆、海澄饶分馆、揭普丰分馆,其中的揭普丰分馆,就包含丰顺县。共计“潮郡八邑”。

在惠州府海丰县的潮州九邑会馆,则包括了大埔县。

mzchen123 网友回复:据最新考证:畲族的发源地就是现在的畲江.畲族四周有条河环绕故后来就叫畲江.

畲族现在很少,在广东的丰顺、潮安、增城、东源等县域都有,但是总数很少。

畲族传说中的高辛皇,其实汉族古代传说之中的“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ku)”,也叫高辛。畲族把自己民族的远古始祖与汉族的传说“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和畲人迁到粤东潮嘉一带后的民族......>>

畲族文化的畲族人口 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安徽的畲族约在100年前从浙江的兰溪、桐庐、淳安等县迁来。 隋唐之际,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的畲族先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和活动。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拓荒殖土。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在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带施政,并实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畲族山乡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畲汉两族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唐王朝在漳、汀地区的建政,大大加速了畲族封建化的过程。封建统治者加深了对畲族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而且还实施一系列民族歧视政策,把他们视为“化外之民”。 畲族服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其主要特色体现在女饰上,女饰以凤凰形态贯穿整体,故称“凤凰装”。“凤凰装”由服饰和头饰组成,传统的头饰称为“凤冠”,由银钳栏、头面、银金、国铮、奇喜牌、奇喜载、银链、古文钱等组成凤凰翘首的形态。服饰有上衣、裙子、围身裙、脚绑、鞋等组成。上衣:上衣保留古典交叉衣领,呈三角形,袷部自边沿向内侧,而间以红、白、黄、绿、蓝五色条纹;领部在条纹中间刺绣花卉或凤凰图案;胸部左右两侧三角区各绣一朵花卉或图案;袖子短而小,袖尾同样自边沿向上侧间以五色条纹;臂部和襟部都绣各式花纹,但便装不绣花。裙子:裙子由两片布料组成,开襟于左右两边,用同色布扎成纽扣连合;裙子下方刺上有规则的长短不一的竖条线;裙子前方绣有几何图案,便装不绣。围身裙:围身裙俗称拦腰,为边长30至35公分的正方型,上方左右分别缝裙带。脚绑:脚绑即绑腿。整体三角形,绑扎成倒人字花样,上方左右和下方角各缝1条红带子。普通装上方为白色边沿,盛装间以五色条纹于所有边沿并在小腿位置绣花。鞋:鞋即绣花鞋,用黑色布做面料,鞋面先绣上花卉和几何图案;俗称“千层底”。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交面的增长,畲族女饰越来越显得刻板。畲族服饰以及畲族头饰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 *** 提出了每周的第一天穿着传统服饰的倡议,为传统服饰的继承与弘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畲族的文学,由传统的民间文学和新兴的作家文学两部分共同组成。在畲族民间文学中,有关民族始祖盘瓠的神话作品异常地引人注意,这一题材的作品既有韵文体的神话古歌《歌》和《麟豹王歌》,也有散文体的神话《高辛与龙王》和《三公主》等,这些在内容上大同小异的作品,讲述了畲族祖公龙麟因在争战中建立奇功而娶高辛皇帝的三公主为妻并繁衍出畲族后代的故事。畲族的叙事民歌,还有《末朝歌》、《元朝十八帝》、《灾荒歌》等,在内容上涉及到封建王朝的兴衰和民间的灾异事变等重要题材。歌,是畲族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多是由近两个世纪以来畲族中懂汉语的歌手将汉族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叙事歌,如《西游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有以本民族的历史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歌作品,如《钟良别》、《钟景祺》、《蓝佃王》等。畲族民间传说的代表性作品,有《阿郎和媛莲》、《天眼重开》、《黄藤镯和毛竹筒》等。而流传于畲族地区的民间故事《卖炭》、《石牛》、《拾元宝》等,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道德观念。 《歌》中国畲族的民间神话古歌。又名《盘瓠王歌》、《高皇歌》、《祖公歌》。流传于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东部的畲族聚居区,是一部有关畲族起源的带有原始图腾崇拜观念的韵文体神话作品。 西汉时,仙人浮丘......>>

畲族文化的艺术 在畲族的传统文化中,山歌作为畲民最主要的口头文学占有重要位置。畲家人称山歌为“歌”,“歌”自古以来就是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景宁罗源的畲族山歌在曲调上,是以本地为中心,与连江、晋安两县区和宁德市西南部地区的曲调融合、形成了闽浙畲族山歌三大曲调之一的“罗连调”。它的特点在于曲调与唱词紧密结合,根据各段歌词起字的读音音调来确定各段曲调的起音,人们会在演唱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调整歌谱。各段落在演唱过程中,常在同一调式调性(含有游移的角音的五声音阶宫调式)范围内,做音域与旋律的变化,基本音列为“do、re、↑mi、sol、la”,旋律的基本进行为“sol、↑mi、re、do”,有较多二、三度级进和四度跳进以及一些八度音的转换,五度跳进较少,装饰音多用前倚音。歌曲速度一般较为平稳,风格多质朴清新、娓娓道来。畲族民歌有叙事歌、论古歌、婚嫁歌、劳动歌、歌、仪式歌、祭祀歌、歌、儿歌等等类别,几乎涵盖了畲族人民的全部生活。胡适说:“过去种种,上至思想学术之大,下至一个字,一支山歌之细,都是历史,都属于国学研究的范围。”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活化石”。我们可以从畲族古老歌《高皇歌》《歌》中寻找到畲族的起源,古老的畲族人从“盘”“蓝”“雷”“钟”四大姓氏开始繁衍发展。从丽水畲族古老民歌《柄歌》中,我们知道早期畲族人如何生存和生活,男人和女人如何分工协作。从畲族婚嫁歌《劝酒歌》《借锅歌》中,我们看到畲族的嫁娶风俗。从畲族丧仪《引魂》《哭娘》歌词中,我们知道畲族人的丧葬习俗及其祖先崇拜。从畲族诸多歌会中,我们知道畲族人的恋爱、交际和其他生活情况。 人与艺术的结合形成艺术形态,艺术形态是动态发展的,畲族民歌是在动态中传承的,必须尊重艺术形态的原生状态的艺术标准,做到对原生形态不篡改、不扭曲、不牵强的原则,就能最大限度本真地传承原有的艺术形态。畲族民歌根植于适宜她成长生存的畲乡生态文化环境,保护好畲乡生态文化环境就是对畲族民歌传承最大的支持。潮汕人把用方言唱出来的歌谣,无论古今,都称为“畲歌”。“畲歌”的含义,其实就等同于“潮州歌”。畲歌的一般格式是:七言为一句,四句为一“条”(首),每条成一个乐段,亦即一个叶韵单位。这一格式至今仍被“潮州歌册”用。 就唱歌形式而言,则有“歌”、“杂歌”和“斗歌”。《高皇歌》和《麟豹王歌》都是反映盘瓠王英雄事迹的史诗。如《高皇歌》开篇即曰:“当初出朝高辛皇,出来游戏看田场。皇后耳痛三年在,挖出金虫三寸长。挖出金虫三寸长,便置金盘拿来养。无色斑斓生得好,龙眼变作荔枝样。……”龙期又被描写成“半如麒麟半如豹”的神奇动物,故而盘瓠王歌又称《麟豹王歌》。《高皇歌》在各地有许多不同的版本,这正好说明畲歌历史的悠久。 潮州歌册吸收了畲歌的各种形式。在今天潮汕某些偏远农村中尚有“斗歌”的遗风。斗歌的序歌部分往往用“五字头”,如云:“畲歌畲哩哩,爱唱畲歌行磨边(意为”靠近来“);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几十勿磨边。”又如:“畲歌畲唉唉,爱斗畲歌行磨来;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几十勿磨来。”接着,歌手们便你一条我一条地“斗”起来。这种斗歌形式,就是畲族盘诗会的流变和余绪。 畲族由于大分散没有形成本民族的经济市场,也就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本民族语言,故其生产技能和文化艺术在解放前基本上处于一代接一代地言传身教状态。畲族也是一个善歌能舞的民族,歌比舞较普及,舞蹈主要蕴藏在祭祀活动中。解放后,在汉族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整理出了一批歌与舞的曲子,并创作了一批新内容的可上舞台表演的歌舞。畲族舞蹈在旧社会主要蕴藏在祭祀活动中,故以往有的文艺研究者说......>>

畲族与汉族有什么区别? 从汉化畲族与畲化汉族谈畲汉之辨

蓝万清

我,蓝万清,是畲族人吗。我族属是畲族吗。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成为畲族,也就是说成为畲族人的规定性是什么,确定这个规定性的依据是什么。或者用另一说法,即畲族与汉族之辨的底线是什么。

一般而言,人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那么畲族与汉耿区别也有生物学和社会学上意义的不同,人都是社会的人,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人们更重视他的社会文化性。陈寅恪《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相信:圣人“有教无类”说,并于《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详论北朝 *** 与胡人的分别在文化,而不在种族,并提出了民族大融合大迁徙时期民族关系的标准,即民族划分的根据和识别的理由是在文化。教化是文化最主要的内容,教育是涵化的重要表现和方式。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大批的“香蕉人”,黄皮肤、黑头发华人,但不会汉语、更丧失华夏民族任何习俗和心理,如香蕉一般,只有外表的**,而无黄种人文化传统,接受西方文明教育,以白种人价值为标准,试问此类人是华人吗,按陈寅恪的标准,他们是非外人莫属了。

胡汉之别在文化,华夷之辨非种族,什么样的文化差异足以改变民族成份,涵化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能改变族籍,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中,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畲族,涵化程度相当深了,那畲族之所以成为畲族的那部分是什么,或者说畲族之所以成为畲族的核心是什么,畲族长期存在的根本是什么。有人以为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或者是民族认同感,但是每个人的民族心理状态会因各种外界因素而改变,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变化更是不可捉摸的,因此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可以作为民族文化代表的事物,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个事物代表畲族固有的意义,在畲族文化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可以作为畲族文化的象征,也是畲族的符号,那就是畲族的姓氏。

在畲族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中,姓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畲族的姓氏,就没有畲族,也就没有畲族的一切,畲族文化传统决定了畲族不可能离开传说四大姓氏,现实中畲族不能没有蓝、雷、钟三姓,姓氏对于畲族具有匾南笳饕庖澹梢运殿醋逍帐暇褪穷醋宓拇恚词诡醋逦幕丫ナВ挥斜A纛醋逍帐希弑该褡骞餐睦硭刂剩腥项醋逦幕囊庖澹褪强梢运邓穷醋澹庠谙质瞪缁嶂新偶幌剩夯醋宓拿褡逡馐度匀淮嬖冢潜A糇抛约旱男帐希笳髯蓬醋迳娴男帐弦廊淮嬖冢踔量梢杂杀A粜帐细葱嗣褡逦幕陨械挠烫司尤唤ナЯ饲О倌甑南2从镏匦禄指雌鹄吹钠婕#透颐瞧羰尽?lt;SPAN lang=EN-US>

关于畲族盘、蓝、雷、钟四姓氏的来源,据何光岳《百越源流史》、《南蛮源流史》考证:畲族蓝氏源于以种植蓝靛、染蓝衣的古人,他们以习惯于穿蓝衣而得名;雷氏是古羌人一支,又称俚人、里人,以雷为姓,深居山林的雷人,与一部分瑶族结合,成为畲族的雷姓;钟,古与重通用,东夷的重人娶了畲族女子为妻,融入畲族。但畲族人有自己的说法,即与畲族普遍流传的盘瓠传说相关联的,在所有的文献、传说、祖图、文物、山歌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中,都有盘、蓝、雷、钟四姓氏的痕迹。目前,民族地区保留蓝、雷、钟三大姓,至于盘姓去向,畲族人有自己的种种传说,笔者以为瑶族的盘姓,可视为畲族的老大哥,参考拙作《畲族盘姓去向探讨》(载《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畲族姓氏传统具有非常深厚民族心理基础,在农村实行族内婚,其基础也是各姓氏之间的通婚,以维护民族内部的团结,笔者在《关于福州市畲族婚姻形式及其子女姓氏选择的探讨》(载《福建民族》19年第3期)中有所论述,与其说畲族的族内婚是保持畲族生存前提,......>>

如何打造以畲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综合体 就模仿云南少数民族主题游的风格。反正畲族早就汉化了那里还有什么特色。

畲族的茶文化? 畲族是个历史悠久,有着独特文化内涵的民族。他们善良聪颖、勤劳勇敢,以大山为居,自称“山哈”(“山客”之意),过着“种树还山,种菁为活”的农耕生活。和祖国大家庭中的其他民族一样,饮茶之风在畲族生活习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从畲族的“茶歌”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饮茶不单是一般的生活习惯,而且还有一整套的迎宾待客的礼节,有其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 “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 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浇熟,沏出“艾蛋茶”。每逢村中男人办大事、干重活,或身有小恙时必饮此茶――艾叶可祛痧解毒避邪气,蛋可进补,故奉蛋茶又成为迎宾待客的上等礼节。 畲族人民崇尚凤凰可追溯该民族的产生之时。凤凰崇拜的遗风一直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畲族妇女的头髻叫“凤头髻”,衣饰花纹叫“凤挑”,花鞋上有“凤尾纹”,全身装束叫“凤凰装”。而在日常民事活动中,每逢喜庆,畲民总是庄重地在居屋正厅的壁上或梁上贴上“凤凰来仪”、“凤凰至此”的字条,或“凤凰朝阳”的图画。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畲族人民已将自己的精神与信仰与凤凰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了――而凤凰正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真、善、美的象征。 在茶艺表演中用来浇沏的红蛋叫“凤凰蛋”。蛋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从神话学的角度上看,“蛋”与人类的繁衍有象征同构的关系。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中,自然的混沌状态是一个“宇宙蛋”――一个孕育生命的大子宫。民间中,女子出嫁时,陪嫁的被服箱里塞有煮熟染红的红蛋(凤凰蛋),这与生命的观念是联在一起的。 整套茶具分为盆、盏、杯、壶、通、炉等,造型上设计成凤凰的各种形象与图案;凤凰精神品质高洁,故用纯银来精心打造――畲民把银看作高贵的象征,用它来塑形,很能体现茶艺的审美特征。我们不妨设想一个:一个身着“凤凰装”的畲族少女用这样的茶具将“凤凰茶”恭奉在贵客面前,不正是应验着畲民们喜爱的那句著名的吉语:“凤凰至此”吗?再设想一下,当客人手捧银杯轻嗅,蛋香、茶香中交杂着艾叶的苦凉之气沁入肺腑,不令人心旷神怡吗? 背景音乐用了福建屏南地区音协、作曲家丁献芝先生特地为茶艺表演创作的“银芽留芳”。该音乐取材广泛流传在闽东、连江罗源等地的畲族传统乐曲,表现喜庆吉祥,与表演相得益彰,和谐一体,情韵盎然,更显民族特色。 表演共分八个步骤: 1、凤凰嬉水:这里指浅绿色的艾叶在水中涤洗,艾叶形似凤凰而取名。 2、凤盏溜珠:这里指红蛋在似月芽状的白银器皿中涤洗,喻意新的生命接受大自然的洗礼。 3、丹凤栖梧:指珠形物呈圆状在这里指蛋黄,艾叶又似梧桐叶,喻意凤凰在梧桐树上栖息。 4、凤穴求芽:茶壶盖口喻穴,茶叶喻为芽,这里指茶叶放置于茶壶中,暗喻:凤求凰,有交媾之意。 5、凤舞:指茶壶的流,泻出状象天上的,凤凰在上翩翩起舞状。 6、白龙缠凤:这里指壶的“流”直对“银通”下泻时水流的缠绕状而取名,暗喻二物缠绵之意。 7、凤凰沐浴:滚烫的大水壶在茶杯上,下泻浇灌,似淋浴状,这里暗喻凤凰在“凤凰池”中接受大自然的沐浴。 8、金凤呈祥:“凤凰茶”泡制完成后所呈现的景象,象一只金色的凤凰在梧桐树梢上,白云缠绕金色的太阳,相互映衬,暗喻凤凰来到人间把幸福、吉祥无私的奉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 当我们听着畲歌,品尝畲家茶时,定会深切感受到畲家儿女的真情厚意。畲家泡茶有多种讲究,多种方式,如“宝塔茶”、“皇帝茶”、“新娘茶”、“合欢茶”、“四大姓氏茶”等等,都可以演泽出美好的“茶艺”及其它艺术作品,只是尚待于我们......>>

畲族文化和汉族文化有何差异 没什么区别,我们大学宿舍就有个畲族的,什么忌讳也没有,信仰也没有

畲族文化的畲族历史 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说。此说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都家喻户晓地流传有属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图腾崇拜――盘夸瓜传说,传说的内容与汉晋时代分布在长汉中下游的“武陵蛮”所流传的盘夸瓜传说大同小异,据此认为畲、瑶两族与“武陵蛮”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瑶族中自称为“勉”的“盘夸瑶”(或称“盘瑶”、“板瑶”,“顶板瑶”、“过山瑶”)与自称为“门”的“山子瑶,约占瑶族总人价的一半以上也崇信盘夸瓜传说。 在语言方面,虽然99%以上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居住在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的畲族却操瑶族“布努”语,这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在音调上,虽然有不少地方的畲族民歌类似客家的山歌词,但福建宁德地区却存在着完全不同子客家山歌的四种畲族传统的基木音调(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这四种基本调和自称“勉”的瑶族和“布努瑶”的基本调有惊人的类似之处。 (二)东夷说。有人在畲、瑶同源于”武陵蛮”说的墓础上,更进一步把畲族远源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淮河与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同源于“武陵蛮”,而“武陵蛮”是“东夷”迁居鄂、湘西部地区后,融合了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的。已故的潘光旦教授把长沙“武陵蛮”的渊源关系往前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生活在淮河和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他认为“徐夷”与苗、瑶、畲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后来向长江流域活动进入五岭山脉中的一部分,就是发展为今夭的瑶族,一部分从五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区里和汉族杂居融合而成为畲族;另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即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苗族。有人从高辛氏和“东夷”、畲族的文化遗产作了比较,如女子结髻、蒙青巾、扎红头绳、插花鸟银饰、穿戴凤羽样衣冠、梳妆用“铜镜”,煮饭用“鬲”,生产用“镐”,打猎用”弩”,脚穿木拖鞋、草笼鞋,喜唱山歌,对本族人说“山哈”话,自称为“徐家人、”,称中土 *** 为“阜佬”,称土著 *** 为“闽家人”,爱狗,流传“一犬九命”(意即打死一城头狗要赔偿九条人命)的故事,传颂“风凰鸟”,结婚时正门横眉上写“凤凰到此”四个字的横联等等,说明高辛帝喾、东夷、徐夷、畲族具有极其密切的渊源关系。 (三)“越人”后裔说。认为畲族乃古代越人的后裔,此说根据史籍中关于古越人和今天畲族在分布地域上的对照、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的偶同或从族称义、音的演变去推论以及畲,越具有共同的盘夸瓜传说,共同的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和共同的风俗习惯等,认为畲族乃古越人的后裔。在“越人”后裔说中,又有许多不同的具体说法,如认为畲族乃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有认为畲族是我国秦、汉时代的越人后裔;还有认为畲族是源于汉晋讨代的’‘山越”,特别是与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封地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越人后裔南海王织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等等。 (四)“南蛮”说。此说认为畲族乃“蛮”或“南蛮”的一支,是广东的土著民族。此说认为盘夸瓜传说不仅流传于‘武陵蛮”中,也包括《搜神记》中所说的“今即梁汉、巴蜀、武凌、长沙、庐江郡夷是也”,相当于今天大半个南中国。说畲、瑶同汉晋时代长江的崇奉盘夸瓜传说的“南蛮”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又因福建、浙江等地这畲族家喻户晓传说广东凤凰山乃是他们民族的发样地,从而论证畲族乃东汉时期久居广东的“南蛮”一支,是广东的土著民族。 (五)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此说认为闽、越乃我国南方的两个古老民族,闽族系福建土著,乃畲族之先民,越乃福建的客族,畲族非......>>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