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歌首发

纳雍山歌歌词大全_纳雍山歌歌词500首

1.贵州少数民族有什么

2.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有哪些请简单介绍

3.名族戏曲艺术形式

4.关于贵州的文化传统和风景名胜

纳雍山歌歌词大全_纳雍山歌歌词500首

1.描写英气的诗句

《白石郎曲》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淇 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诗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孟子》“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世说新语·容止》中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誓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形容美男子的词语:气宇轩昂、城北徐公、貌似潘安、相貌堂堂、鼻直口方、形如子都、

风度翩翩、气宇不凡、面如傅粉、面如冠玉、傅粉何郎、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一表人才、神奕奕、神飞扬、高大威猛、英俊潇洒、若树临风、相貌堂堂、一脸英气、身材魁梧、风华少年、英武、美苒公、明珠、玉润、倜傥

2.描写英气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英气的诗句有:

1. 宋代:马子严《朝中措》

龙荪晚颖破苔纹。英气欲凌云。深处未须留客,春风自掩柴门。

蒲团宴坐,轻敲茶臼,细扑炉熏。弹到琴心三叠,鹧鸪啼傍黄昏。

2. 宋代:方岳《哨遍》

月曰不然,君亦怎知,天上从前事。吾语汝,月岂有弦时。奈人间井观乃尔。休浪许。历家缪悠而已。谁云魄死生明起。又明死魄生,循环晦朔,有老兔、自熙熙。妄相传、月溯日光余。嗟万古谁知了无亏。玉斧修成,银蟾奔去,此言荒矣。

噫。世已堪悲。听君歌复解人颐。桂魄何曾死,寒光不减些儿。但与日相望,对如两镜,山河大地无疑似。待既望观之。冰轮渐侧,转斜才一钩耳。论本来不与中秋异。恐天问灵均未知此。又底用、咸池重洗。乾坤一点英气。宁老人间世。飞上天来,摩挲月去,才信有晴无雨。人生圆缺几何其。且徘徊、与君同醉。

3. 宋代:李好古《酹江月》

平生英气,叹年来、都付山林泉石。不作云霄轩冕梦,只拟纶竿蓑笠。见说湖阴,飞飞鸥鹭,半是君曾识。梅花时节,试来相与寻觅。

休谩汨没尘埃,浮生能几,镜里催华发。趁取尊前强健在,莫负花前倾碧。自遣长须,亲题短句,去约萧闲客。休教惆怅,梅花飞尽寒食。

4. 宋代:黄机《沁园春(送徐孟坚秩满还朝)》

人物眇然,落落晓星,如君几何。有飘摇长袖,工持月斧,寂寥遗韵,妙鼓云和。政事文章,特其余事,英气横空时浩歌。还堪笑,似龙文古鼎,谁复摩挲。

青丝系马庭柯。为小驻寿君金叵罗。说一时伟望,齐高岳麓,二年遗爱,拍满湘波。世事多端,细凭商略,痛处不须言语多。从今去,好经从乌府,躐上銮坡。

5. 宋代:廖行之《水调歌头(寿长兄)》

天下伟人物,荆楚号名流。幅员千里,英气磅礴岳南州。雁峤高参翼轸,石鼓下盘朱府,衮衮应公侯。常记生申旦,明日是中秋。

挈明月,翳翔凤,驷飞虬。东南一尉,何事三载漫淹留。谈笑洞庭青草,从此阆风阊阖,高处看鳌头。更种阶庭玉,慈母念方稠。

6. 宋代:陆游《望梅》

寿非金石。恨天教老向,水程山驿。似梦里、来到南柯,这些子光阴,更堪轻掷。戍火边尘,又过了、一年春色。叹名姬骏马,尽付杜陵,苑路豪客。

长绳漫劳系日。看人间俯仰,俱是陈迹。纵自倚、英气凌云,奈回尽鹏程,铩残鸾翮。终日凭高,诮不见、江东消息。算沙边、也有断鸿,倩谁问得。

7. 宋代:赵彦端《鹧鸪天(送王漕侍郎奏事)》

渺渺东风拂画船。不堪临雨落花前。清歌只拟留春住,好语频闻有诏传。

秦望月,镜湖天。养成英气自当年。两山总是经行处,献纳雍容定几篇。

3.纳雍优美的风景400字作文

一天下午,妈妈带着我去公园玩,那里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有山有水。

公园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我们先去玩伸腰训练,主要锻炼腰部的柔韧性,我试了一下,感觉腰有点算,我就去玩平衡滚筒,是来锻炼速度,跑五圈算一周。我十分害怕摔下来了,但是我一下子跑了七周,我又去玩双杠锻炼臂力,我试了一次没有成功,第二次我鼓起勇气爬上去了,成功了。我们又玩了旋转圈,妈妈把我抱起来,我在笑没有握紧,失败了。第二次妈妈把我抱起来我没有笑,握紧了转了几圈就掉了下来,那时我的心情很慌张。

公园也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竹笋长得又高又大,竹叶那酷暑炎夏最令竹骄傲的绿色短剑,有的叶枯黄了。一阵萧瑟寒风吹来,枯叶儿便像完成了使命似得,悠悠落到地上,与竹根做伴了,而另一些绿色短剑仍紧护竹枝与寒风抗争。风更大了,可竹不怕,他把根扎的更深了腰挺得更直了,仿佛对寒风说:“来吧。”有些竹用来塔竹房;用来坐凳子, 来做桌子。。。哪里有小草,但不能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的成长,不能像春天的小草一样茂盛。哪里还有数不清的树木,有大有小,树干有粗有细。树叶有些枯死了,有些还长得很茂盛。各种各样的树叶颜色不一,有深绿的,有青绿的。。。那里还有泉水呢!我尝了一口,是又可口又甜,我一下子喝了好几口。

公园的风景是多么优美啊!有清澈的小溪。。.。它的明天风景会变得更加优美,更加美丽。

4.求金华绝句,金华诗人所作诗句

千古风流入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洲”。这是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游八咏楼的诗句;“金华山色与天齐,一径盘纡尽石梯;步步前登清汉近,时时回首白云低。”这里唐代诗人袁吉言辞金华山的绝句;“倒泻入冰壶,道是龙宫信是巫。满壁珠玑飞作雨,一天星斗化为无。瞬看新月轮轮饱,长有惊雷阵阵呼,压倒双龙何足异,嵌崎此景域中弧。”这是现代诗人郭沫若游冰壶洞的佳作。

《逾辉》 金轮玉彩羡骄色, 赤骥丹雕散碧空。 粉颈出空舞鸾凤, 美鬃玉洗众芳荭。 兰心醉意添妆喜, 长使费苦功。 享乐金华难再回, 芳辰醉逸趣稀中。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 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 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 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 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 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 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 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 游三洞金盆诸峰绝句二十首 宋.叶颙 长松撑白云,偃蹇几千载,而我能几何?松云镇长在。 策杖游洞天,石羊卧荒草。平起不再逢,几见春风老。 智者寺僧往金陵 元·叶颙 闻子携瓶锡, 孤舟去建康。 遽辞楼约寺, 遥礼宝公坊。 松子僧前落, 梅花客里香。 莫同胡达磨, 无语对梁王。 夜智者草堂二首 元·叶颙 曾在芙蓉顶上游, 芰荷衣染碧山秋。 天风吹散无踪迹, 昨夜灯前话旧游。 夜宿蓉峰下, 烟岚锁翠鬟。 钟鸣黄叶寺, 月上碧云关。 老虎蹲危石, 吟猿啼乱山。 明朝出城市, 清梦落尘寰。 辛丑二月初八日予携妻子避乱于北山 清修寺,赋一律奉谢山中故旧云 元·叶颙 自笑饥寒杜拾遗, 蹇驴破帽倚人庐。 老来亦愿栖岩屋, 乱后何能校石渠。 落日人惟悲鼓角, 荒郊谁解把犁锄。 荆妻稚子频相扰, 刻骨铭心甚日除。 游赤松宫二首 元·叶颙 丈屦策天风, 桃源路万重。 草藏羊化石, 云护鹤巢松。 药化留丹井, 莲开老翠峰。 初平与初起, 吾亦愿相从。 神仙遗旧宅, 地迥绝纤尘。 丹井云封古, 青山雨洗新。 桃香岩洞雨, 芝老石田春。 近日来游者, 多非避俗人。 题丹井、丹灶、石羊五首 元·叶颙 闲云埋()冷,皓月照泉空。 仙与丹俱化,苔花弄晓风。 浴丹仙已远,()冷藓痕鲜。 断梗无人汲,空遗浸月泉。 丹成仙去后,灶古白云边。 灰冷空余磷,林荒锁断烟。 二仙牧群羝,食尽丹田草。 化石几何秋,牧羊人未老。 山边牧羊者,谁得似初平。 羊化人俱往,年年草自荣。 次友人题丹井韵 元·叶颙 仙人浴丹井,丹去月华孤。 无复秋风夜,云边响辘轳。 丹山 元·叶颙 灶空丹化谩遗灰,荒井烟埋掩翠苔。 凉月满天仙去久,白云仍绕旧楼台。 赠芙蓉峰顶圆通道者 元·叶颙 野性如猿酷爱山梦魂常寄碧云间。 会当拭目蓉峰上,看尽人间行路难。

5.找一些诗歌是艾青作的

著作书目: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1936,上海群众杂志公司

《北方》(诗集)1939(自费印出);1942,文生

《他死在第二次》(诗集)1939,上杂

《向太阳》(长诗)1940,海燕

《旷野》(诗集)1940,生活

《诗论》(理论)1941,桂林三户出版社

《反法西斯》(诗集)1943,华北书店;1946,读书

《吴满有》(长诗)1943,新华书店;1946,作家书屋

《黎明的通知》(诗集)1943,文化供应社

《愿春天早点来》(诗集)1944,桂林诗艺出版社

《雪里钻》(诗集)t944,新群

《献给乡村的诗》(诗集)1945,北门

《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理论)1947,香港海洋书屋

《走向胜利》(诗集)1950,文化工作社

《新文艺论集》1950,群益

《欢呼集》(诗集)1950,北京新华书店;1952,人文

《艾青选集》1951,开明

《新诗论》1952,天下

《宝石的红星》(诗集)1953,人文

《艾青诗选》1955,人文

《黑鳗》(长诗)1955,作家

《春天》(诗集)1956,人文

《海岬上》(诗集)1957,作家

《苏长福的故事》(报告文学)署名纳雍,1960,新疆人民

《归来的歌(诗集)198O,四川人民

《艾育叙事诗选》198O,广东人民,,花城

《海恋花》(散文集)1980,四川人民

《艾青选集》1980,香港文学研究社

《彩色的诗》(诗集)198O,江苏人民

《抒情诗选一百首》1980,香港时代图书公司

《艾青诗选》1982,外文

《艾青谈诗》(理论)1982,花城

《落时集》(诗集)1982,浙江人民

《艾青抒情诗选》1983,文联

《雪莲》(诗集)1983,黑龙江人民

《域外集》(诗集)1983,花山

《艾青》(综合集)1983,人文

《艾青短诗选》,花城

《绿洲笔记》(散文集),四川人民

《启明星》(诗集),百花

《艾青论创作》1985,上海文艺

《艾青选集》(1——3册)1986,四川文艺

“文学视界”撰写、编辑整理

艾青诗选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1936)、《北方》(1939)、《向太阳》(1940)、《黎明的通知》(1943)、《归来的歌》(1980)、《雪莲》(1983)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北方 冬天的池沼 手推车 时代 大堰河——我的保姆 黎明的通知 给太阳 鱼化石 虎斑贝 互相被发现 失去的岁月 盆景 给女雕塑家张得蒂 我爱这土地 太阳 煤的对话 乞丐 桥 树

6.“纳雍大背箩”的歌词

纳雍大背箩歌手:是杨洋看倒哪个地方都有自家勒创作我们纳雍豆只有大背萝我们在读书 不得时间创作只好写哈我们纳雍勒背萝看到大背萝 窝在大灯脚解放鞋一脱豆是香港脚给人家背东西 豆是每次5角惹到拉 拉豆给你几大定坨豆在一个月黑风高勒晚上背萝背起箩筐在街上乱晃哼起冲动勒惩罚 来到篮球场看到一个黑脚杆坐在栏杆上只个时候背萝心子有点跳看到啊个黑脚杆 对起拉笑背萝想 小 Jian 货你笑喃子笑笑不笑 还不是要 劳 资勒钞票哎``我说只个大背萝兄弟请你不要拿你勒MONEY不卡意你做活路还不是为了富裕有点钱你豆到处克嫖 妓嫖了妓,劳资看你走哪点克~!小十字勒大背萝真拉妈勒多每天晚上9点半坐起唱山歌老白干一提出来豆是一阵狂喝生怕哪个不晓得拉们是帅哥背萝勒生活真勒洒脱拉们最爱勒豆是二两酒一喝了豆想耍小动作一不小心作逮到豆喊杵脱纳雍大背萝是福大命大天不怕,地不怕连都不怕唯一虚勒豆是杀猪刀斗把把一刀夺克恐怕只个人豆要喊挂一支穿云箭 千军万马来相见几个兄弟约好 一哈克线偷得电线换了钱克买两条好烟豆是不会想倒买点柴米油盐其实背萝兄弟还是有良心打架之前都要先问好原因如果遇倒板车豆黑起心几大农民定坨打得板车眼冒金星板车说有本事下午城南开发区各人把各人勒兄弟都找齐劳资也不想豆这样打下去本是同根生儿你相煎何太急背萝遇倒板车豆象秀才遇倒兵几大窝脚踢得背萝眼冒金星大背萝勒只半边人多又齐心板车虽然人少但是个个都是精英打了一哈背萝板车一起喊停觉得一直打下克 确实不行一边派个代表出来商量事情最后确定背萝板车走向和平从此以后背萝板车扭得杂实紧大灯脚都经常看倒拉们勒身影只个故事摆到只点就要喊停纳雍好玩勒故事下次接倒整。

贵州少数民族有什么

您要问的是极兔和中通选哪个好吗?中通。

1、物流速度:从全国网点分布和快递数量来看,中通快递在全国网点分布广泛,分布较多快递员,物流速度快。极兔是新快递,全国网点少,物流速度慢。

2、服务质量:中通是中国的知名快递企业、企业模式发展体系成熟,服务质量比极兔好,网点分布广泛,一些偏远地区也可以发送。

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有哪些请简单介绍

一 ) 音乐

贵州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 传统音乐舞蹈丰富多彩。贵州各民 族音乐不仅类别多 , 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贵州省一些主要少数 民族的歌曲简介。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 种。 " 飞歌 " 是苗族音乐中颇富特色的体裁 , 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 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 , 气势雄浑 , 节奏舒广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地区分男声飞歌和女声飞歌 , 并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腔式。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 , 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2) 乐器 苗族乐器最著名的要算芦笙。雷山县的排卡村和凯里市的新光村是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专业村寨。其他有芒筒、唢呐、大号、 直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铜鼓、皮鼓、大筛锣、大 锣、包包锣、大镣、小镣、木叶等。根据功能 , 苗族器乐曲目可分为 风俗仪式性和生活性两大类。前者由乐器组合 , 后者则多为独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乐 , 有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1) 歌曲

根据歌词使用情况 , 布依族民歌可分为布依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两种。

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 , 可分为情歌、生产劳动歌和风俗歌等。

(2) 乐器

布依族的乐器有铜鼓、唢呐、 " 勒友 " 、 " 勒浪 " 、 " 笔管 " 、姊妹箫、 对箫、牛骨胡、葫芦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锣、小马锣、芒锣、小钹、小镲、木叶等。其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锦屏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音乐风格有很大差异。

A. 北侗

北部地区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对唱、互相盘歌的形式进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情的歌。这种歌 曲曲调高亢辽阔、热情奔放、音域较宽、节而富于变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调各地不尽相同 , 总的说来 , 旋律舒畅 优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时唱的歌。此外 , 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B. 南侗

南部地区保留的侗族传统文化更为完整些 , 因而其音乐也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一地区的音乐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礼 俗歌和叙事歌几种。大歌是歌队集体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声部 , 高音声部由歌头的加花变化而成。大歌的结构严谨 , 有较 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种类很多 , 主要有鼓楼大歌、叙事大歌、童 声大歌、女声大歌、混声大歌等。多声部无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乐形式 , 曾多次出国表演 ,蜚声海外。小歌的内容主要是情 歌。这类歌曲结构短小 , 歌词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缠绵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轻声慢唱。小歌分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两种。

(2) 乐器

侗族乐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芦笙、侗笛、唢呐、二胡、锣鼓、镲、木叶等。演奏方式有独奏、伴奏和重奏几种。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为双歌、单歌、调词、 " 诘俄呀 " 、儿歌等。双歌 分敬酒、祝贺、叙事性双歌和寓言性双歌。前一类双歌演唱时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两句固定的起歌和声 , 歌尾也有两句颂 扬性的衬和。演唱开始时 , 演唱者举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围 的人们就不约而同地唱起起歌和声 , 歌的主体部分唱完时 , 众人又 默契地唱起衬和帮腔。单歌的每首歌词能独立存在 , 表达一个独 立的意思。声腔运用上 , 分为平腔和高腔两种。音乐节奏上 , 与其他歌种比较 , 相对自由 , 显得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乐中比较古老的形式。

(2) 乐器

水族乐器有铜鼓、皮鼓、芦笙、唢呐以及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儿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内容广泛。歌词多为七言四句 , 节 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歌 , 其旋律婉转优美。酒歌是 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节奏和旋律单纯古朴。

婚俗歌是在婚礼上演唱 , 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祭祀歌是在逢年过 节祭祀祖先时演唱 , 其曲调可以说是口语语音的夸张性延伸 , 朗诵 性比较强 , 无恒常节奏。仡佬族儿歌节奏活跃 , 感情质朴。

(2) 乐器

仡佬族乐器有芦笙、唢琐呐、锣鼓、泡木筒、木叶、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闹歌、风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劳动歌、

" 溜子乐 " 等。山歌内容丰富 , 感情朴实。打闹歌也是山歌的一种 , 因演唱时用锣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锣鼓 " 。打闹歌是在薅革时为 了减轻疲劳 , 鼓动情绪时演唱的歌。一般由两人演唱 , 有时领歌 , 有时对唱 , 有时参加劳动的群众也帮腔。两个歌师紧跟在薅草队伍后面 , 一人敲锣 , 一人击鼓 , 哪里薅草落伍了 , 他们就追到哪里 , 边敲边唱。有时在唱前增加一些诙谐数板 , 称为 " 喊口号 ", 使气氛 更加活跃。打闹歌旋律热情高亢、质朴自由 , 高音、长音较多 , 曲调 悠长宽广。劳动号子和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音乐中具有浓厚特色的 音乐形式。劳动号子有多声结构特点。一种是一领众和的二声部 结构 , 一种是加副领唱、双领众和的三声部结构。后者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对比式复调织体 , 是我国民间合唱中比较有特色的复调音乐。

(2) 乐器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打击乐。基本乐器有小锣、大锣、钹、堂鼓等。传统曲牌有上百个。土家族乐器有唢呐、二 胡、箫、月琴、包包鼓、小镲、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种乐器演奏的 " 八音 " 独具特色。其乐曲往往也由八个小曲连缀而成。

7. 彝族

(1) 歌曲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内容的 " 曲谷 ", 用汉语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汉歌 ) 、婚事歌、丧事歌、叙事歌、 " 毕摩 " 歌以 及儿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独唱、对唱为主 , 也有齐唱和简单的 二声部合唱。女声多用嗓 , 男声多用真嗓。 " 霎叉 " 的歌词主要为 汉语 , 歌词结构和韵律特点均与贵州汉族山歌一样。婚事歌即婚 礼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内容的不同 , 曲调和旋律特点也 不同。丧事歌类似汉族的孝歌 , 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 曲调简单 , 多 属说唱式 , 有的曲子仅为一个乐句的反复 , 情绪比较低沉。叙事歌 旋律起伏较小 , 结构简单 , 大多为一两个乐句的无限反复 , 只有少 部分曲子是旋律较强的多乐段结构。 " 毕摩 " 歌是宗教职业者 " 毕 摩 " 在祭祀仪式上演唱的歌 , 其旋律起伏小 , 近乎吟诵。儿歌的曲 调与大人唱的 " 曲谷 " 等相似 , 但其节奏更加明快 , 而结构短小 , 语言生动。

(2) 乐器

彝族乐器主要有唢呐、月琴、二胡、锣、鼓、钹等。

8. 其他少数民族

瑶族、壮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 丰富 了贵州的音乐文化宝库。

( 二 ) 舞蹈

贵州各民族舞蹈种类很多 , 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 苗族 ,

在苗族中 , 芦笙舞是一种流行最广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 除铜 仁地区外 , 其余地区均有流行。芦笙舞多在节日中表演 , 以集体舞 为主。黔西北的芦笙舞除集体舞外 , 也有一人或数人表演的。有的 芦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许多惊险的高难度动作 , 集舞蹈、杂技、体育 和音乐为一体。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较流行的舞蹈 , 尤其以松桃一 带的花鼓舞最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单人舞、双 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从乐器数量看 , 则有单面鼓、双面 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 的动作热情奔放 , 被誉为 " 东方迪斯科 " 。丹寨的 " 锦鸡舞 " 也很有 特点 , 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 , 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 芦笙做引导 , 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 , 沿 逆时针方向转圈 , 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 , 腰膝自然摆 动 , 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 , 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 衬托下 , 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 ,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 , 在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区 , 还流行板凳舞、铜鼓舞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拟鸟类和兽类为主要特征的鸟兽舞 , 有在祭祀仪式上表演驱邪逐魔、祈福禳灾的祭祀舞 , 还有表现生产、生 活、斗争以及风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 , 祭祀类的舞蹈占有较大 比重。如《铜鼓刷把舞》、《回旋舞》、《转场舞》等都是在丧葬仪式上 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为多 , 表演人数大多为偶数。舞蹈 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运用 , 构成了布依族舞蹈的显著特征之一。

3. 侗族

伺族舞蹈有" 多耶 "、芦笙舞、舞龙、舞狮等。" 多耶 " 主要流行于从江、榕江和黎平等地。 舞蹈时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混合 , 围成圆 圈 ,手牵手 , 踏着整齐的步伐边跳边唱 , 同时甩手为拍 , 气氛热烈。 芦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芦笙伴奏 , 多为集体舞 , 人数多时可达上百人。也有的是独吹独舞。芦笙舞可以模仿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 模仿人和动物的动作 , 表现力很强。侗族中还有一种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龙喘〃。表演时 , 青年男女分成两路纵队 , 先由外向 里绕 , 再由里向外旋 , 盘成螺圈状 , 犹如长龙迂回。舞龙和舞狮多 在春节期间举行,与其他民族的舞龙、舞狮大同小异。

4. 土家族 ' 、

土家族舞蹈最著名的是摆手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开展表演活动。这是一种集体舞蹈。表演时 , 由一善舞者带领众舞者围成圆圈,边走边舞。圆圈中央由一人负责鸣锣击鼓,起指挥和伴奏的作用。摆手舞可以表现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 舞姿矫健、粗犷、豪放。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也富有特色。这是土家 族宗教职业者 " 梯玛 " 主持向祖先 " 解钱 " 仪式时表演的舞蹈。分坐 舞和立舞两种 , 动作古朴。此外 , 土家族还流行梅山舞、跳马舞、龙 灯舞和蚌壳舞等。

5. 彝族

彝族舞蹈有在婚礼期间表演的 " 阿妹凯 "( 姐妹歌舞 ) 、丧礼期间表演的 " 肯合贝 "( 也称 " 铃铛舞 " 或 " 跳脚 "), 反映生产劳动的 " 撒荞舞 " 、 " 栽小麦〃以及儿童舞 " 阿西里西 " 和节日舞 " 钻龙门 " 等。同 一类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节目和表演形式。例如 ," 阿妹凯〃' 就有流行于毕节、、大方一带的 " 诺奢借 "( 蟋蟀舞 ), 流行于毕节、金 沙、大方、纳雍、威宁和水城等地的 " 毕叔累 "( 裹草席舞 ), 流行于威 宁、赫章一带的 " 署谷署谷谷 "( 围圈舞 ), 流行于盘县、六枝一带的 " 跳脚 " 等等。不同节目的风格也有差异。总的来说 , 彝族舞蹈的节 奏明快、粗犷刚健。

6. 仡佬族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礼舞、龙灯舞和狮舞等。踩堂舞是丧礼期间在停放灵枢的堂屋中表演。届时 , 由 3 人或 4 人分别吹芦 笙、摇铃、打钱杆、舞练刀做前导 , 边跳边唱 , 众人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舞时身体微屈 , 来回跳跃 , 并且不断变换队型。酒礼舞在 婚礼上表演 , 表演时 , 领舞者执手帕带领众舞者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 , 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 , 气氛热烈。

7. 水族

水族舞蹈主要有铜鼓舞、斗角舞等。铜鼓舞主要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等场合表演。这种舞蹈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 容。舞者随着铜鼓和皮鼓的鼓点 , 或踏着刚劲的大步 , 或急速旋转 跳跃。场面既壮观热烈又典雅古朴。斗角舞一般由 10 个人表演 , 其 中 5 个人吹芦笙 ,5 个人吹共鸣的芒筒伴舞。另有 5 位头插雉尾 , 腰拴白鸡毛裙子的姑娘作舞伴随着节奏配舞。吹奏小芦笙者作前导领舞 , 吹中芦笙者紧随其后。这种舞蹈在开春至秧苗抽穗期间停歇。

8. 瑶族

瑶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打猎舞和长鼓舞等。猴鼓舞瑶语称 久格朗 ", 在丧礼上表演。届时 , 场中央竖一齐肩高的大木鼓 , 场 地一侧悬挂几面铜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动作不停地跳跃击木鼓 , 同时 , 一些人轮流上场敲打铜鼓助兴 , 其节奏与舞姿相合。打猎舞 瑶语称 " 孰久 ", 也是在丧礼上表演。有打熊舞 , 打猴舞、打山羊舞、 打野猪舞等 , 表现的是打猎场面。长鼓舞是一种喜庆舞蹈 , 主要表现生产劳动和制造木鼓的场面。

9. 毛南族

毛南族中也流行猴鼓舞。

( 三 ) 戏剧

在贵州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 , 有许多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 黔剧是贵州家乡剧 , 全省人民非常喜爱 , 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剧《蔓萝花》等曾被拍成戏曲影片 , 还有花灯剧《七妹与蛇郎》等也享誉省内外。我省各地活跃着 4000多个业余艺术表演团体。其中有芦笙队、唢呐队、歌舞队、杂技队、八音队 , 还有花灯队、地戏队、傩堂戏班、布依戏班等。他们的节目和剧目大多自编自演 ,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 , 还得到外国朋友的欢迎。

贵州少数民族戏剧 , 有巫术色彩较浓的傩戏 , 有从汉族中移植过来的花灯戏 , 还有综合性较强的布依戏和侗戏。

1.傩戏

贵州好几个民族都有傩戏。傩戏大致可分为巫傩和军傩两大类。

(1) 巫傩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这些民族中的巫傩大致可分为以黔东、黔北一带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行的傩坛戏、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 " 生育傩储 " 和威宁一带流行的 " 撮泰吉 " 。

(2) 军傩

军傩流行于安顺市和贵阳市一带 , 是明代 " 调北征南 " 的明朝 军队带入贵州的。开始时流行于军队中 , 是一种练兵习武活动。后来逐渐变成民间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 , 并传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戏台 , 在平地演出 , 故也称 " 地戏 "; 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称 " 跳神 "

地戏的演出是在农历正月进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质,但是巫的成分比巫傩大大减少 。戏的剧目多为武戏 , 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队《五虎平西》和《精忠 传》等。演出时须带面具。比起傩坛戏面具的狰狞和怪异来 ,地戏面具就显得要亲切和蔼些。

2. 花灯戏花

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 特征是手不离扇、帕 , 载歌载舞 , 唱与做紧密结合。明王朝 " 调北征 南 " 、 " 调北填南 " 后 , 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到来而逐渐传入贵州 , 并 被一些少数民族吸收 , 经过一定的民族化改造 , 成为本民族的戏曲 艺术形式。 ;

贵州少数民族中 , 流行花灯戏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 , 其中尤其以独山布依族花灯和黔东一带土家族花 灯最为有名。

独山花灯与江西的 " 茶 " 、 "弋阳腔 " 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 并吸 收了广西壮族的彩调艺术。早期的独山花灯以歌舞为主 , 剧目有 《踩新台》和《灵官扫台》等 , 后来逐渐出现了戏剧剧目 , 如《槐荫 记》、《红灯记》和《还魂记》等。独山布依族花灯道白唱词主要为汉 语 , 同时也用布依语。

" 黔东土家族花灯系明代从江南一带传入。在原有花灯的基础 上 , 土家族民间艺术家们融入了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 分 , 形成了自已的特色。黔东土家族花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 民间传说。主要剧目有《征东》、《征西》、《红灯记》、《八仙图》和《关 爷点兵》等 o

3. 布依戏和侗戏

布衣戏和侗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综合性、性、功能性更强的戏剧艺术形式。

(1) 布依戏

布依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 发源地在贵州与广西交界的册亨、 兴义和安龙等地 , 布依戏的产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广 西壮戏的有益成分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 , 布依戏 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差异。册亨布依戏有演有唱 , 而兴义巴结和安 龙甘河的布依戏则取坐唱形式。

布依戏的剧目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移植汉族剧目 , 二是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进行改编。

(2)侗戏

19 世纪初 ,侗族歌王吴文彩根据汉族戏剧 ( 主要有桂戏和花灯 ) 创立了侗戏。侗戏主要有生、旦、 净、丑等行当 , 第一种行当一上场都先自报家门 , 唱时须面对观众。

侗戏班一般是一村一个 , 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楼为单位建立侗戏班。侗戏班原只有男性 ,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有女演员。

侗戏剧目主要取材于三个方面 : 根据汉族传书改编 ; 根据

名族戏曲艺术形式

一 ) 音乐

贵州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 传统音乐舞蹈丰富多彩。贵州各民 族音乐不仅类别多 , 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贵州省一些主要少数 民族的歌曲简介。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 种。 " 飞歌 " 是苗族音乐中颇富特色的体裁 , 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 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 , 气势雄浑 , 节奏舒广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地区分男声飞歌和女声飞歌 , 并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腔式。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 , 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2) 乐器 苗族乐器最著名的要算芦笙。雷山县的排卡村和凯里市的新光村是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专业村寨。其他有芒筒、唢呐、大号、 直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铜鼓、皮鼓、大筛锣、大 锣、包包锣、大镣、小镣、木叶等。根据功能 , 苗族器乐曲目可分为 风俗仪式性和生活性两大类。前者由乐器组合 , 后者则多为独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乐 , 有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1) 歌曲

根据歌词使用情况 , 布依族民歌可分为布依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两种。

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 , 可分为情歌、生产劳动歌和风俗歌等。

(2) 乐器

布依族的乐器有铜鼓、唢呐、 " 勒友 " 、 " 勒浪 " 、 " 笔管 " 、姊妹箫、 对箫、牛骨胡、葫芦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锣、小马锣、芒锣、小钹、小镲、木叶等。其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锦屏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音乐风格有很大差异。

A. 北侗

北部地区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对唱、互相盘歌的形式进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情的歌。这种歌 曲曲调高亢辽阔、热情奔放、音域较宽、节而富于变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调各地不尽相同 , 总的说来 , 旋律舒畅 优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时唱的歌。此外 , 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B. 南侗

南部地区保留的侗族传统文化更为完整些 , 因而其音乐也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一地区的音乐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礼 俗歌和叙事歌几种。大歌是歌队集体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声部 , 高音声部由歌头的加花变化而成。大歌的结构严谨 , 有较 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种类很多 , 主要有鼓楼大歌、叙事大歌、童 声大歌、女声大歌、混声大歌等。多声部无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乐形式 , 曾多次出国表演 ,蜚声海外。小歌的内容主要是情 歌。这类歌曲结构短小 , 歌词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缠绵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轻声慢唱。小歌分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两种。

(2) 乐器

侗族乐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芦笙、侗笛、唢呐、二胡、锣鼓、镲、木叶等。演奏方式有独奏、伴奏和重奏几种。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为双歌、单歌、调词、 " 诘俄呀 " 、儿歌等。双歌 分敬酒、祝贺、叙事性双歌和寓言性双歌。前一类双歌演唱时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两句固定的起歌和声 , 歌尾也有两句颂 扬性的衬和。演唱开始时 , 演唱者举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围 的人们就不约而同地唱起起歌和声 , 歌的主体部分唱完时 , 众人又 默契地唱起衬和帮腔。单歌的每首歌词能独立存在 , 表达一个独 立的意思。声腔运用上 , 分为平腔和高腔两种。音乐节奏上 , 与其他歌种比较 , 相对自由 , 显得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乐中比较古老的形式。

(2) 乐器

水族乐器有铜鼓、皮鼓、芦笙、唢呐以及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儿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内容广泛。歌词多为七言四句 , 节 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歌 , 其旋律婉转优美。酒歌是 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节奏和旋律单纯古朴。

婚俗歌是在婚礼上演唱 , 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祭祀歌是在逢年过 节祭祀祖先时演唱 , 其曲调可以说是口语语音的夸张性延伸 , 朗诵 性比较强 , 无恒常节奏。仡佬族儿歌节奏活跃 , 感情质朴。

(2) 乐器

仡佬族乐器有芦笙、唢琐呐、锣鼓、泡木筒、木叶、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闹歌、风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劳动歌、

" 溜子乐 " 等。山歌内容丰富 , 感情朴实。打闹歌也是山歌的一种 , 因演唱时用锣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锣鼓 " 。打闹歌是在薅革时为 了减轻疲劳 , 鼓动情绪时演唱的歌。一般由两人演唱 , 有时领歌 , 有时对唱 , 有时参加劳动的群众也帮腔。两个歌师紧跟在薅草队伍后面 , 一人敲锣 , 一人击鼓 , 哪里薅草落伍了 , 他们就追到哪里 , 边敲边唱。有时在唱前增加一些诙谐数板 , 称为 " 喊口号 ", 使气氛 更加活跃。打闹歌旋律热情高亢、质朴自由 , 高音、长音较多 , 曲调 悠长宽广。劳动号子和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音乐中具有浓厚特色的 音乐形式。劳动号子有多声结构特点。一种是一领众和的二声部 结构 , 一种是加副领唱、双领众和的三声部结构。后者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对比式复调织体 , 是我国民间合唱中比较有特色的复调音乐。

(2) 乐器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打击乐。基本乐器有小锣、大锣、钹、堂鼓等。传统曲牌有上百个。土家族乐器有唢呐、二 胡、箫、月琴、包包鼓、小镲、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种乐器演奏的 " 八音 " 独具特色。其乐曲往往也由八个小曲连缀而成。

7. 彝族

(1) 歌曲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内容的 " 曲谷 ", 用汉语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汉歌 ) 、婚事歌、丧事歌、叙事歌、 " 毕摩 " 歌以 及儿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独唱、对唱为主 , 也有齐唱和简单的 二声部合唱。女声多用嗓 , 男声多用真嗓。 " 霎叉 " 的歌词主要为 汉语 , 歌词结构和韵律特点均与贵州汉族山歌一样。婚事歌即婚 礼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内容的不同 , 曲调和旋律特点也 不同。丧事歌类似汉族的孝歌 , 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 曲调简单 , 多 属说唱式 , 有的曲子仅为一个乐句的反复 , 情绪比较低沉。叙事歌 旋律起伏较小 , 结构简单 , 大多为一两个乐句的无限反复 , 只有少 部分曲子是旋律较强的多乐段结构。 " 毕摩 " 歌是宗教职业者 " 毕 摩 " 在祭祀仪式上演唱的歌 , 其旋律起伏小 , 近乎吟诵。儿歌的曲 调与大人唱的 " 曲谷 " 等相似 , 但其节奏更加明快 , 而结构短小 , 语言生动。

(2) 乐器

彝族乐器主要有唢呐、月琴、二胡、锣、鼓、钹等。

8. 其他少数民族

瑶族、壮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 丰富 了贵州的音乐文化宝库。

( 二 ) 舞蹈

贵州各民族舞蹈种类很多 , 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 苗族 ,

在苗族中 , 芦笙舞是一种流行最广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 除铜 仁地区外 , 其余地区均有流行。芦笙舞多在节日中表演 , 以集体舞 为主。黔西北的芦笙舞除集体舞外 , 也有一人或数人表演的。有的 芦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许多惊险的高难度动作 , 集舞蹈、杂技、体育 和音乐为一体。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较流行的舞蹈 , 尤其以松桃一 带的花鼓舞最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单人舞、双 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从乐器数量看 , 则有单面鼓、双面 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 的动作热情奔放 , 被誉为 " 东方迪斯科 " 。丹寨的 " 锦鸡舞 " 也很有 特点 , 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 , 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 芦笙做引导 , 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 , 沿 逆时针方向转圈 , 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 , 腰膝自然摆 动 , 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 , 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 衬托下 , 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 ,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 , 在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区 , 还流行板凳舞、铜鼓舞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拟鸟类和兽类为主要特征的鸟兽舞 , 有在祭祀仪式上表演驱邪逐魔、祈福禳灾的祭祀舞 , 还有表现生产、生 活、斗争以及风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 , 祭祀类的舞蹈占有较大 比重。如《铜鼓刷把舞》、《回旋舞》、《转场舞》等都是在丧葬仪式上 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为多 , 表演人数大多为偶数。舞蹈 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运用 , 构成了布依族舞蹈的显著特征之一。

3. 侗族

伺族舞蹈有" 多耶 "、芦笙舞、舞龙、舞狮等。" 多耶 " 主要流行于从江、榕江和黎平等地。 舞蹈时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混合 , 围成圆 圈 ,手牵手 , 踏着整齐的步伐边跳边唱 , 同时甩手为拍 , 气氛热烈。 芦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芦笙伴奏 , 多为集体舞 , 人数多时可达上百人。也有的是独吹独舞。芦笙舞可以模仿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 模仿人和动物的动作 , 表现力很强。侗族中还有一种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龙喘〃。表演时 , 青年男女分成两路纵队 , 先由外向 里绕 , 再由里向外旋 , 盘成螺圈状 , 犹如长龙迂回。舞龙和舞狮多 在春节期间举行,与其他民族的舞龙、舞狮大同小异。

4. 土家族 ' 、

土家族舞蹈最著名的是摆手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开展表演活动。这是一种集体舞蹈。表演时 , 由一善舞者带领众舞者围成圆圈,边走边舞。圆圈中央由一人负责鸣锣击鼓,起指挥和伴奏的作用。摆手舞可以表现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 舞姿矫健、粗犷、豪放。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也富有特色。这是土家 族宗教职业者 " 梯玛 " 主持向祖先 " 解钱 " 仪式时表演的舞蹈。分坐 舞和立舞两种 , 动作古朴。此外 , 土家族还流行梅山舞、跳马舞、龙 灯舞和蚌壳舞等。

5. 彝族

彝族舞蹈有在婚礼期间表演的 " 阿妹凯 "( 姐妹歌舞 ) 、丧礼期间表演的 " 肯合贝 "( 也称 " 铃铛舞 " 或 " 跳脚 "), 反映生产劳动的 " 撒荞舞 " 、 " 栽小麦〃以及儿童舞 " 阿西里西 " 和节日舞 " 钻龙门 " 等。同 一类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节目和表演形式。例如 ," 阿妹凯〃' 就有流行于毕节、、大方一带的 " 诺奢借 "( 蟋蟀舞 ), 流行于毕节、金 沙、大方、纳雍、威宁和水城等地的 " 毕叔累 "( 裹草席舞 ), 流行于威 宁、赫章一带的 " 署谷署谷谷 "( 围圈舞 ), 流行于盘县、六枝一带的 " 跳脚 " 等等。不同节目的风格也有差异。总的来说 , 彝族舞蹈的节 奏明快、粗犷刚健。

6. 仡佬族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礼舞、龙灯舞和狮舞等。踩堂舞是丧礼期间在停放灵枢的堂屋中表演。届时 , 由 3 人或 4 人分别吹芦 笙、摇铃、打钱杆、舞练刀做前导 , 边跳边唱 , 众人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舞时身体微屈 , 来回跳跃 , 并且不断变换队型。酒礼舞在 婚礼上表演 , 表演时 , 领舞者执手帕带领众舞者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 , 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 , 气氛热烈。

7. 水族

水族舞蹈主要有铜鼓舞、斗角舞等。铜鼓舞主要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等场合表演。这种舞蹈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 容。舞者随着铜鼓和皮鼓的鼓点 , 或踏着刚劲的大步 , 或急速旋转 跳跃。场面既壮观热烈又典雅古朴。斗角舞一般由 10 个人表演 , 其 中 5 个人吹芦笙 ,5 个人吹共鸣的芒筒伴舞。另有 5 位头插雉尾 , 腰拴白鸡毛裙子的姑娘作舞伴随着节奏配舞。吹奏小芦笙者作前导领舞 , 吹中芦笙者紧随其后。这种舞蹈在开春至秧苗抽穗期间停歇。

8. 瑶族

瑶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打猎舞和长鼓舞等。猴鼓舞瑶语称 久格朗 ", 在丧礼上表演。届时 , 场中央竖一齐肩高的大木鼓 , 场 地一侧悬挂几面铜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动作不停地跳跃击木鼓 , 同时 , 一些人轮流上场敲打铜鼓助兴 , 其节奏与舞姿相合。打猎舞 瑶语称 " 孰久 ", 也是在丧礼上表演。有打熊舞 , 打猴舞、打山羊舞、 打野猪舞等 , 表现的是打猎场面。长鼓舞是一种喜庆舞蹈 , 主要表现生产劳动和制造木鼓的场面。

9. 毛南族

毛南族中也流行猴鼓舞。

( 三 ) 戏剧

在贵州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 , 有许多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 黔剧是贵州家乡剧 , 全省人民非常喜爱 , 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剧《蔓萝花》等曾被拍成戏曲影片 , 还有花灯剧《七妹与蛇郎》等也享誉省内外。我省各地活跃着 4000多个业余艺术表演团体。其中有芦笙队、唢呐队、歌舞队、杂技队、八音队 , 还有花灯队、地戏队、傩堂戏班、布依戏班等。他们的节目和剧目大多自编自演 ,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 , 还得到外国朋友的欢迎。

贵州少数民族戏剧 , 有巫术色彩较浓的傩戏 , 有从汉族中移植过来的花灯戏 , 还有综合性较强的布依戏和侗戏。

1.傩戏

贵州好几个民族都有傩戏。傩戏大致可分为巫傩和军傩两大类。

(1) 巫傩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这些民族中的巫傩大致可分为以黔东、黔北一带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行的傩坛戏、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 " 生育傩储 " 和威宁一带流行的 " 撮泰吉 " 。

(2) 军傩

军傩流行于安顺市和贵阳市一带 , 是明代 " 调北征南 " 的明朝 军队带入贵州的。开始时流行于军队中 , 是一种练兵习武活动。后来逐渐变成民间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 , 并传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戏台 , 在平地演出 , 故也称 " 地戏 "; 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称 " 跳神 "

地戏的演出是在农历正月进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质,但是巫的成分比巫傩大大减少 。戏的剧目多为武戏 , 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队《五虎平西》和《精忠 传》等。演出时须带面具。比起傩坛戏面具的狰狞和怪异来 ,地戏面具就显得要亲切和蔼些。

2. 花灯戏花

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 特征是手不离扇、帕 , 载歌载舞 , 唱与做紧密结合。明王朝 " 调北征 南 " 、 " 调北填南 " 后 , 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到来而逐渐传入贵州 , 并 被一些少数民族吸收 , 经过一定的民族化改造 , 成为本民族的戏曲 艺术形式。 ;

贵州少数民族中 , 流行花灯戏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 , 其中尤其以独山布依族花灯和黔东一带土家族花 灯最为有名。

独山花灯与江西的 " 茶 " 、 "弋阳腔 " 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 并吸 收了广西壮族的彩调艺术。早期的独山花灯以歌舞为主 , 剧目有 《踩新台》和《灵官扫台》等 , 后来逐渐出现了戏剧剧目 , 如《槐荫 记》、《红灯记》和《还魂记》等。独山布依族花灯道白唱词主要为汉 语 , 同时也用布依语。

" 黔东土家族花灯系明代从江南一带传入。在原有花灯的基础 上 , 土家族民间艺术家们融入了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 分 , 形成了自已的特色。黔东土家族花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 民间传说。主要剧目有《征东》、《征西》、《红灯记》、《八仙图》和《关 爷点兵》等 o

3. 布依戏和侗戏

布衣戏和侗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综合性、性、功能性更强的戏剧艺术形式。

(1) 布依戏

布依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 发源地在贵州与广西交界的册亨、 兴义和安龙等地 , 布依戏的产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广 西壮戏的有益成分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 , 布依戏 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差异。册亨布依戏有演有唱 , 而兴义巴结和安 龙甘河的布依戏则取坐唱形式。

布依戏的剧目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移植汉族剧目 , 二是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进行改编。

(2)侗戏

19 世纪初 ,侗族歌王吴文彩根据汉族戏剧 ( 主要有桂戏和花灯 ) 创立了侗戏。侗戏主要有生、旦、 净、丑等行当 , 第一种行当一上场都先自报家门 , 唱时须面对观众。

侗戏班一般是一村一个 , 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楼为单位建立侗戏班。侗戏班原只有男性 ,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有女演员。

侗戏剧目主要取材于三个方面 : 根据汉族传书改编 ; 根据侗族民间故事改编 ; 社会现实生活。

关于贵州的文化传统和风景名胜

贵州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 传统音乐舞蹈丰富多彩。贵州各民 族音乐不仅类别多 , 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贵州省一些主要少数 民族的歌曲简介。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 种。 " 飞歌 " 是苗族音乐中颇富特色的体裁 , 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 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 , 气势雄浑 , 节奏舒广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地区分男声飞歌和女声飞歌 , 并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腔式。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 , 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2) 乐器 苗族乐器最著名的要算芦笙。雷山县的排卡村和凯里市的新光村是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专业村寨。其他有芒筒、唢呐、大号、 直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铜鼓、皮鼓、大筛锣、大 锣、包包锣、大镣、小镣、木叶等。根据功能 , 苗族器乐曲目可分为 风俗仪式性和生活性两大类。前者由乐器组合 , 后者则多为独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乐 , 有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1) 歌曲

根据歌词使用情况 , 布依族民歌可分为布依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两种。

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 , 可分为情歌、生产劳动歌和风俗歌等。

(2) 乐器

布依族的乐器有铜鼓、唢呐、 " 勒友 " 、 " 勒浪 " 、 " 笔管 " 、姊妹箫、 对箫、牛骨胡、葫芦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锣、小马锣、芒锣、小钹、小镲、木叶等。其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锦屏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音乐风格有很大差异。

A. 北侗

北部地区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对唱、互相盘歌的形式进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情的歌。这种歌 曲曲调高亢辽阔、热情奔放、音域较宽、节而富于变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调各地不尽相同 , 总的说来 , 旋律舒畅 优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时唱的歌。此外 , 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B. 南侗

南部地区保留的侗族传统文化更为完整些 , 因而其音乐也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一地区的音乐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礼 俗歌和叙事歌几种。大歌是歌队集体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声部 , 高音声部由歌头的加花变化而成。大歌的结构严谨 , 有较 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种类很多 , 主要有鼓楼大歌、叙事大歌、童 声大歌、女声大歌、混声大歌等。多声部无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乐形式 , 曾多次出国表演 ,蜚声海外。小歌的内容主要是情 歌。这类歌曲结构短小 , 歌词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缠绵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轻声慢唱。小歌分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两种。

(2) 乐器

侗族乐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芦笙、侗笛、唢呐、二胡、锣鼓、镲、木叶等。演奏方式有独奏、伴奏和重奏几种。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为双歌、单歌、调词、 " 诘俄呀 " 、儿歌等。双歌 分敬酒、祝贺、叙事性双歌和寓言性双歌。前一类双歌演唱时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两句固定的起歌和声 , 歌尾也有两句颂 扬性的衬和。演唱开始时 , 演唱者举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围 的人们就不约而同地唱起起歌和声 , 歌的主体部分唱完时 , 众人又 默契地唱起衬和帮腔。单歌的每首歌词能独立存在 , 表达一个独 立的意思。声腔运用上 , 分为平腔和高腔两种。音乐节奏上 , 与其他歌种比较 , 相对自由 , 显得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乐中比较古老的形式。

(2) 乐器

水族乐器有铜鼓、皮鼓、芦笙、唢呐以及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儿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内容广泛。歌词多为七言四句 , 节 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歌 , 其旋律婉转优美。酒歌是 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节奏和旋律单纯古朴。

婚俗歌是在婚礼上演唱 , 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祭祀歌是在逢年过 节祭祀祖先时演唱 , 其曲调可以说是口语语音的夸张性延伸 , 朗诵 性比较强 , 无恒常节奏。仡佬族儿歌节奏活跃 , 感情质朴。

(2) 乐器

仡佬族乐器有芦笙、唢琐呐、锣鼓、泡木筒、木叶、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闹歌、风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劳动歌、

" 溜子乐 " 等。山歌内容丰富 , 感情朴实。打闹歌也是山歌的一种 , 因演唱时用锣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锣鼓 " 。打闹歌是在薅革时为 了减轻疲劳 , 鼓动情绪时演唱的歌。一般由两人演唱 , 有时领歌 , 有时对唱 , 有时参加劳动的群众也帮腔。两个歌师紧跟在薅草队伍后面 , 一人敲锣 , 一人击鼓 , 哪里薅草落伍了 , 他们就追到哪里 , 边敲边唱。有时在唱前增加一些诙谐数板 , 称为 " 喊口号 ", 使气氛 更加活跃。打闹歌旋律热情高亢、质朴自由 , 高音、长音较多 , 曲调 悠长宽广。劳动号子和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音乐中具有浓厚特色的 音乐形式。劳动号子有多声结构特点。一种是一领众和的二声部 结构 , 一种是加副领唱、双领众和的三声部结构。后者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对比式复调织体 , 是我国民间合唱中比较有特色的复调音乐。

(2) 乐器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打击乐。基本乐器有小锣、大锣、钹、堂鼓等。传统曲牌有上百个。土家族乐器有唢呐、二 胡、箫、月琴、包包鼓、小镲、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种乐器演奏的 " 八音 " 独具特色。其乐曲往往也由八个小曲连缀而成。

7. 彝族

(1) 歌曲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内容的 " 曲谷 ", 用汉语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汉歌 ) 、婚事歌、丧事歌、叙事歌、 " 毕摩 " 歌以 及儿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独唱、对唱为主 , 也有齐唱和简单的 二声部合唱。女声多用嗓 , 男声多用真嗓。 " 霎叉 " 的歌词主要为 汉语 , 歌词结构和韵律特点均与贵州汉族山歌一样。婚事歌即婚 礼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内容的不同 , 曲调和旋律特点也 不同。丧事歌类似汉族的孝歌 , 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 曲调简单 , 多 属说唱式 , 有的曲子仅为一个乐句的反复 , 情绪比较低沉。叙事歌 旋律起伏较小 , 结构简单 , 大多为一两个乐句的无限反复 , 只有少 部分曲子是旋律较强的多乐段结构。 " 毕摩 " 歌是宗教职业者 " 毕 摩 " 在祭祀仪式上演唱的歌 , 其旋律起伏小 , 近乎吟诵。儿歌的曲 调与大人唱的 " 曲谷 " 等相似 , 但其节奏更加明快 , 而结构短小 , 语言生动。

(2) 乐器

彝族乐器主要有唢呐、月琴、二胡、锣、鼓、钹等。

8. 其他少数民族

瑶族、壮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 丰富 了贵州的音乐文化宝库。

( 二 ) 舞蹈

贵州各民族舞蹈种类很多 , 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 苗族 ,

在苗族中 , 芦笙舞是一种流行最广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 除铜 仁地区外 , 其余地区均有流行。芦笙舞多在节日中表演 , 以集体舞 为主。黔西北的芦笙舞除集体舞外 , 也有一人或数人表演的。有的 芦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许多惊险的高难度动作 , 集舞蹈、杂技、体育 和音乐为一体。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较流行的舞蹈 , 尤其以松桃一 带的花鼓舞最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单人舞、双 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从乐器数量看 , 则有单面鼓、双面 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 的动作热情奔放 , 被誉为 " 东方迪斯科 " 。丹寨的 " 锦鸡舞 " 也很有 特点 , 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 , 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 芦笙做引导 , 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 , 沿 逆时针方向转圈 , 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 , 腰膝自然摆 动 , 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 , 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 衬托下 , 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 ,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 , 在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区 , 还流行板凳舞、铜鼓舞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拟鸟类和兽类为主要特征的鸟兽舞 , 有在祭祀仪式上表演驱邪逐魔、祈福禳灾的祭祀舞 , 还有表现生产、生 活、斗争以及风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 , 祭祀类的舞蹈占有较大 比重。如《铜鼓刷把舞》、《回旋舞》、《转场舞》等都是在丧葬仪式上 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为多 , 表演人数大多为偶数。舞蹈 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运用 , 构成了布依族舞蹈的显著特征之一。

3. 侗族

伺族舞蹈有" 多耶 "、芦笙舞、舞龙、舞狮等。" 多耶 " 主要流行于从江、榕江和黎平等地。 舞蹈时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混合 , 围成圆 圈 ,手牵手 , 踏着整齐的步伐边跳边唱 , 同时甩手为拍 , 气氛热烈。 芦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芦笙伴奏 , 多为集体舞 , 人数多时可达上百人。也有的是独吹独舞。芦笙舞可以模仿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 模仿人和动物的动作 , 表现力很强。侗族中还有一种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龙喘〃。表演时 , 青年男女分成两路纵队 , 先由外向 里绕 , 再由里向外旋 , 盘成螺圈状 , 犹如长龙迂回。舞龙和舞狮多 在春节期间举行,与其他民族的舞龙、舞狮大同小异。

4. 土家族 ' 、

土家族舞蹈最著名的是摆手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开展表演活动。这是一种集体舞蹈。表演时 , 由一善舞者带领众舞者围成圆圈,边走边舞。圆圈中央由一人负责鸣锣击鼓,起指挥和伴奏的作用。摆手舞可以表现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 舞姿矫健、粗犷、豪放。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也富有特色。这是土家 族宗教职业者 " 梯玛 " 主持向祖先 " 解钱 " 仪式时表演的舞蹈。分坐 舞和立舞两种 , 动作古朴。此外 , 土家族还流行梅山舞、跳马舞、龙 灯舞和蚌壳舞等。

5. 彝族

彝族舞蹈有在婚礼期间表演的 " 阿妹凯 "( 姐妹歌舞 ) 、丧礼期间表演的 " 肯合贝 "( 也称 " 铃铛舞 " 或 " 跳脚 "), 反映生产劳动的 " 撒荞舞 " 、 " 栽小麦〃以及儿童舞 " 阿西里西 " 和节日舞 " 钻龙门 " 等。同 一类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节目和表演形式。例如 ," 阿妹凯〃' 就有流行于毕节、、大方一带的 " 诺奢借 "( 蟋蟀舞 ), 流行于毕节、金 沙、大方、纳雍、威宁和水城等地的 " 毕叔累 "( 裹草席舞 ), 流行于威 宁、赫章一带的 " 署谷署谷谷 "( 围圈舞 ), 流行于盘县、六枝一带的 " 跳脚 " 等等。不同节目的风格也有差异。总的来说 , 彝族舞蹈的节 奏明快、粗犷刚健。

6. 仡佬族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礼舞、龙灯舞和狮舞等。踩堂舞是丧礼期间在停放灵枢的堂屋中表演。届时 , 由 3 人或 4 人分别吹芦 笙、摇铃、打钱杆、舞练刀做前导 , 边跳边唱 , 众人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舞时身体微屈 , 来回跳跃 , 并且不断变换队型。酒礼舞在 婚礼上表演 , 表演时 , 领舞者执手帕带领众舞者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 , 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 , 气氛热烈。

7. 水族

水族舞蹈主要有铜鼓舞、斗角舞等。铜鼓舞主要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等场合表演。这种舞蹈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 容。舞者随着铜鼓和皮鼓的鼓点 , 或踏着刚劲的大步 , 或急速旋转 跳跃。场面既壮观热烈又典雅古朴。斗角舞一般由 10 个人表演 , 其 中 5 个人吹芦笙 ,5 个人吹共鸣的芒筒伴舞。另有 5 位头插雉尾 , 腰拴白鸡毛裙子的姑娘作舞伴随着节奏配舞。吹奏小芦笙者作前导领舞 , 吹中芦笙者紧随其后。这种舞蹈在开春至秧苗抽穗期间停歇。

8. 瑶族

瑶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打猎舞和长鼓舞等。猴鼓舞瑶语称 久格朗 ", 在丧礼上表演。届时 , 场中央竖一齐肩高的大木鼓 , 场 地一侧悬挂几面铜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动作不停地跳跃击木鼓 , 同时 , 一些人轮流上场敲打铜鼓助兴 , 其节奏与舞姿相合。打猎舞 瑶语称 " 孰久 ", 也是在丧礼上表演。有打熊舞 , 打猴舞、打山羊舞、 打野猪舞等 , 表现的是打猎场面。长鼓舞是一种喜庆舞蹈 , 主要表现生产劳动和制造木鼓的场面。

9. 毛南族

毛南族中也流行猴鼓舞。

( 三 ) 戏剧

在贵州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 , 有许多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 黔剧是贵州家乡剧 , 全省人民非常喜爱 , 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剧《蔓萝花》等曾被拍成戏曲影片 , 还有花灯剧《七妹与蛇郎》等也享誉省内外。我省各地活跃着 4000多个业余艺术表演团体。其中有芦笙队、唢呐队、歌舞队、杂技队、八音队 , 还有花灯队、地戏队、傩堂戏班、布依戏班等。他们的节目和剧目大多自编自演 ,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 , 还得到外国朋友的欢迎。

贵州少数民族戏剧 , 有巫术色彩较浓的傩戏 , 有从汉族中移植过来的花灯戏 , 还有综合性较强的布依戏和侗戏。

1.傩戏

贵州好几个民族都有傩戏。傩戏大致可分为巫傩和军傩两大类。

(1) 巫傩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这些民族中的巫傩大致可分为以黔东、黔北一带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行的傩坛戏、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 " 生育傩储 " 和威宁一带流行的 " 撮泰吉 " 。

(2) 军傩

军傩流行于安顺市和贵阳市一带 , 是明代 " 调北征南 " 的明朝 军队带入贵州的。开始时流行于军队中 , 是一种练兵习武活动。后来逐渐变成民间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 , 并传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戏台 , 在平地演出 , 故也称 " 地戏 "; 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称 " 跳神 "

地戏的演出是在农历正月进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质,但是巫的成分比巫傩大大减少 。戏的剧目多为武戏 , 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队《五虎平西》和《精忠 传》等。演出时须带面具。比起傩坛戏面具的狰狞和怪异来 ,地戏面具就显得要亲切和蔼些。

2. 花灯戏花

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 特征是手不离扇、帕 , 载歌载舞 , 唱与做紧密结合。明王朝 " 调北征 南 " 、 " 调北填南 " 后 , 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到来而逐渐传入贵州 , 并 被一些少数民族吸收 , 经过一定的民族化改造 , 成为本民族的戏曲 艺术形式。 ;

贵州少数民族中 , 流行花灯戏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 , 其中尤其以独山布依族花灯和黔东一带土家族花 灯最为有名。

独山花灯与江西的 " 茶 " 、 "弋阳腔 " 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 并吸 收了广西壮族的彩调艺术。早期的独山花灯以歌舞为主 , 剧目有 《踩新台》和《灵官扫台》等 , 后来逐渐出现了戏剧剧目 , 如《槐荫 记》、《红灯记》和《还魂记》等。独山布依族花灯道白唱词主要为汉 语 , 同时也用布依语。

" 黔东土家族花灯系明代从江南一带传入。在原有花灯的基础 上 , 土家族民间艺术家们融入了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 分 , 形成了自已的特色。黔东土家族花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 民间传说。主要剧目有《征东》、《征西》、《红灯记》、《八仙图》和《关 爷点兵》等 o

3. 布依戏和侗戏

布衣戏和侗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综合性、性、功能性更强的戏剧艺术形式。

(1) 布依戏

布依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 发源地在贵州与广西交界的册亨、 兴义和安龙等地 , 布依戏的产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广 西壮戏的有益成分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 , 布依戏 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差异。册亨布依戏有演有唱 , 而兴义巴结和安 龙甘河的布依戏则取坐唱形式。

布依戏的剧目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移植汉族剧目 , 二是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进行改编。

(2)侗戏

19 世纪初 ,侗族歌王吴文彩根据汉族戏剧 ( 主要有桂戏和花灯 ) 创立了侗戏。侗戏主要有生、旦、 净、丑等行当 , 第一种行当一上场都先自报家门 , 唱时须面对观众。

侗戏班一般是一村一个 , 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楼为单位建立侗戏班。侗戏班原只有男性 ,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有女演员。

侗戏剧目主要取材于三个方面 : 根据汉族传书改编 ; 根据侗族民间故事改编 ; 社会现实生活。

一 ) 音乐

贵州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 传统音乐舞蹈丰富多彩。贵州各民 族音乐不仅类别多 , 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贵州省一些主要少数 民族的歌曲简介。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 种。 " 飞歌 " 是苗族音乐中颇富特色的体裁 , 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 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 , 气势雄浑 , 节奏舒广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地区分男声飞歌和女声飞歌 , 并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腔式。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 , 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2) 乐器 苗族乐器最著名的要算芦笙。雷山县的排卡村和凯里市的新光村是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专业村寨。其他有芒筒、唢呐、大号、 直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铜鼓、皮鼓、大筛锣、大 锣、包包锣、大镣、小镣、木叶等。根据功能 , 苗族器乐曲目可分为 风俗仪式性和生活性两大类。前者由乐器组合 , 后者则多为独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乐 , 有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1) 歌曲

根据歌词使用情况 , 布依族民歌可分为布依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两种。

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 , 可分为情歌、生产劳动歌和风俗歌等。

(2) 乐器

布依族的乐器有铜鼓、唢呐、 " 勒友 " 、 " 勒浪 " 、 " 笔管 " 、姊妹箫、 对箫、牛骨胡、葫芦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锣、小马锣、芒锣、小钹、小镲、木叶等。其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锦屏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音乐风格有很大差异。

A. 北侗

北部地区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对唱、互相盘歌的形式进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情的歌。这种歌 曲曲调高亢辽阔、热情奔放、音域较宽、节而富于变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调各地不尽相同 , 总的说来 , 旋律舒畅 优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时唱的歌。此外 , 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B. 南侗

南部地区保留的侗族传统文化更为完整些 , 因而其音乐也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一地区的音乐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礼 俗歌和叙事歌几种。大歌是歌队集体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声部 , 高音声部由歌头的加花变化而成。大歌的结构严谨 , 有较 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种类很多 , 主要有鼓楼大歌、叙事大歌、童 声大歌、女声大歌、混声大歌等。多声部无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乐形式 , 曾多次出国表演 ,蜚声海外。小歌的内容主要是情 歌。这类歌曲结构短小 , 歌词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缠绵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轻声慢唱。小歌分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两种。

(2) 乐器

侗族乐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芦笙、侗笛、唢呐、二胡、锣鼓、镲、木叶等。演奏方式有独奏、伴奏和重奏几种。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为双歌、单歌、调词、 " 诘俄呀 " 、儿歌等。双歌 分敬酒、祝贺、叙事性双歌和寓言性双歌。前一类双歌演唱时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两句固定的起歌和声 , 歌尾也有两句颂 扬性的衬和。演唱开始时 , 演唱者举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围 的人们就不约而同地唱起起歌和声 , 歌的主体部分唱完时 , 众人又 默契地唱起衬和帮腔。单歌的每首歌词能独立存在 , 表达一个独 立的意思。声腔运用上 , 分为平腔和高腔两种。音乐节奏上 , 与其他歌种比较 , 相对自由 , 显得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乐中比较古老的形式。

(2) 乐器

水族乐器有铜鼓、皮鼓、芦笙、唢呐以及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儿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内容广泛。歌词多为七言四句 , 节 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歌 , 其旋律婉转优美。酒歌是 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节奏和旋律单纯古朴。

婚俗歌是在婚礼上演唱 , 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祭祀歌是在逢年过 节祭祀祖先时演唱 , 其曲调可以说是口语语音的夸张性延伸 , 朗诵 性比较强 , 无恒常节奏。仡佬族儿歌节奏活跃 , 感情质朴。

(2) 乐器

仡佬族乐器有芦笙、唢琐呐、锣鼓、泡木筒、木叶、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闹歌、风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劳动歌、

" 溜子乐 " 等。山歌内容丰富 , 感情朴实。打闹歌也是山歌的一种 , 因演唱时用锣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锣鼓 " 。打闹歌是在薅革时为 了减轻疲劳 , 鼓动情绪时演唱的歌。一般由两人演唱 , 有时领歌 , 有时对唱 , 有时参加劳动的群众也帮腔。两个歌师紧跟在薅草队伍后面 , 一人敲锣 , 一人击鼓 , 哪里薅草落伍了 , 他们就追到哪里 , 边敲边唱。有时在唱前增加一些诙谐数板 , 称为 " 喊口号 ", 使气氛 更加活跃。打闹歌旋律热情高亢、质朴自由 , 高音、长音较多 , 曲调 悠长宽广。劳动号子和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音乐中具有浓厚特色的 音乐形式。劳动号子有多声结构特点。一种是一领众和的二声部 结构 , 一种是加副领唱、双领众和的三声部结构。后者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对比式复调织体 , 是我国民间合唱中比较有特色的复调音乐。

(2) 乐器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打击乐。基本乐器有小锣、大锣、钹、堂鼓等。传统曲牌有上百个。土家族乐器有唢呐、二 胡、箫、月琴、包包鼓、小镲、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种乐器演奏的 " 八音 " 独具特色。其乐曲往往也由八个小曲连缀而成。

7. 彝族

(1) 歌曲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内容的 " 曲谷 ", 用汉语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汉歌 ) 、婚事歌、丧事歌、叙事歌、 " 毕摩 " 歌以 及儿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独唱、对唱为主 , 也有齐唱和简单的 二声部合唱。女声多用嗓 , 男声多用真嗓。 " 霎叉 " 的歌词主要为 汉语 , 歌词结构和韵律特点均与贵州汉族山歌一样。婚事歌即婚 礼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内容的不同 , 曲调和旋律特点也 不同。丧事歌类似汉族的孝歌 , 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 曲调简单 , 多 属说唱式 , 有的曲子仅为一个乐句的反复 , 情绪比较低沉。叙事歌 旋律起伏较小 , 结构简单 , 大多为一两个乐句的无限反复 , 只有少 部分曲子是旋律较强的多乐段结构。 " 毕摩 " 歌是宗教职业者 " 毕 摩 " 在祭祀仪式上演唱的歌 , 其旋律起伏小 , 近乎吟诵。儿歌的曲 调与大人唱的 " 曲谷 " 等相似 , 但其节奏更加明快 , 而结构短小 , 语言生动。

(2) 乐器

彝族乐器主要有唢呐、月琴、二胡、锣、鼓、钹等。

8. 其他少数民族

瑶族、壮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 丰富 了贵州的音乐文化宝库。

( 二 ) 舞蹈

贵州各民族舞蹈种类很多 , 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 苗族 ,

在苗族中 , 芦笙舞是一种流行最广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 除铜 仁地区外 , 其余地区均有流行。芦笙舞多在节日中表演 , 以集体舞 为主。黔西北的芦笙舞除集体舞外 , 也有一人或数人表演的。有的 芦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许多惊险的高难度动作 , 集舞蹈、杂技、体育 和音乐为一体。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较流行的舞蹈 , 尤其以松桃一 带的花鼓舞最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单人舞、双 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从乐器数量看 , 则有单面鼓、双面 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 的动作热情奔放 , 被誉为 " 东方迪斯科 " 。丹寨的 " 锦鸡舞 " 也很有 特点 , 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 , 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 芦笙做引导 , 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 , 沿 逆时针方向转圈 , 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 , 腰膝自然摆 动 , 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 , 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 衬托下 , 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 ,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 , 在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区 , 还流行板凳舞、铜鼓舞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拟鸟类和兽类为主要特征的鸟兽舞 , 有在祭祀仪式上表演驱邪逐魔、祈福禳灾的祭祀舞 , 还有表现生产、生 活、斗争以及风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 , 祭祀类的舞蹈占有较大 比重。如《铜鼓刷把舞》、《回旋舞》、《转场舞》等都是在丧葬仪式上 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为多 , 表演人数大多为偶数。舞蹈 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运用 , 构成了布依族舞蹈的显著特征之一。

3. 侗族

伺族舞蹈有" 多耶 "、芦笙舞、舞龙、舞狮等。" 多耶 " 主要流行于从江、榕江和黎平等地。 舞蹈时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混合 , 围成圆 圈 ,手牵手 , 踏着整齐的步伐边跳边唱 , 同时甩手为拍 , 气氛热烈。 芦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芦笙伴奏 , 多为集体舞 , 人数多时可达上百人。也有的是独吹独舞。芦笙舞可以模仿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 模仿人和动物的动作 , 表现力很强。侗族中还有一种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龙喘〃。表演时 , 青年男女分成两路纵队 , 先由外向 里绕 , 再由里向外旋 , 盘成螺圈状 , 犹如长龙迂回。舞龙和舞狮多 在春节期间举行,与其他民族的舞龙、舞狮大同小异。

4. 土家族 ' 、

土家族舞蹈最著名的是摆手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开展表演活动。这是一种集体舞蹈。表演时 , 由一善舞者带领众舞者围成圆圈,边走边舞。圆圈中央由一人负责鸣锣击鼓,起指挥和伴奏的作用。摆手舞可以表现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 舞姿矫健、粗犷、豪放。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也富有特色。这是土家 族宗教职业者 " 梯玛 " 主持向祖先 " 解钱 " 仪式时表演的舞蹈。分坐 舞和立舞两种 , 动作古朴。此外 , 土家族还流行梅山舞、跳马舞、龙 灯舞和蚌壳舞等。

5. 彝族

彝族舞蹈有在婚礼期间表演的 " 阿妹凯 "( 姐妹歌舞 ) 、丧礼期间表演的 " 肯合贝 "( 也称 " 铃铛舞 " 或 " 跳脚 "), 反映生产劳动的 " 撒荞舞 " 、 " 栽小麦〃以及儿童舞 " 阿西里西 " 和节日舞 " 钻龙门 " 等。同 一类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节目和表演形式。例如 ," 阿妹凯〃' 就有流行于毕节、、大方一带的 " 诺奢借 "( 蟋蟀舞 ), 流行于毕节、金 沙、大方、纳雍、威宁和水城等地的 " 毕叔累 "( 裹草席舞 ), 流行于威 宁、赫章一带的 " 署谷署谷谷 "( 围圈舞 ), 流行于盘县、六枝一带的 " 跳脚 " 等等。不同节目的风格也有差异。总的来说 , 彝族舞蹈的节 奏明快、粗犷刚健。

6. 仡佬族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礼舞、龙灯舞和狮舞等。踩堂舞是丧礼期间在停放灵枢的堂屋中表演。届时 , 由 3 人或 4 人分别吹芦 笙、摇铃、打钱杆、舞练刀做前导 , 边跳边唱 , 众人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舞时身体微屈 , 来回跳跃 , 并且不断变换队型。酒礼舞在 婚礼上表演 , 表演时 , 领舞者执手帕带领众舞者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 , 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 , 气氛热烈。

7. 水族

水族舞蹈主要有铜鼓舞、斗角舞等。铜鼓舞主要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等场合表演。这种舞蹈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 容。舞者随着铜鼓和皮鼓的鼓点 , 或踏着刚劲的大步 , 或急速旋转 跳跃。场面既壮观热烈又典雅古朴。斗角舞一般由 10 个人表演 , 其 中 5 个人吹芦笙 ,5 个人吹共鸣的芒筒伴舞。另有 5 位头插雉尾 , 腰拴白鸡毛裙子的姑娘作舞伴随着节奏配舞。吹奏小芦笙者作前导领舞 , 吹中芦笙者紧随其后。这种舞蹈在开春至秧苗抽穗期间停歇。

8. 瑶族

瑶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打猎舞和长鼓舞等。猴鼓舞瑶语称 久格朗 ", 在丧礼上表演。届时 , 场中央竖一齐肩高的大木鼓 , 场 地一侧悬挂几面铜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动作不停地跳跃击木鼓 , 同时 , 一些人轮流上场敲打铜鼓助兴 , 其节奏与舞姿相合。打猎舞 瑶语称 " 孰久 ", 也是在丧礼上表演。有打熊舞 , 打猴舞、打山羊舞、 打野猪舞等 , 表现的是打猎场面。长鼓舞是一种喜庆舞蹈 , 主要表现生产劳动和制造木鼓的场面。

9. 毛南族

毛南族中也流行猴鼓舞。

( 三 ) 戏剧

在贵州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 , 有许多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 黔剧是贵州家乡剧 , 全省人民非常喜爱 , 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剧《蔓萝花》等曾被拍成戏曲影片 , 还有花灯剧《七妹与蛇郎》等也享誉省内外。我省各地活跃着 4000多个业余艺术表演团体。其中有芦笙队、唢呐队、歌舞队、杂技队、八音队 , 还有花灯队、地戏队、傩堂戏班、布依戏班等。他们的节目和剧目大多自编自演 ,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 , 还得到外国朋友的欢迎。

贵州少数民族戏剧 , 有巫术色彩较浓的傩戏 , 有从汉族中移植过来的花灯戏 , 还有综合性较强的布依戏和侗戏。

1.傩戏

贵州好几个民族都有傩戏。傩戏大致可分为巫傩和军傩两大类。

(1) 巫傩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这些民族中的巫傩大致可分为以黔东、黔北一带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行的傩坛戏、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 " 生育傩储 " 和威宁一带流行的 " 撮泰吉 " 。

(2) 军傩

军傩流行于安顺市和贵阳市一带 , 是明代 " 调北征南 " 的明朝 军队带入贵州的。开始时流行于军队中 , 是一种练兵习武活动。后来逐渐变成民间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 , 并传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戏台 , 在平地演出 , 故也称 " 地戏 "; 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称 " 跳神 "

地戏的演出是在农历正月进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质,但是巫的成分比巫傩大大减少 。戏的剧目多为武戏 , 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队《五虎平西》和《精忠 传》等。演出时须带面具。比起傩坛戏面具的狰狞和怪异来 ,地戏面具就显得要亲切和蔼些。

2. 花灯戏花

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 特征是手不离扇、帕 , 载歌载舞 , 唱与做紧密结合。明王朝 " 调北征 南 " 、 " 调北填南 " 后 , 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到来而逐渐传入贵州 , 并 被一些少数民族吸收 , 经过一定的民族化改造 , 成为本民族的戏曲 艺术形式。 ;

贵州少数民族中 , 流行花灯戏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 , 其中尤其以独山布依族花灯和黔东一带土家族花 灯最为有名。

独山花灯与江西的 " 茶 " 、 "弋阳腔 " 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 并吸 收了广西壮族的彩调艺术。早期的独山花灯以歌舞为主 , 剧目有 《踩新台》和《灵官扫台》等 , 后来逐渐出现了戏剧剧目 , 如《槐荫 记》、《红灯记》和《还魂记》等。独山布依族花灯道白唱词主要为汉 语 , 同时也用布依语。

" 黔东土家族花灯系明代从江南一带传入。在原有花灯的基础 上 , 土家族民间艺术家们融入了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 分 , 形成了自已的特色。黔东土家族花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 民间传说。主要剧目有《征东》、《征西》、《红灯记》、《八仙图》和《关 爷点兵》等 o

3. 布依戏和侗戏

布衣戏和侗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综合性、性、功能性更强的戏剧艺术形式。

(1) 布依戏

布依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 发源地在贵州与广西交界的册亨、 兴义和安龙等地 , 布依戏的产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广 西壮戏的有益成分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 , 布依戏 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差异。册亨布依戏有演有唱 , 而兴义巴结和安 龙甘河的布依戏则取坐唱形式。

布依戏的剧目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移植汉族剧目 , 二是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进行改编。

(2)侗戏

19 世纪初 ,侗族歌王吴文彩根据汉族戏剧 ( 主要有桂戏和花灯 ) 创立了侗戏。侗戏主要有生、旦、 净、丑等行当 , 第一种行当一上场都先自报家门 , 唱时须面对观众。

侗戏班一般是一村一个 , 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楼为单位建立侗戏班。侗戏班原只有男性 ,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有女演员。

侗戏剧目主要取材于三个方面 : 根据汉族传书改编 ; 根据侗族民间故事改编 ; 社会现实生活。

://.gz007.net/Cool/cool_5364801.html

这些大概是最全面的了!!嗬嗬嗬 希望能帮助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