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歌单推荐

刘海砍樵伴奏_刘海砍樵伴奏mp3

刘海砍樵伴奏_刘海砍樵伴奏mp3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刘海砍樵伴奏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刘海砍樵伴奏的话题。

1.刘海砍樵报幕词怎么写

2.关于民俗问题

3.湖南花鼓戏的特点是什么?

4.旋律流畅明快的花鼓戏是怎么著名的?

刘海砍樵伴奏_刘海砍樵伴奏mp3

刘海砍樵报幕词怎么写

       我认为串词不是通用的,要看主持人的风格了,因为不知道你的风格跟年龄那现在给你几个版本希望可以帮到你

       正式版:《刘海砍樵》 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名篇。刘海故里为陕西西安户县阿姑泉欢乐谷, “刘海砍樵[1]”这段爱情传说在湖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随着花鼓戏《刘海砍樵》的演绎和传唱,也为全国不少观众所熟悉。下面请欣赏花鼓戏《刘海砍樵》。

       调侃版:有一年春节晚会上姜昆和刘晓庆合唱了《刘海砍樵》,接着就火了。快乐大本营里何炅和谢娜经常唱《刘海砍樵》,所以她们俩经常火,由此可见,谁唱谁火。那今天想火一把的事谁呢?掌声有情***带来花鼓戏《刘海砍樵》

关于民俗问题

       戏曲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各地不同的人文地理造就了不同的戏曲风格,过去的戏曲有过一段辉煌时光,说是百花齐放也不为过。那么,花鼓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花鼓戏文化中著名曲目有哪些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戏剧文化的介绍吧!

        你可能感兴趣:湖南著名剧种花鼓戏的专业剧团一览

        花鼓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花鼓戏,中国戏曲剧种,是各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有湖南、湖北、皖北花鼓戏等,以湖南花鼓戏影响较大。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一旦一丑的初级表演形式。清嘉庆时已有演出,同治初年已出现书生、书童、柳莺、婢女4个角色,演出也具有一定规模。

        湖南花鼓戏又为湖南各地花鼓戏的总称,细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

        你可能感兴趣:湖南花鼓戏流派之常德花鼓戏简介

        花鼓戏的特点

        音乐曲调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

        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打锣腔,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

        表演艺术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

        你可能感兴趣:花鼓戏的特点,花鼓戏的主要特点

        花鼓戏著名曲目有哪些

        湖南花鼓戏经典曲目:《刘海砍樵》《打鸟》《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

        荆州花鼓戏常见戏目有《双撇笋》《茅江夜话》《江汉图》《贺端阳》《打补钉》、《游春》《逃水荒》《活思夫》《家庭公案》《海峡情》《向老三》《站花墙》等。

        淮北花鼓戏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花园会》《摸花轿》等。

湖南花鼓戏的特点是什么?

       民间小戏是在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说唱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对各种民间固有艺术综合的过程。概括来说,民间小戏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其中以歌为主的民间小戏来源于民歌,大多是吸取了民歌的曲调与唱词,再增加人物,扩充情节,发展为小戏剧日,如晋中秧歌《偷南瓜》、《卖元宵》,陕北秧歌《秃子尿床》,晋北二人台《走西口》等,都是在原来民歌的基础上虚构角色,增添细节,构成了曲折离奇、动人心弦的戏曲剧目。以舞为主的小戏,往往是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加工,扩展戏路,搬演出来。如山西“左权小花戏”最初的形态是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社火时,站在原地边舞边唱,目的是祈祷娱神;到了明末清初增添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小调,使之初具小花戏的雏形。另一条是从民间说唱发展而来,办法是把民间说唱的叙述体转为代言体,具体来说,叙事性较强的剧目,大都吸取了叙事体民间说唱的特点,将叙述体转为代言体,不再是说唱者一人跳进跳出,代替各种角色,而是用角色扮演剧中人物,代替剧中人物说话,戏剧因素不断增加,成为新的表演艺术。如东北的“二人转”、山东的“吕剧”、江苏的“锡剧”等都是在民间说唱基础上形成的民间小戏。

       系统: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各民族、各地区民间小戏丰富多彩,从剧种来说多达360余种,我们根据民间小戏的流传情况和传统称谓把它分为六个系统。 

       (1)、花灯戏系统。花灯戏主要流传在我国西南地区,比较重要的有四川灯戏、贵州花灯戏和云南花灯戏。它的形成来源于民间灯舞,最初是当地农民为庆贺丰收或春节期间演出的“跳灯”,也就是平地围灯,边歌边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后来逐渐发展成表演故事的灯戏。其演出特点是以唱为主,说白很少,以旦、丑为主要角色,唱腔质朴明快。代表性剧目有《拜年》、《三访亲》、《刘三姐挑水》等。 

       (2)、花鼓戏系统。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在南方,花鼓戏甚至成为民间小戏的代称。我国重要的花鼓戏有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其演唱特点是,演唱时有人帮腔,有锣鼓伴奏。代表性的剧目有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湖北花鼓戏《卖棉纱》、《绣荷包》,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 

       (3)、采茶戏系统。主要流传地是江西和两广(广东、广西)。它是歌舞性很浓的民间小戏,起源于采茶灯,也叫茶篮灯,主要是描写采茶人的劳动,是民间茶农采茶叶时所唱的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结合而形成的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表演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伴随着有趣的舞蹈动作,小丑要走“矮子步”,小旦要表演“扇子花”,增加了视觉艺术成分。代表性的剧目有《瞧妹子》、《采茶歌》、《挖笋》、《拣田螺》等。 

       (4)、秧歌戏系统。主要流传在北方,南方也有。其起源有人认为,原本是南方农民插秧时所唱的歌曲,这种情形适合于南方。而在北方准确地称谓应是“阳歌”,因为,在传统的民间信仰中,人间为阳,地府为阴,神为阳,鬼为阴,娱鬼与赞颂地府的歌称为“阴歌”,祭神与娱人时所唱的歌为阳歌,这些“阳歌”是在民间闹社火时演唱的,陕西《葭县志》、山西《临县志》都记载为“阳歌”。总之,秧歌是在农村节日社火中或农闲时节演出的,其特点是化妆表演,重舞不重唱,动作很大,大扭大作,在表现民俗风情、生活情趣方面很有魅力。比较重要的有陕南大秧歌、陕北秧歌、河北定县秧歌、山西祁太秧歌。代表作有《刘三推车》(太原秧歌)、《送樱桃》、《打酸枣》、《看秧歌》、《偷南瓜》(祁太秧歌)。 

       (5)、道情戏系统。道情戏是在道情说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流传在山西、江西、甘肃、湖北。据说,道情起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来吸收词牌、曲牌,演变为民间布道的演唱。其特点是演唱时,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并有五、六人以竹笛、四胡、板胡等乐器伴奏和伴唱,内容主要是神话、史事,比较难懂,当然,也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比较重要的有江西道情、山西道情、陕西道情、河南道情。 

       (6)、道具戏系统。主要特点是,不通过演员直接扮演,而是将戏曲内容借助人工制作的偶像、皮影或面具来表演的民间小戏。主要有木偶戏、皮影戏、傩戏。木偶戏,由演手操纵木偶进行戏剧表演,也叫“傀儡戏”。它常以对话为主,或兼有歌舞伴随,通过虚拟、幻想、夸张等手法表现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生活,风趣而又简练,带有漫画化格调。其演出,要求演手与偶人之间在动作、语言、感情方面高度和谐统一。皮影戏由剪纸发展而来,起源于陕西西安。最初是用纸剪成侧面人形,后来逐渐以半透明的驴皮、羊皮、牛皮制作,更加结实耐用。它用动物皮革制做成道具,再用灯光照射在白色方幕上,投影演出,观众坐在黑暗处观看。傩戏,起源于民间巫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怕的面具表演。主要流传在西南地区的贵州,近年来北方发现了山西曲沃县任庄《扇鼓神谱》,保存有六个傩戏节目。傩戏的研究涉及到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有待深入探索。

旋律流畅明快的花鼓戏是怎么著名的?

       首先,乡土味重。湖南花鼓戏和其他的戏剧表现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湖南花鼓戏乡土气息特别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益阳湖南花鼓戏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表演的形式和益阳人民的生产生活。

       很多花鼓戏中的说辞和表演动作,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具有这样特色的花鼓戏,可以让人们感到亲切,不会有距离感。这也是益阳花鼓戏能够受到很大欢迎的原因之一。当益阳人民在观赏益阳花鼓戏表演的时候,看到在自己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经常看到的动作、经常听到的话、经常接触的故事情节,是非常容易引起共鸣的。

       其次,生活气浓。湖南花鼓戏的内容比较有约定,题材也是基本固定的。主要就是两个方面的事情。第一是人们生活中最长出现的琐事。或者是别扭或者是劳动。其二是所有艺术永恒的主题—爱情。

       如元宵节的《闹元宵》;婚庆时演《打金枝》;这些节目很应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那几天的湖南花鼓戏基本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元宵节来。《闹元宵》也成了人们最喜爱的曲目了。谁家有人结婚了,如果家里人去邀请花鼓戏来家里唱戏,那么,《打金枝》便是那几天的必备曲目。生活气浓,也是湖南花鼓戏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

       再次,演唱节奏快。湖南花鼓戏的演唱节奏非常快,这个特点可能和湖南人生性泼豪爽、性格火辣有关系。湖南那样的气候环境,形成了湖南人火辣辣的性格。而这样的性格,又会在湖南地方最具特色的戏剧-花鼓戏中展示出来。

       听过花鼓戏的人都会发现,花鼓戏的演唱节奏非常快。如果听不懂湖南话,那么,花鼓戏是基本听不懂的。

       最后,演出灵活多变。湖南花鼓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演出灵活多变,形式不拘于一格。很多人家里有婚宴或者其他喜事等,都会去邀请花鼓戏班来家里助兴。这个时候,如果家里没有条件搭戏台,或者场所限制。

       花鼓戏班,从不会挑剔。他们会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设计自己的舞台和自己的表演。有的时候,观众对自己班子的演出非常喜欢,他们也不会吝啬,会在表演结束后,增加个别剧目。多变的表演方式,这些都是湖南人民火辣性格的表现。

       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作为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花鼓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最著名的戏种,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醴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年间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道:

       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记载,1862年,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4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

       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花鼓戏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

       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

       当时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

       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

       川调:又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打锣腔:又称锣腔,曲牌连缀结构,“腔”、“流”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

       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湖南花鼓戏虽说后来发展有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但小旦、小生、小丑仍占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注重不断吸收传统的表演技巧。

       如岳阳花鼓戏就直接从巴陵戏中借鉴传统戏的袍带、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罗帽、胡子、把子和扑、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于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以丰富花鼓戏剧种的表现力。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

       花鼓戏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

       后来,花鼓戏的行当分工也更趋细致,不但由“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而且“三小”中也有更细的分工。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小丑又分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闺门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风流小生、武小生、烂布小生、奶生子等。

       湖南花鼓戏由于地域声腔以及民俗乡音等各方面的差异,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均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各有代表性剧目和音乐声腔。

       长沙花鼓戏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宁乡、浏阳、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戏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花鼓戏剧种。早在清代中叶就在这些地方流行开来,盛演不衰。

       长沙花鼓戏主要声腔是“川调”,为大部分剧目所采用。因伴奏用丝竹乐器,民间称它为“弦子腔”。主要剧目有《盘夫》、《祭塔》、《捉蝴蝶》、《放风筝》、《梁祝哀史》、《白蛇传》、《菜园会》、《讨学钱》、《芦林会》等。

       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小戏和折子戏,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小戏包括“对子戏”和“三小戏”。

       小戏大都是在山歌、渔歌、小调、地花鼓、竹马灯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折子戏则是大本戏中经常作为单独演出的,都是长沙花鼓戏中最流行的剧目。

       重点的有《刘海砍樵》、《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租》、《刘海戏金蟾》等50个剧本。

       长沙花鼓戏的伴奏乐队,分文武场面。文场有大筒、唢呐。大筒是主要乐器,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制作,音色清亮而浑厚,伴奏时用于托腔保调;唢呐分大唢呐和小唢呐,主要用于吹奏过门。武场有堂鼓、大锣、大钞、小钞和小锣。击拍的是长方形的梆子“可子”。

       长沙花鼓戏的演出剧目较多,保留下来的共有336个。这些剧目大多为劳动人民和艺人集体创作,故事多取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通俗话本和社会生活;描写对象多为劳动人民、书生公子、官吏商贾,但以渔、樵、耕、读为主。

       表现内容上多为反封建伦理道德、追求婚姻自由,要求个性解放,提倡朴素的伦常美德,惩恶扬善,歌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理想。

       在表现形式上,长沙花鼓戏剧目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特别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郁,轻松活泼的喜剧和嬉笑怒骂、泼辣热闹的闹剧很受观众的欢迎。

       剧本语言生动,从民谣、民歌、俗语、歇后语中提炼对白和唱词,有时甚至就以极其朴素的生活语言入戏,通俗易懂,皆大欢喜。

       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程式,如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纺纱等,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岳阳花鼓戏源于临湘花鼓戏,流行于岳阳、汨罗、临湘及湖北通城、崇阳等地。清代嘉庆《巴陵县志》就有在巴陵一带农村演花鼓戏之盛的记载。

       从音乐来说,岳阳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琴腔”受汉调影响是很明显的。岳阳花鼓戏有不少剧目也是以“琴腔”为主的,所以它流传到鄂南的通城、崇阳演出时,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逐步形成了一个当地的新剧种,称其为“提琴戏”。

       岳阳花鼓戏主要剧目有《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牛郎织女》等。

       常德花鼓戏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临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于民间的“采茶灯”、“车儿灯”,清末流入城市。

       宣统年间《长沙日报》就有常德禁花灯戏的记载,正因为此,才迫使后来花鼓戏班与汉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汉剧的影响。

       常德的音乐也是“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主要剧目有《林英观花》、《跳粉墙》、《拣菌子》、《双下山》以及从《红楼梦》中改编的《尤二姐之死》。

       衡阳花鼓戏是一种流行于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各地的名称不同,在衡阳、衡南、耒阳、常宁一带称之为“马灯”,攸县、茶陵一带称为“地花鼓”,安仁一带称为“花灯”,永兴江左一带也叫“花灯”,江右则叫“唱调”。

       好了,今天关于“刘海砍樵伴奏”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刘海砍樵伴奏”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