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歌首发

哭嫁歌词是什么意思_哭嫁歌词是什么意思啊

1.四川的哭嫁歌都有些什么呀?

2.哭嫁这个结婚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明明是喜事,为何要哭?

3.哭嫁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哭嫁的原因是什么

4.苦嫁是哪个民族的习俗?

5.哭嫁歌词哭姑姑

哭嫁歌词是什么意思_哭嫁歌词是什么意思啊

1、哭父母

在娘三年怀中滚,头发白了多少根。

青布裙来白围腰,背儿过了多少山坳坳。

布裙从长背到短,这山背到那山转。

风也吹来雨也打,爹娘把我拉扯大。

爹背晒成糊锅巴,我娘瘦得象个风筝架。

……。

只道父母团圆坐,谁知今日两离分。

哭声爹来刀割胆,哭声娘来箭穿心。

2、哭父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扩展资料:

土家族哭嫁歌的类型大致有这么几种:

1、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你一声,我一声,自然形成了一种多声部合唱。

2、由人代哭,新娘陪哭。这种类型是因为新娘不会唱哭嫁歌,出嫁时,请人代哭唱,新娘在一边掉泪一边跟唱。

3、两人对哭。出嫁时,新娘和母亲、姐妹等又哭又唱,互相告别,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怀。

哭唱往往从新娘的哭诉开始,引起姐妹好友及母亲的不舍和劝慰之情。姿势多为坐唱,新娘手执手帕,用于擦泪,或用手挥动,借以抒情。陪唱者围坐在一起,低头或相视而唱,为了劝慰对方,调节哭唱的起止、节奏、速度、力度等。哭唱者还会相互拍背、拍腿以传达讯号。

四川的哭嫁歌都有些什么呀?

我们都知道,新娘出嫁明明都是喜事,哭嫁呢其实是一个地方的习俗,就是以前的封建社会留下来的,以前可能是真的哭了,而现在是因为与父母的不舍。

哭嫁呢,它是土家族的一个传统婚姻习俗。女儿们出嫁时候是不须要哭的,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月或者是一个月开始那会,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经揭开了哭嫁的序幕,到出嫁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到达高潮,哭声,锣鼓声,鞭炮声,场面极其震撼。

哭嫁的这种习俗主要来自那会的封建社会对于婚姻的一种禁锢,那会的男女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最开始哭嫁是表达对封建婚礼制度的不愿意。现在婚姻自由了,还存在哭嫁的习俗,主要原因是亲情的难以割舍,哭嫁的本质意义其实是改变了的。要知道父母对于女儿的感情是无与伦比的,辛辛苦苦把女儿养大成人,其中的辛酸,个中滋味可想而知。同样,女儿嫁人,要组成新的家庭,要离开故土、离开父母,从此要独挡一面,负起新的家庭责任,那种茫然,那种对父母的依依不舍,也是可以理解的。哭嫁之时,父母和新娘都是声泪俱下,感人肺腑。

一人哭唱的意思主要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的是对双亲的念念不舍。“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两人哭唱为姐妹对唱哭,亲友陪新娘子哭。哭团圆又叫姊妹哭,是土家族哭嫁的独特形式,由九位未婚的姑娘陪新娘一人哭,哭嫁内容多为哭姐妹情谊,兄嫂支贤,故土之情等等

哭嫁这个结婚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明明是喜事,为何要哭?

哭娘:

水有源头树有根,天下只有我娘亲。

你把女儿哺养大,女儿不忘娘的恩。

梨子开白花,你养女儿是冤家。

天上升起五色云,女儿长大外头人。

此为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子时),姑娘开腔哭的内容,俗称“开声”。

娘陪哭:

我的幺,我的女,你开声来我流泪。

不是世道兴起走,金钱再多也不嫁你。

哭爹:

高梁杆,节节青,哭声爹来泪盈盈。

爹把女儿抚养大,女儿不忘爹恩情。

仙桃开花结仙果,爹花银钱是为我。

竹篮打水一场空,我爹辛劳空养我。

哭哥:

哥和我是同根生,生死贵贱不同命。

下贱妹子嫁出门,哥在家中孝娘亲。

你的妹子要离娘,往后家事要你忙。

妹去如有好天地,妹驾彩云接哥去。

哭嫂:

柑子开花叶叶青,哭声嫂嫂妹伤心。

嫂嫂情义比山高,你的妹子记得牢。

石头烧火火不燃,我的嫂嫂太耐烦。

头上双老你孝敬,膝下侄儿你教管。

爹娘是根老树子,树老全靠你护理。

嫂陪哭:

我的妹呀我的乖,姑嫂再好要分开。

姑嫂分开心焦悴,眼泪汪汪滚下腮。

哭姐:

我的姐呀我的姐,你要常来看老的。

经常帮助哥和嫂,众亲夸你有美德。

我的妹子别家人,三天两天难回程。

你要经常去看我,阳雀过山有名声。

姐陪哭:

树上喜雀叫喳喳,我妹今天要离家。

到了婆家为好人,夫妻和睦夸。

姐妹同是一命生,同胞同奶不离分。

姐妹之间常来往,要回娘家同路行。

哭媒人:

你做媒人真可恶,秧鸡脚杆抱鸡壳。

踩断门前石板路,厚起脸皮把媒说。

坛子栽花冤曲死,媒人说不说真。

坑害几多良家女,二世变牛把田耕。

当媒之人想鞋穿,穿起鞋子滚岩坎。

摔死路上无人埋,野狗咬破烂心肝。

媒人还哭:

背时女,砍脑壳,你的嘴巴莫要恶。

背时女,莫要凶,不要媒人找老公。

天上无雷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大河无桥不得过,开天有媒婆。

二、哭丧歌:在农村,凡老人逝世后都“兴哭”,被哭对象多为已故父母,伯父母,家族及亲友中的长辈。

哭亡母(俗称“五更调”):

一更一点上佛堂,想起亲生我的娘。

我娘怀我十个月,磨得我娘脸皮黄。

吃茶吃饭无滋味,一夜难眠到天光。

生生父母恩难报,吃斋念佛报爹娘。

二更二点上佛堂,想起亲生我的娘。

我娘房中生下我,一盆血水浸衣裳。

儿奔生来娘奔死,只隔阎王纸一张。

生生父母恩难报,吃斋念佛报爹娘。

三更三点上佛堂,想起亲生我的娘。

我娘哺我三五岁,筹钱送我上学堂。

寒冬腊月怕我冷,千针万线缝衣裳。

生生父母恩难报,吃斋念佛报爹娘。

四更四点上佛堂,想起亲生我的娘。

我娘哺我二十岁,杀猪宰羊娶妻房。

儿娶贤妻样样好,女嫁夫婿样样强。

夫妻只说夫妻好,把娘丢在冷空房。

生生父母恩难报,吃斋念佛报爹娘。

五更五点上佛堂,想起亲生我的娘。

我娘劳碌一辈子,为儿为女费心肠。

操劳过度生了病,无法医治卧在床。

生生父母恩难报,吃斋念佛报爹娘。

哭亡父:

正月里,正月正,我父得病是头昏。

二月里,二月八,我父得病是脚麻。

三月里,是清明,我父得病昏沉沉。

四月里,栽早秧,我为父亲找方。

都说仙丹好,我把仙丹来找到。

谁知仙丹不治病,我父只有这个命。

黄泉路上慢慢行,可怜我父成亡人。

五月里,是端阳,近邻团转来帮忙。

帮忙人儿砍根槐,树身树桠两边排。

树桠用来煮茶板,树身用来做棺材。

棺材前头有脚灯,棺材里头有亡人。

昨天接到糖一包,今天接到纸一挑。

三天不吃阳间饭,午时上了望乡台。

望乡台上望一望,满堂儿女哭哀哀。

儿女哭得肝肠断,阎王不肯放回来。

三、孝歌(孝子哭):

清明起来雾沉沉,拿起柴刀进竹林,

大的竹子砍二根,细的竹子砍一林。

青篾划起十二匹,黄篾划起十二双。

前头后头紧紧捆,上坡下坡很把稳。

近邻团转三百三,把我父亲送上山。

行大礼,作大揖,还是近邻出大力。

来日你家有好事,我们还情出力气。

扶丧孝歌:

领:先生举斧来发丧, 众:满堂儿女哭断肠。

领:众亲老幼齐用力, 众:爆竹锣鼓齐助威。

领:抬的抬,帮的帮, 众:喊起号子过坝场。

领:右边立木莫要挨, 众:左边路险要稳踩。

前领:平坦路,闪得开,后应:前后脚步紧跟来。

前领:送亡人,赴阎台,后应:三山五岳同悲哀。

合:黄泉路上慢慢去,来世再生有安排。

哭嫁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哭嫁的原因是什么

“哭嫁”这是一个中国人特有的结婚习俗,这个习俗是从汉朝开始的。因为父母把女儿养育成人是非常不容易的,如今又要把女儿托付给另外一个男子,父母自然是非常的不舍,所以伤心至极,自然是要流泪恸哭。“哭嫁”主要是父母为了表达为出嫁女儿的不舍之情,女儿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激,哭是最能表达感情的一种形式

“哭嫁”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称呼,有的地方叫做“哭出嫁”或者是“哭嫁囡”,因为新娘是坐婚轿出嫁的,所以一些地区也叫做“哭轿”。“哭嫁”是一种传统的结婚习俗,对“哭”的时间也有严格的规定。“哭嫁”的时间一般是从新娘子从娘家出嫁前半个月或者是一个月的时候开始,有的人家财力雄厚,或者是疼爱女儿,甚至从三个月前就开始进行“哭嫁”活动了。

“哭嫁”在新娘出嫁之前都是比较随意的,对“哭”的方式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可以断断续续地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自由发挥。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如果有家族里的亲戚朋友来,见到谁就开始哭谁,“哭”在此时就相当于一种回报亲戚朋友的道谢之礼节。

“哭嫁”的最高潮自然是结婚当天和婚期前一天,这时对“哭嫁”就做了严格的要求。大概分为这几个部分:“哭爹娘”、“哭哥嫂”,还必须边哭边唱。“哭唱”的内容必须依照前期准备好的歌词进行,不能随便哭,也不能随便唱。“哭唱”的歌词一般是家族传下来的,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哭唱”歌词维系着家族的传统。

“哭唱”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看家本领,谁不会唱,不会哭就会被众人所耻笑,甚至受到歧视。那些出嫁的时候没有“哭嫁”的姑娘会被认为是非常没有教养的,会被邻里耻笑一辈子。“哭嫁”是传统婚嫁习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现在有的地区甚至仍然保留着这种传统。

苦嫁是哪个民族的习俗?

 结婚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很开心的事情,结婚的时候理应是开开心心的笑才对,而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女子在出嫁的时候都会哭,自己的妈妈和闺蜜等也会一起哭,这并不是不开心,这是当地的一种独特婚俗叫哭嫁,用来代表父母养育之恩和与好友们难舍难分的感情。

  哭嫁有哪几个民族

 哭嫁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其实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有着这种哭嫁这种风俗,也被称为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的时候,需要进行哭泣的一种情况。

  哭嫁是什么

 哭嫁指的是新娘子在出嫁的时候,要履行的一种哭唱仪式。哭嫁以出嫁女为主唱,母亲、嫂嫂、姐妹陪唱或答唱、和唱。出嫁女边哭边唱倾诉对严父慈母和亲人依依不舍之情,从阿公阿婆、阿爸阿妈到哥嫂侄儿、弟弟妹妹等,逐一哭谢诉别,把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出嫁女哭得越伤心越悲衷就表明她对亲人的爱,将来会幸福美满,歌词平实委婉,却又令人闻之动容。

  哭嫁的原因

 哭嫁并不是全部代表着不开心,其实这是一种婚俗之一,哭嫁主要是感谢父母和长辈的养育之恩,感谢兄弟姐妹的关怀,同时也为自己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而悲伤,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新的婚姻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表达自己对婚姻的不满等,因此哭嫁对于传统的婚嫁习俗来说,哭嫁是不可或缺的,不过也是要看当地的习俗,如果没有哭嫁的传统还是不要哭嫁了。

哭嫁歌词哭姑姑

哭嫁是哪个民族的习俗? 哭嫁是土家族的一种婚姻习俗。 哭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哭嫁歌 《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 和“哭团圆”三种形式,“一人哭唱”即姑娘哭泣诉自己的命运、哭唱祖宗、父母的养育恩情、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的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如“哭父”: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两人哭泣”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唱,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唱,从句尾插入,两人哭唱一起一落(也有二人对哭唱的)自然地形成摹仿式多声部音乐。寨里的亲友每晚都要来陪哭,非亲非友的少女们也互相邀约,成群结队来“打坡”(土家语,即参加学哭嫁),如姐妹对哭唱: 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 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 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 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 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 丢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 妹:“梭罗树来台以台,望姐心里多宽怀, 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哭团圆”又叫“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在新娘的闺房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 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 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 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骂媒人。陪哭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音律多用七宇八句的顺口溜,如“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心操碎,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 《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是一个较长的乐段的多次反复,在反复哭泣唱的过程中,由于唱词变化,旋律也随之略有变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终止音保持不变,每句旋律均由高音级进下降,旋律中装饰音运用较多,在句尾时常加进呜咽与抽泣声,以表现妇女悲痛压抑的情绪。 《哭嫁歌》的音乐形成固曲牌,哭唱词形成固定篇章,内容极为丰富,语言精炼质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根据出嫁程序哭唱有“哭父”、“哭母”、“哭兄嫂”、“哭姐妹”、“哭弟弟”、“哭叔伯”、“哭舅父”、“哭外祖”、“哭媒人”、“哭辞别祖宗”、“哭梳装”、“哭吃离娘饭”、“哭穿露水衣”、“哭上轿”、“哭众客人”、“哭安席”等,是一部较为系统的土家族妇女血泪史,也是一部揭露封建买办婚姻制度的控诉书。 还骨种 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又称“还骨种”,在土家族中比较普遍,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之说。 填房婚 填房婚,是指兄亡收嫂、弟亡圆房之俗,这是一种强迫婚姻,建国后被强令禁止。 同姓婚规 土家族在同姓为婚的问题上十分谨慎,仅限于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内通婚为大逆。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规的同姓婚姻,也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土家人认同。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即可结为夫妻。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自由恋爱,结为终身伴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包办婚姻,清乾隆《鹤峰县志》载:“至于选婿,由祖父母、父母主持,不必问女子愿否。如女子无耻,口称不愿,不妨依法决罚,一与聘定,终身莫改。” 其它 土家族在改土归流前,有“背婚”之俗,即新娘由其亲属背负到男方;改土归流以后,新娘由其亲属背到大门,然后坐轿或步行。无论坐轿或步行,都要穿露水衣。 土家族迎亲时的拦门礼独具特色。土家族青年男女结婚时,男女双方各请一位能说会道的人当总管,男方总管(也称路督管)率领迎亲队伍到女方迎亲,女方要在大门外摆一张桌子,双方总管对歌或对白。如果男方总管唱嬴了或讲嬴了,就把桌子搬开,让他进大门;如果男方总管唱输了或讲输了,则要从桌子下面爬过去。 土家族新郎、新娘拜堂以后,双方要同奔洞方,抢坐新床,俗称“夺床”。其坐床习惯通常是男左女右,以床的中线为界。有心计的新娘,常抢坐在床的中线上,以象征未来在家庭中地位。新郎亦不甘示弱,尽量把新娘挤到线外,彼此互不相让,直到新郎把新娘的盖头揭开后,新娘嫣然而笑,夺床就此结束,然后夫妻共饮交杯酒。

麻烦纳,谢谢!

歌曲:哭嫁歌

专辑:《黄土风-陕北民歌精粹》

演唱:冯健雪

**陕北民歌《黄土地》插曲

发行时间:2003年

正月里来就正月正,

大花眼眼就两盏灯,

弯弯眉毛就两张弓,

你说心疼就不心疼。

十三上定下就十四上迎,

十五上守寡就到如今,

高哭三声就听,

低哭三声我跳苦井

哎……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