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歌首发

开心山歌歌词_歌曲《开心》

1.来世绝不踏凡间歌词

2.十二月离婚山歌歌词收搜‘

3.小矮人唱山歌歌词是什么歌

4.由歌词找歌名,“敞开了山路唱山歌,撒开了渔网唱渔歌”是哪首歌中的歌词?

5.谁知道现在的延安是什么样的,要资料,还有《南你湾》的歌词,好的再赏50分!急啊

开心山歌歌词_歌曲《开心》

学生哥(客家的士高串燒) 校长作品 学生哥快来听涯吹,吹牛皮涯系第一位,老师上课矛计威水,佢听到会#都沸。汝未当涯系细佬哥,涯6岁打自摸,涯8岁学人去拍拖,涯10岁偷看人家屙多多,涯喝酒比汝喝水多,汝话阿曾搞错。上网三夜都唔归,涯网名安做拉离飞,老师问涯去哪位?话家访就会斗人捶。 (老师老师,报告迟到,涯在半路跌一跤,牙牙叫)(left left right right,go go go ,left left right right,turn around,go go go ,大家注意,和平人民广播电台,天气预报,有毛雨,请大家带好砸,天上下着雨,地下烂巴巴,吓老马,哪放屁,就系汝,快乍唔知。123,涯老汝,12345,汝系涯老婆, 我从香港来,带来香港脚,每日擦三遍,痒得不得了,期望你过来,教我学绝招,我的香港脚,再也不见了。我到河边来,下河去洗澡,洗了上岸来,裤子不见了,唉呀我的妈,吓了我一跳,是谁在笑我,身上赤条条。我去学溜冰,玩得真逍遥,谁知不小心,摔了一大跤,四脚都朝天,痛得我直叫,唉呀老天爷,眼泪出来了。 上课计老师曾日降讲,大来你有妈怪理想,涯想赚到大把钱,想马怪有马怪颈风光,鬼佬都话no money no talk波大计钱包涨计得意情场,有钱人大家都会 老汝商量,茅钱人茅变餐餐喝粥汤。老师批评涯讲想法唔正常,远大理想唔好降讲,学到东西系为自家争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老师也老师,唔好紧张,以后计出路会一样,有钱可以使鬼推磨。茅钱讲话都讲唔响。 (上课,老师好,lie ca bin guang.) 阿妹过来啊嗐哟,听涯唱山歌啊嗐哟,你计身材真系好,走路去a啊嗐哟,山歌好唱好唱口难开,想劳阿妹成恩爱,留只电话啊嗐哟在,约你出来啊嗐哟。东山岭夜景真系精,北楼岗大操场好地方,情人桥下春水流,拍拖真过瘾啊嗐哟。海天吃饭啊嗐哟,东方开房啊嗐哟,西郊跌死狗啊嗐哟,爱汝开心啊嗐哟。请把我大哥,送回家去罗,今天晚上,他喝得太多,见到女孩子都叫人家老婆,这么晚还出来干什么?大哥大哥,快点回去罗,还去什么地方?那里的女孩叫你情哥哥,她们是看上你的钱多。

来世绝不踏凡间歌词

云南歪歌《草草药》的歌词如下:

我的草草药

彷徨无助时陪着我

城市的璀璨烟火

我又该是哪一朵

我的草草药

默默无闻听我说

一路上万家灯火

我又该在哪落脚

我是快乐一枝花

来自桃园山咔咔

为了过上好生活

上山挖点草草药

我的草草药

专治牛踩着马爪着

**崴着腰

麻蛇叮着脚

包在脚上医脑壳

包左脚医右脚

包右脚医左脚

大姑娘吃掉我的药

打扮化妆用不着

小伙子吃掉我的药

晚上睡觉睡不着

老司机吃掉我的药

天天可以拉玉米

大娘吃掉我的药

返老还童活消说

大爷吃掉我的药

小媳妇个个爱得着

开心一刻值千金

明天有力搞工作

工作工作努力搞工作

共同过上好生活

时间是一头恶魔

困住我半生蹉跎

冠冕堂皇的传说

从来不曾实现过

《草草药》简介

歌曲《草草药》由张怀公和澜沧三哥作词,张怀公作曲,张怀公和澜沧三哥演唱,发行于2018年11月26日,收录在同名专辑《草草药》中。该首歌曲的演唱者使用云南方言进行演绎,使歌曲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因此也被网友称作云南神曲。

该首歌曲根据云南山歌的特色创作而成,云南山歌是流传于云南昆明、曲靖、昭通等汉族山区农村的一种民歌,用云南汉语方言或带方言的普通话演唱。云南山歌作为云南特色文化的一个典型体现,为传播云南文化、建立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二月离婚山歌歌词收搜‘

来世绝不踏凡间歌词是:

匆匆一别好几年,害怕缘分都擦肩,思念未曾放过我,日思夜想见你面,怎知缘分如此浅相守几年就分散,都怨老天捉弄人,不能相守到百年,命不由人由了天,只好把这情字断。忘记过去那份情,从此不再把你恋,秋去冬来天心寒,天意不知它心变,千头万绪绕心头。

折磨一天又一天,孤身来到人世间,来到人间受磨难。无数苦楚口难诉,爱到灵魂都已残。痛彻心扉无数遍。声嘶力竭来呼喊,无人替我受痛苦,只能抬头问苍天。声声苦笑问苍天,为何渡我到人间,半生酸楚恍如梦泪落千滴已痴颠,我本无心恋人间,来世绝不踏人间!

歌曲信息。

来世绝不踏凡间

演唱:凯小晴

词:聂小慧

曲:聂小慧

编曲:小米

混音:冯鑫阳

宣发:阿宇开心

监制:米奇

制作人:聂小慧

推广:汉马文化

OP:星汉马文化

小矮人唱山歌歌词是什么歌

《十二月离婚山歌》出自贵州民间艺术编写,贵州方言演唱

歌词如下:

正月离婚正月正

老公喊我去离婚

我问究竟为哪样

小三对他情更深

二月离婚龙抬头

判决到手眼泪流

别人夫妻多恩爱

我家为何不到头

三月离婚是清明

提到离婚心好疼

老人只有一人管

孩子只有一人疼

四月离婚四月八

离婚之人好心辣

看到孩子无妈管

心头强如快刀杀

五月离婚是端阳

我的孩子只有娘

多少苦情无处讲

眼泪流下湿衣裳

六月离婚三伏天

离婚之人受熬煎

人家夫妻多恩爱

我们夫妻不团圆

七月离婚七月七

天气变凉好着急

别人老公把衣买

自己穿少眼泪滴

八月离婚是中秋

不防她会把我丢

丢我单身不要紧

难把孩子带出头

九月离婚是重阳

离婚之人心好伤

孩子只有妈妈管

想起想起哭一场

十月离婚小阳春

孩子向我问原因

别人都有妈妈爱

为何不见他母亲

冬月离婚冬月冬

别人跟我抢老公

我用生命来爱你

离婚协议拿手中

腊月离婚要过年

单亲家庭好可怜

别人团圆把年过

我和孩子泪涟涟

奉劝世人甭离婚

离婚之人心头冰

如重新找一个

伤了娃娃更痛心

奉劝世人甭离婚

好好努力去打拼

互相包容过日子

全家老幼都开心

由歌词找歌名,“敞开了山路唱山歌,撒开了渔网唱渔歌”是哪首歌中的歌词?

小矮人唱山歌的歌曲是《二人转》,歌词为:开心我走上台来,深鞠一躬啊。口尊声各位朋友,你们要细听啊。我感谢你们,前来捧场。我感谢你们,来到这里把戏听。首先祝叔叔大爷福如东海长流水,婶婶大娘不老青松,再祝愿年轻的哥哥姐姐多多把钱挣,挣完钱建立你们幸福家庭。常言说三分看戏,七分捧场,你们要是不捧场,我唱的再好也白扔。亚伦我站在台上深施一礼,能不能从前到后,从左到右,齐刷刷的来点掌声,谢谢啦。

谁知道现在的延安是什么样的,要资料,还有《南你湾》的歌词,好的再赏50分!急啊

大地飞歌

world music版

踏平了山路唱山歌

撒开了渔网唱渔歌

唱起牧歌牛羊多呀

多过了天上的群星座座

牡丹开了唱花歌

荔枝红了唱甜歌

唱起那欢歌友谊长呀

长过了刘三姐门前那条河

唱过春歌唱秋歌

唱过茶歌唱酒歌

唱不尽满眼的好风景

好日子天天都放在歌里过

唱过古歌唱新歌

唱过情歌唱喜歌

唱不尽今朝的好心情

好歌越唱大路越宽阔

踏平了山路唱山歌

撒开了渔网唱渔歌

唱起牧歌牛羊多呀

多过了天上的群星座座

牡丹开了唱花歌

荔枝红了唱甜歌

唱起那欢歌友谊长呀

长过了刘三姐门前那条河

唱过春歌唱秋歌

唱过茶歌唱酒歌

唱不尽满眼的好风景

好日子天天都放在歌里过

唱过古歌唱新歌

唱过情歌唱喜歌

唱不尽今朝的好心情

好歌越唱大路越宽阔

唱过春歌唱秋歌

唱过茶歌唱酒歌

唱不尽满眼好风景

好日子天天都放在歌里过

唱过古歌唱新歌

唱过情歌唱喜歌

唱不尽今朝好心情

好歌越唱大路越宽阔

延安位于陕西北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延安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高原南部,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省接壤;北靠本省愉林地区;南接我省渭南,铜川,咸阳三市.地理位置为东经107度41分至东经110度31分.北纬35度21分至北纬37度31分之间,市区南北直线距离239.12千米,东西间距257.85公里.本地区有很好的植被覆盖,延安有森林276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2.9%,有天然草场1856.9万亩,中草药品种约500余种.全市已探明 矿产1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71亿吨,石油4.3亿吨,天然气储量33亿立方米,紫沙陶土5000多万吨. 延安,广义上是指延安市所辖的13个县(区),既宝塔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旗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和黄陵县.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5.5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9.64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5人.平均海拔1000米,平均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平均170天,在气候上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我们通常说的延安,就是指广义上的延安.

狭义上的延安就是指今日的宝塔区,是延安市委,市所在地,是陕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区土地总面积3556平方公里,总人口33.19万人(农业人口19.87万)人均耕地面积2.48亩.1982年被院发布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2,1994,1996,2000年被民政部.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延安位于”两黄两圣”所构筑的陕西北线旅游”金三角”的顶端.优秀文化积淀丰厚,所以延安又是一座旅游名城,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之美誉.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1937年,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所在地。1949年,改称县,12年,再设市至今,为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丰富。天然次生林163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寄生、牛蒡子、柴胡为主的中药材近200种;有豹、狼、石鸡、杜鹃等兽类、鸟类100余种;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生作物品种多,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的良好条件。除小麦、玉米、谷子、荞麦、黄豆、绿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蔬菜、花生、瓜类、薯类等经济作物。

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山等12处古建筑,有革命旧址6处。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年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近年来,大力开发旅游业,恢复了摘星楼、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处景点,“天然公园”万花山新增200亩牡丹,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四山”森林覆盖率达55.4%,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

来自红色之路的感动

——本报“重走延安路”系列访活动札记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4月上旬,当《中国艺术报》重走延安路访组陕西分队到达延安,宝塔山真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诗,梦想终于成真。山西分队在太行山区、河北分队在西柏坡、贵州分队

在遵义,同样感受到延安精神的无处不在。半个月时间里,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圣地延安、在巍巍太行、在西柏坡、在遵义深入访,挖掘《讲话》发表60周年以来的珍贵记忆,撷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神州大地所孕育的艺术之花,寻访那些在民间流传的关于艺术、关于伟人、关于革命的动人故事。从4月5日开始到6月初,我们推出了“重走延安路”系列报道,共推出通讯、消息、等各类报道近40篇和专版5个。这些报道刊出后,访组的同事们觉得十分安慰,因为我们深入了生活,记录了历史,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在中国与时俱进的变迁。但我们也觉得遗憾,因为篇幅的限制,访过程中许多生动的故事,无法容纳在报道中。时间虽然过去两个月,但是这些细节却不断地在我们的脑海中回放。今天,我们愿意为大家讲述这些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中的细节,让我们分享感动。

伏在这张小炕桌上写出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

我们为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大气磅礴的诗句,我们曾无数次地反复吟诵。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竟然是伏在农家的小炕桌上写就这首词的。当我们在瓦窑堡听人介绍了这张小炕桌,当我们终于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第二展厅“红军东征”部分与这张小炕桌相逢,我们永远地记住了它。年轻的讲解员介绍说,1936年2月5日,、彭德怀率领东征部队来到了清涧县袁家沟,住在农民白育才家中。为了方便晚上办公,房东主动将这张小炕桌搬来。2月6日,陕北普降瑞雪,袁家沟的山山岭岭都笼罩在皑皑白雪中。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于2月7日趴在这张小炕桌上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离开袁家沟后,房东将这张小炕桌精心保管,并作为传家宝传给后代。 12年6月,延安革命纪念馆征集到这张小炕桌,开始将它作为重要展品陈列展出。讲解员深情讲述的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了小炕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沁园春·雪》的思想内涵,也让我们为艰苦奋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赞叹不已。

这样的乐观与豪情也体现在陈毅的诗篇中。在访延安市文联的艺术家时,大家不经意地提到陈毅赞美清凉山的诗篇。他们介绍说,位于延安城东北方向的清凉山,不仅是名胜古迹荟萃之地,也是延安时期新闻出版机构的集中之地。新华社、《解放日报》、中央印刷厂、新华广播电台都设在这里。党中央的声音通过通讯社、报纸、电台迅速传遍抗日根据地,并通过由英国友人林迈可指导建立的英语广播部传向世界。因此,清凉山就成了延安与外界联系的桥梁。陈毅有感于此,赋诗一首: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后来,在与当地艺术家座谈时,也有不少人提到这首诗。革命前辈不畏艰辛、执著追求的精神尽在诗中。

在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我们也感受到革命者在困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豪迈的诗情。在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了离开自己战斗了3年的太行前线回延安之前写的一首诗: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经过浴血奋战、千难万险考验的,依然意气风发,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当然,并不仅仅是炮火硝烟中的革命者才有这样的情怀。对文艺工作者来说,他们一样面临着艰苦环境的考验,并且交出了优秀的答卷。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后面的山坡上,有一间低矮、促狭的平房。听了延安市文联的同志介绍,我们才知道,这间不起眼的小平房,就是当年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地方。在低矮的屋顶下,在简陋得近乎于无的条件下,冼星海以他的灵气、才情和热爱,写下了撼人心魄的《黄河大合唱》。

“我就是想为延安的老百姓多唱几首歌”

我们为艺术家与延安、与人民的深情所感动。

在陕西,我们通过访前去风和慰问演出的艺术家和当地文艺界人士的介绍,了解了一位位艺术家与延安的动人故事。

在北京访著名画家张仃时,我们专门给他捎去了从延安带回来的大枣和小米,这个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老人十分高兴,似乎延安的生活就在眼前。

对**艺术家于蓝来说,延安不是遥不可及的梦,而是慈爱可亲的母亲。“延安是我的母亲,1938年,我18岁那年就投向了她的怀抱。我吃过延安的小米,喝过延河的水,更重要的是,我和延安人民一起接受党的教育。《讲话》指引了我的一生,教会了我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使我的一生充满快乐。”当一个人的青春、事业乃至爱情都与延安紧紧相连时,那将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记忆?从年逾80的于蓝的脸上,从她那难捺的言语间,我们找到了答案。

同样对延安满怀深情的画家李琦,则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在延安清凉山脚下的解放影剧院前,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向剧场走去的李琦驻足不前,凝望着前方笼罩在暮色中的宝塔山,陷入了沉思。此情此景,站在他的身旁,我们不知道这位9岁就来到延安并在这里度过了9个年头的老人,记忆中珍藏着多少年少的快乐与无忧。他只是轻声告诉我们,更像在自言自语:“每次来延安,我都要好好看看宝塔山……”

令我们难忘的,还有歌唱家郭兰英在杨家岭与延安老乡一起扭秧歌的情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郭兰英和一位头扎白羊肚手巾、挎着腰鼓的当地农民扭起了秧歌。在大家的掌声中,郭兰英深情地唱起了《绣金匾》,当唱到“三绣周总理……”时,她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哽咽得唱不下去。郭兰英边擦着脸上的泪水边说:“我就是想为延安的老百姓多唱几首歌。”

当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树文、副书记覃志刚与赴延安风的老文艺家来到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我们在《讲话》发源地照张相吧。这一张合影,大家的感情非常投入,因为大家要把它当做永远的珍藏。

陕西省文联、从延安走来的著名作家李若冰说起延安,脸上浮起的是少年般开心的笑容。他始终心怀延安,称延安是自己的母亲,是他的生命之泉。“写那些关于延安的诗,我投入了很深的感情。”历经种种生活磨难的著名作家胡征,在西安的家中接受我们访时,说得最多的是对延安的深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而绝口不提生活对他的不公。延安时期的音乐家曾刚也时常惦念着延安。他在一首名为《念延安》的诗中写道:陕北山河秀,延安同志亲。离家常惦念,梦里也牵情。并将这首诗置于诗集《心声录》的开篇,对延安的深情跃然纸上。听说访与《讲话》有关,延安时期的艺术家张炎手、汪素华夫妇,马上打车赶到我们正在访的韩维琴、常美容夫妇家中,两对延安时期的艺术家,给我们讲起延安的故事时,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期。有意思的是,退休后的韩维琴和其他一些老战友,把当年由两个人演出的《兄妹开荒》改为由十男十女来表演,很受欢迎,并一举夺得首届中老年健身舞蹈大赛一等奖——“兰花奖”。老人们说,虽然节目形式变了,但《兄妹开荒》所蕴涵的延安精神没有变。

在河北石家庄,当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员、如今已经85岁高龄并卧病在床的著名作曲家张鲁一说起延安就打开了话匣子,访时间由原定的半个小时延长为两个小时,让我们访能否顺利进行的担心显得多余。而张鲁已经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并且在我们到达石家庄前一天不慎摔伤了腿。面对后辈关于延安、关于《讲话》的提问,张鲁显得十分兴奋,如见故人。我们知道,我们的访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应该感谢的是革命圣地延安,以及张鲁对延安的深情。

在贵州习水三岔河,几个苗族小朋友唱着动听的山歌、跳着苗族的舞蹈,为我们献上美酒。遵义舞协副王瑚玫在与其中一个小女孩的交谈中,得知她家境贫寒,当场决定捐助她。本报记者深受感动,也认捐了一个女孩。但是,当地民政部门的同志建议本报记者换一个捐赠对象,因为这两个女孩是姐妹,如果换一个,可以使更多的家庭得到帮助。本报记者马上表示,不用换,我认捐两个!有关部门当即决定现场搞一个仪式,仪式上,本报记者认捐的那个女孩一直不说话。但当记者将捐助款交到她手中,她突然跪在记者的面前。记者被震惊了,赶紧将她扶起,勉励她好好学习,争取将来成为栋梁之材。此时记者发现,同行的一些文艺家已经落泪。后来同行的人们笑谈,年轻的本报记者还没结婚居然有了 两个孩子,可谓“拉家带口”矣。

老人以毕生精力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

我们为延安精神和优良传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天然的自觉传承而感动。

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我们经过种种努力,终于找到了曾经给闹过秧歌拜过年的两个老汉。当68岁的贾宜策老汉和88岁的冯志成老汉出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讲述当年给闹秧歌拜年的情景时,我们感到历史如在眼前。据说,贾宜策老汉经常到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来,给游人讲述当年的故事。正是这种讲述,让我们感到了活生生的历史,让延安精神和优良传统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下来。而当贾宜策老汉唱起他自己创作的两首《送给的歌》时,我们发现,哪怕就是在最普通的这些老汉中间,延安精神也注入了新鲜的时代内容。

“小小纺车吱扭扭转,摇起了那个纺车纺线线;别看这纺车小呀,力量大无边,边区闹生产,打碎敌人封锁线……”在枣园,在杨家岭,年轻的讲解员为我们唱起了反映边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纺线谣》。大家也跟着唱起来。唱起来的是歌谣,留下来的是精神。在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身着军服的讲解员田悦慧也为我们唱起了《武乡开花调》。在随后的讲解中,她多次哽咽。讲到左权在做父亲不久就牺牲了时,她禁不住潸然泪下。而我们当中,多数人也早已经眼圈发红,噙满泪水。我们随机访了一位年轻游客:你感动吗?他说,这样的时候感动是很苍白的词语,我内心的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毕业于山西忻州师范学校的田悦慧如今是该馆最优秀的讲解员,为了提高讲解质量,她到全国各地访老将军、老战士,购买有关书籍。当一个年轻人以讲解革命传统为职业,并将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投入到讲解中去时,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延续。

刘伟华是延安市延川县一个以自己的毕生精力收集跟延安有关的一切资料的老人。当我们慕名来到刘伟华的家中,才发现这根本不能算是一个家。几平方米的一个传达室里,除了一张床,就是满墙、满地的资料,各种有关延安的专题资料,挤在破旧的书柜里,等待着人们来发掘。近年来,不少延安时期的著名艺术家都来找他帮忙,复印资料,而他也是有求必应。虽然经济困难,家里人也不热心,住房也没有着落,但是刘伟华依然投入全部心血继续收集整理延安资料。当记者赞叹他的资料是一个宝库时,他说,我就是喜欢这个,希望延安时期的资料不要越来越少。

而在贵州红军一渡赤水河渡口所在地土城镇,当地六七十岁的老阿婆自发地组织起来,穿上红军军服,又唱又跳,给外来的游客义务讲述红军的故事。她们把这当作了自己晚年生活的一部分。从她们略显苍老的歌声中,我们听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这就是后来者对传统的理解,和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的自觉的传承。

“什么都可以被淘汰,民间文化不能被淘汰”

我们为民间深厚的艺术底蕴而感动。

当老伴用驴拉的地排车,赶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将66岁的延川剪纸大师高凤莲送到县城接受我们的访时,我们被深深打动了。当她一边说话一边剪出一匹匹活生生的马时,我们只有惊叹。当她用一句“就是喜欢剪,拉着牲口就剪牲口,下着雪花就剪雪花”来回答我们的提问,当延川著名的布堆画家冯山云发表“为什么剪得好?就是因为用心剪,没成名之前用心剪,成名之后还用心剪”、“什么都可以被淘汰,民间文化不能被淘汰”、“画完了之后你最好跟农民探讨,农民的评论那叫一个精彩”、“女人剪纸是生命的艺术,男人剪纸是生存的艺术”等评论,我们禁不住感叹:与这些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家相比,我们对艺术、对生活的理解还差得很远。这些其貌不扬的人们,才是真正的大师。

更加让人称奇的,是由延川县文联主办的一张小报《山花》。这张小报自20世纪70年代创办以来,已经连续出版近200期。“”之后,由《山花》报编辑的诗集《延安山花》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发行达到28万册,并由香港三联出版社重印,向海外发行。几十年来,《山花》共用稿件近5000篇,海内外不少报刊曾转载《山花》的作品。《山花》不仅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而且还将路遥、闻频、陶正等一大批后来的著名作家团结在《山花》的周围,创造了“山花奇迹”。这是黄河与黄土地所孕育的一朵民间的文艺山花,正是因为它扎根生活,所以才常开不败。

在赤水四洞沟,陪伴我们的30多岁农民王德华,一路不停地为我们唱山歌,青山绿水间,他的歌声打动人心。同时,他还随手拾起路边倒伏的竹子,根本不借助其他工具,而是用手把竹子撕成细细的篾条,给我们编出了各种充满想象力的竹编工艺品。

生活,真的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而生长在民间的艺术,永远值得我们用生命去体会。

生活,永远值得我们感恩。

大家都愿为宣传延安精神和《讲话》精神做一点事

我们为大家的鼎力相助而感动。

中国文联党组领导对我们“重走延安路”整个访方案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多向地方的同志们学习。陕西张保庆对我们深入一线访的做法十分肯定;陕西省文联党组对我们的访给予了大力支持;陕西省文联副、著名文艺评论家、本报陕西记者站站长萧云儒不仅事先帮我们策划选题、联系访对象、落实访用车,而且还一路陪同我们到延安访;陕西省文联办公室主任、本报驻陕西记者黄道峻全程陪同访,为我们做了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延安市委副书记张勋仓、忽培元在接待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依然接受了我们的访,张勋仓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振乾、延安市文联艾生以及一大批延安的艺术家接受了我们的访;延川县委副书记高凤兰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为我们组织了当地各门类艺术家的座谈会;延安历史资料收集者刘伟华无偿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延安电视台的同行对我们的访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并于“5·23”前夕播放了专题片。本报河北记者站站长张从海和西柏坡纪念馆副馆长陈宋良等也为我们的访提供了重要帮助。山西焦煤集团党委书记薛山、副书记李瑞林,山西灵石县煤运公司总经理张建新、办公室主任王洪亮,山西长治农行行长牛子良等给本报记者的山西之行提供了大量帮助。而山西武乡农行副行长孙晋刚始终陪伴我们颠簸在太行山区的崎岖山路中,不辞辛劳,让我们深深感动。

所有这一切,我们不会忘记。而我们之所以得到这么多关心和帮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访的主题:重走延安路。大家都希望我们的访获得成功,都愿意为宣传延安精神和《讲话》精神做一点事情。

“这是我记者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在我的生命中也有重要意义。”访组一位刚刚毕业一年的年轻记者这样说。她的话也代表了我们访组所有同事的心声。我们在那些用一生去追求理想的前辈身上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真诚、对信仰的执著。要求文艺工作者“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走向广阔的生活。本报所在地是同志亲笔题写的“文苑”。我们从风中得到的启示是:作为从事文艺新闻报道的记者,也应该“走出小文苑,走向大文苑”,去捕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文艺事业的精彩和文艺家在实践“三个代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的身影,为传播先进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