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歌首发

湘西哭嫁录像_湘西哭嫁歌词

1.湘西婚俗:乞愿、乞结、哭婚

2.香袋和哭嫁歌——土家族婚俗

3.湖南婚俗:婚俗中的哭嫁

4.魅力湘西好看吗

湘西哭嫁录像_湘西哭嫁歌词

姑娘出嫁为什么要哭?哪有那么多的东西可哭?这是一种蕴含甚为丰厚的人生礼俗,也是一种饶有兴趣的婚俗事象。

俗话悦:“人不伤心不落泪。”姑娘出嫁之所以要哭,是因为在旧式婚姻制度下,女孩(尤其是劳苦大众家庭的女孩)总是作为牺牲品“抛”(卖)给夫家的,她们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因此,湘西等地的女孩在出嫁之前要哭泣,要呼号,哭嫁歌就是感情发泄的最好表现方式。

1.伤离别,念亲恩

新娘通过哭嫁,以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亲友难舍难分之情,具有孝、义的价值。即将远嫁他方,新娘首先想到的是离别亲人,依依难舍之情油然而生。因为要离别,平日不曾给予过多关注的亲情,此刻历历凸现。回顾往事,新娘悲从中来,用哭泣的歌声表达对闺门生活的不舍,对父母恩情的感念。十月怀胎的辛苦、养护的艰辛,件件往事、点点细节都浸润着父母的深情,做女儿的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从内心深处溢出。

由于母亲对女儿的恩爱最深,所以这时候新嫁娘想得最多的是母亲:“天上星多月不明,爹娘为我费苦心”,“勤耕苦种费尽心,娘的恩情说不完,一教女儿学煮饭,二教女儿学结麻,三教女儿学背柴,四教女儿学挑花,五教女儿学写字”,“你把女儿养成人,你把女儿白抱了,你把女儿白背了”,都表现了母亲千辛万苦把女儿养大成人而女儿无法报答、又伤心又惭愧的感情。土家姑娘在出嫁前,哭得越狠,越会哭,就表明越孝顺父母。

在哭父母的同时,土家姑娘还要哭亲友、哭姊妹,这种哭表示对亲友姊妹的难舍难分之情,哭得越厉害,表示亲友姊妹间的情义越深。

2.换身份,忧前途

婚嫁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其主要功能是将女性从女儿转换成媳妇。女儿和媳妇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角色,其间呈现出一种断裂:一方面,新娘要告别女儿角色,因而内心充满了对往日生活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新娘要开始履行陌生的媳妇职责,因而恐惧万分。所以,新娘必须通过某种途径脱离原来的角色,进入新的角色。这种角色的突变必然会对女性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她们需要通过某种途径消除紧张,“哭嫁歌”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合法有效的途径。女性在哭嫁仪式中被赋予话语权,她们借此权利,通过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转换时的情感压力、重负,告别旧的女儿角色,为接受新的角色作心理准备。

“哭嫁歌”还体现了新娘不愿离开父母家人、“千金贵女未做饱”的恋家心理。虽然作为一个女儿家在家中的地位没有男性高,不如兄弟重要,但也总是生活在母亲的庇护之下,相比做媳妇的处境要优越得多,故此无形之中就有了对比:“我在娘家是贵人,六月太阳我没晒,七月行雨我没淋;我到婆家变,六月太阳天天晒,七月行雨我要淋”,进而发出了“这样的日子怎么过,这样的日子怎么挨”的哀叹。这种对娘家的留恋,对婆家的恐惧,可以说是女性哭嫁时的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也是“哭嫁歌”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3.怨婚姻,骂媒人

那么又是谁把自己送进这火坑的呢?是花言巧语的媒人。新嫁娘不能不生出对媒人的诅咒和对父母的埋怨。哭嫁歌中的“骂媒人”部分与前面哭亲别友的缠绵难舍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对照,痛快淋漓,战斗性极强。新嫁娘把扼杀自己幸福自由的满腔怒火,此时化成为对媒人的最怨毒的诅咒:“对门坡上栽斗子,背时媒人死独子;对门山上种韭菜,背时媒人绝九代。”还辛辣地揭露了媒人花言巧语的欺骗和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如“你男家吃女家走,男家讲女长得好,女家吹男乖又巧”,“你骗我到公婆家,变成人家牛和马,人家动手就来打,打了骂了不解恨。”此外,还有对父母为钱势所动,不顾女儿幸福的埋怨:“背时媒人的话啊,像蜜糖甜坏了你们的心,像黑布蒙住了你们的眼睛,糊糊涂涂定下冤家亲;铁心肠的爹啊,铁心肠的娘啊,你逼着活人跳进了死人坑”,“六月太阳晒不死,三姊四妹赛死人,你们真是狠心呀,硬把生女赶出门。”

不愿离开父母、担心未来的新娘把一切的不幸归结到婚姻上,她们怨婚姻不自主,唱出了反抗之声,道出土家妇女无可奈何的悲凉之情。“哭嫁歌”中并没有很多直接指斥封建婚姻制度的歌,这是当时妇女不可能达到的认识高度。她们也不愿意直接指责自己的亲生父母,于是,她们把怨恨的情感倾泻在婚姻的直接促成人、婚姻制度的代表“媒人”身上,言词犀利又不失民间诙谐。

4.不平等,怨命运

哭嫁歌还发泄了男女在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表现女性在丧失了经济地位和权利后的失望痛苦与不满心情。随着父权制、私有制的产生,女性逐渐失去了财产继承权,失去了传递氏族香火的权利。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妇女地位卑贱低下,逐渐使女性沦落为男性的附庸,乃至成为男性的“财产”,女性便被无情地排斥于家族之外,与家族利益无关了。一个土家弱女子,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无力抗争,只有充分利用哭嫁这种合法机会来进行情感宣泄、诅咒和强烈控诉。因此,就有了新娘的哭诉:“如果我是男儿身,家里种种都有份,神龛写字也有名;如今成了女儿家,爹娘把我赶出门,一夜成了外乡人。”在这种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下,女性失去了一个普通人应有的基本权利,她的命运受人摆布,任人宰割。对于这种自己无力改变的命运,新娘在哭嫁之际利用了这个“合法”时机对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因此,哭嫁也是对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谴责。

湘西婚俗:乞愿、乞结、哭婚

土家族哭嫁

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

土家族哭嫁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之情。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摆上夜宵让十姐妹吃,新娘以此为题还要哭一段,以感谢九姐妹的相陪。 在父母之合,媒约之言的婚配年代里,媒人包办婚姻很普遍,因此新娘常借哭嫁骂媒人,表达对旧式婚姻的不满。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对于那些坐在度中不哭唱的,新娘认为是瞧不起她而不高兴。

香袋和哭嫁歌——土家族婚俗

湘西不愧是湘西北。它有着非常丰富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色,这里的人们也非常热情活跃。这里的人文色彩很重。让让我们来看看湘西的一些婚礼习俗和特色。

乞求批准

男女双方都有意向后,男方会选择一个口才好的媒人,带点糖、酒、腊肉等。由男方准备,并交给女方s屋求亲。这时候媒人就会想尽办法撮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男方的委托。如果女人的父母接受了礼物,他们就默认了这桩婚姻,然后就是同祖,也就是女人的父母宣布他们的女儿给乡亲们的结婚消息。同祖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上的,也就是女方她的父母挨家挨户地向别人介绍她的女儿s结婚消息,另一种是女方办酒席,请老乡吃顿饭,宣布女儿宴会上的喜讯。你可以这顿饭我不接受同事们的礼金。

找到心结。

追求成功后,我们订婚,俗称写八个字和用耳朵喝酒。酒席仍由男方提供,由女方举办,招待邻居。写八个字意味着正式订婚。当然,男人也想参与写八个字,主要是认亲戚,认识女方的一些亲戚朋友。宴会开始前,男女双方要互相交换生日,同时请风水老师写一篇婚姻日记,俗称报告日期。

哭嫁

在八字写完了,女人离家的日子开始倒计时。这个时候男女双方都会为婚礼忙碌,女方买嫁妆,男方买婚礼需要的东西。结婚前一个月,女人们会停止在地里干活,开始哭嫁。哭嫁是整个土家族婚俗中最独特、最感人的一环。这个环节也被认为是婚礼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会从小开始训练的,一般会有美丽的哭嫁,都是训练出来的。

湖南婚俗:婚俗中的哭嫁

香袋和哭嫁歌

——土家族婚俗

在湘西的土家族青年男女中,香袋是他们的定情的信物。一般由漂白丝布作袋面,红布做袋里,上面绣着“鸳鸯戏水”等图案。如果小伙子得到姑娘的香袋,就等于得到了姑娘的心,男方去提亲十拿九稳。

湘西土家族姑娘在出嫁的当天晚上,有锅灰涂抹“模米”的风俗。“模米”是代表新郎来迎亲的那个小伙子,一般“模米”没有特殊标记,还故意混在人堆中,要女方将其找出来。

姑娘出嫁时,全村的姑娘都来陪她唱哭嫁歌,陪唱的姑娘会积极辨认谁是“模米”,以便用锅灰涂抹他,因为是他代表新郎娶走了新娘。有时实在辨认不出,姑娘们就将男方来的小伙子全部涂抹,据说,被涂抹的小伙子越多,日后女方爱上男方的小伙子就越多,新娘新郎婚后也能相亲相爱。

新娘在婚礼上的哭嫁歌,是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谁家的姑娘不善于哭,就会被认为才低贤劣。在哭嫁歌中,新娘要将新郎和媒人一一埋怨过来。而且哭的时间在出嫁的七至二十天就开始了,到新娘被送上花轿时,才算结束。

魅力湘西好看吗

每个人对婚姻的态度是不同的。有人认为结婚可以不用仪式,也有人认为结婚会有隆重的仪式。有没有仪式,最重要的是你选的人是不是真的是你认为对的人。如果是这样,你不不要太在意形式。

湖南汉族婚姻习俗;

旧社会有做媒、相亲、换一个等全套仪式生日,设定一过生日,去门口,接新娘,去卧室,回门口。给孩子们写信媒人会把它交给对方,称之为改变耿或者耿。如果耿结合成功,他们会互赠信物,称之为固定耿。男方送布,女方多送一双布鞋、袜底、鞋垫。选择一个吉祥的婚礼叫做穿过门,向对方索要彩礼和嫁妆。堂中拜,行礼为礼,入洞房,有云雨之俗,云雨形式各异。湘西湘南也流行哭嫁。结婚前一两天,甚至结婚前半个月,我就开始唱哭嫁歌。

在湖南省南部的嘉禾县,它已经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和新娘一起唱歌跳舞,包括关于婚礼的歌,为新娘哭泣的歌,抱怨母亲的歌,诅咒媒体的歌,离别的歌,告别的歌,拍摄的歌,播放的歌,媒人苦歌,孩子s新娘歌等。取坐、唱、合唱、长歌等形式。还有0755——唱歌跳舞。在少数民族中,年轻男女s的择偶、订亲、婚礼都比汉族丰富多彩,很多还保持着原始质朴的特点。

少数民族青年经常在去节日或集市的路上互相认识和找对象。苗族4月8日、6月6日,秋季歌唱活动,侗族人民s在山上玩耍以捕捉萧条是年轻男女聚在一起交朋友的绝佳机会。湘西苗族至今仍有跳月之风,童男童女在凉风月夜里,在森林之巅随着歌声起舞。那些彼此相爱的人,虽然他们不不认识,可以订婚。

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订婚也别有一番风味。隆回瑶族订婚的信物是油纸伞,女方s家打算把12个用彩布和丝线绑起来的三角丝布块,挂在纸伞的撑骨周围;怀化侗族刺鸡。在一个月夜,年轻的男女和他们的伴侣见面。男人刺穿公鸡然后把鸡血滴入酒中。双方喝酒,发誓永远团结。

少数民族的婚礼各有一套礼仪,欢快热烈,充满乐趣。在湘西苗族的婚礼上,要举行洗和蔼可亲的脸。当新娘来到丈夫面前时。一天,老人来到一户人家,带来一盆清水,里面有一只银手镯。新娘和她的丈夫一家人共用这盆清水洗脸。据说洗完和蔼可亲的脸,全家可以和睦相处。

湖南婚俗中的哭嫁:

哭是湖南省一些地方的习俗,尤其是在郴州、永州和衡阳。

当你结婚时,你不仅为嫁出去的女孩哭泣,也为母女哭泣,为嫁出去的女孩哭泣。你哭,我哭,满脸都是泪。如果那些不不知道如何结婚看到这一幕,他们认为他们遭受了不幸,伤心哭泣。

哭的内容和步骤繁琐而繁多,比如哭父母,哭叔叔阿姨,哭兄弟姐妹,哭爷爷奶奶等。如果你在现场看,估计你也会跟着哭,场面相当震撼。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也有一些仪式,比如开脸、梳头、祭祖等。作为哭嫁的内容。

晚上,哭嫁达到高潮。已婚女孩

1949年后,哭嫁习俗逐渐消失。然而,这种习俗在一些偏远的地方仍然保持着。

魅力湘西好看,但缺点是时间过得太快了,还没看过瘾就结束了。除此之外还有个缺点就是只有晚上的场次,白天没有演出场次。

魅力湘西是一块张家界文化旅游界的金字招牌,每年都会扎根土家吊脚楼和苗寨风,收集、整理了一大批民俗文化表演素材,将民间艺人请出山寨、请上舞台,使诸多隐匿深山、濒临失传的湘西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重新呈现于世界面前。

魅力湘西还先后与古丈县、凤凰县阳戏剧团、省民族歌舞团合作,在保留湘西原生态民俗文化的前提下,将民族音乐和舞蹈与声、光、电结合,让观众欣赏到一台原汁原味的湘西文化大餐。在提高演出质量的同时,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的审美需求,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丰收。创办近十八年来,《魅力湘西》接待中外游客1500多万人,影响甚远。

魅力湘西获得的荣誉:

2008年,张家界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0年10月,《张家界·魅力湘西》被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列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

2012年,张家界魅力湘西人实现了登上央视春晚的梦想,原生态节目《追爱》在亿万观众面前惊艳登场。

2014年,《张家界·魅力湘西》获评年度文化品牌,成为全国文化品牌30强。同年,张家界魅力湘西还获批湖南省级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同时,2014以来,张家界魅力湘西代表湖南连续三年参加由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慰问海外华侨“欢乐春节”联谊会,受到海外观众的广泛好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魅力湘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