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歌单推荐

理想世界_理想世界的乌托邦

1.写出有关理想与现实的名言

2.到哪里去寻求理想

3.谁能告诉我理想和现实的差别

4.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什么样子的

理想世界_理想世界的乌托邦

1、联系的观点。理想源于现实。理想与现实是普遍联系的,如果现实条件不达到,你的理想也无法实现。

2、发展的观点。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发展。在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日积月累,才会最终实现理想。体现了发展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想的实现要经过很多挫折,体现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全面的观点。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高于现实,说明与现实有矛盾。理想能否实现要看现实条件与主观努力,说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写出有关理想与现实的名言

理想世界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第三十三章 流氓行径

当我掀开帘子的一刹那,映入眼帘的并不是想像中的五大三粗的壮汉,而是一个女孩,但看不到她长什么样,因为她面对着我正在做一个十分诱人的动作-----正在向上卷起贴身的内衣-----一件薄薄的背心,而随着这个动作的进行,她胸前那一对雪白的玉兔猛地跳了出来,跳入了我的眼帘,还不安分地颤悠悠地晃动着,乳峰饱满,又圆又挺,乳头小巧鲜红,就像两粒成熟了的葡萄,鲜艳夺目,娇嫩欲滴,恨不得让人立即上去吸吮一番。再往下看,平淌光滑的小腹,小巧的肚脐眼,修长的双腿自然地分开着,小腹下两腿间像馒头似的那样坟起着,被一片神秘的稀稀疏疏地黑色笼罩着,一道迷人的红色细缝随着身体的摆动,时隐时现。

当看到这时,我的身体像是被突然间点燃了一般,气血翻涌,燥热难当,呼吸急促,口角发干,身体的那一处迅速有了十分强烈的反应,内心燃起的一股欲望,仿佛命令着我要立刻冲上去抱住她,只是脑袋里却一片空白,也许是对双腿下达不了命令……

到哪里去寻求理想

1、理想与现实之间,动机与行为之间,总有一道阴影。—— 爱略特

2、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3、现实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无涯际的。——卢梭

4、在任何的童话中都有现实性的成份。——?列宁

5、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罗曼罗兰

6、我在自己的一生里也曾经历过被遗弃和背叛的痛苦。可是有一种东西却救了我:我的生活永远是有目的、有意义的,这就是为社会主义而奋斗。—— 奥斯特洛夫斯基

7、真理不存在于丑化了的现实里。—— 乔治桑

8、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黑格尔

9、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 丁尼生

10、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 陀思妥耶夫斯基

11、未来总在想象中变得清晰,在现实中变得模糊!—— 周立波

12、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奋斗中才能实现理想。——

13、现实中的美,不管它的一切缺点,也不管那些缺点有多么大,总是真正美的而且能使一个健康的人完全满意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14、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 孟德斯鸠

15、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保持一块洁白无疵的净土。要是想认真完成一项必要的事业,为人既要灵活,又要有一副铁石心肠。—— 泰戈尔

谁能告诉我理想和现实的差别

中国人民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宣传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应该到社会的发展中去寻找和追求理想。■刘建军在信仰及其实践中,包含着对理想的寻求与追求。纵览人类对理想世界的寻求,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路向:一是到“天上”去寻求理想境界,二是在心灵中寻求理想境界,三是在社会中寻求理想境界。这几种不同的路向,体现了不同的信仰体系和不同的文化类型。首先,到“天上”去寻求理想境界。宗教就是这样的。比较成熟的宗教体系都有其终极性的理想世界,基督教讲“天国”,伊斯兰教讲“天园”,佛教讲“西方极乐世界”等。这些理想世界基本上都是不存在于人世间的,而据说是存在于天上或天外。但究竟指的是什么地方,也比较模糊。其实,宗教里讲的天国、天堂,并非实指,也不能深究,它不过是代表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一种超级的“乌托邦”。正因为如此,宗教讲的天国及其到达,都不是指我们现实的人或我们现实的生活方式。宗教对天国世界的预设虽然是虚幻不实的,但它作为一种与人的心理期望相对应的价值存在,对宗教体系和宗教信徒的生活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人期盼一个远方的理想世界,不论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存在,只要这个理想世界能够使相信和追求它的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起到精神上的引领作用,使人们思想感情和行为能超出个人的功利眼界而得到精神文化上的提升,无疑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特别是当信仰者对天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并被引上社会道德的路径时,当这种追求变成一种正向的道德追求时,它就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行善积德上天堂,伤天害理下地狱”,这样的表述虽然不具有科学意义,但却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其次,到人自身中特别是人的心灵中去寻求理想境界。道德现象中的理想人格追求集中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宗教的成分,但占主流的不是宗教而是道德。在理想追求方面主要是道德理想,而不是宗教的天国理想。中国人对理想世界的态度,往往不是向外探求,而是反身向内寻求,更多地体现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上。当然,我们也并不是没有向外的理想追求,但这种追求往往是从内在的理想追求开始的。“治国平天下”算是一种治世的理想,但这种理想的追求是从“格物致知、正意诚心”开始的。对道德理想的追求,是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力量。道德本身虽然离不开日常的人伦,但人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却可以超越日常生活中的功利性境界,不仅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而且也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这种在人自身中探求理想的做法,使我们营造起了博大的道德文化,为我们的精神追求提供了支撑点,也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正向的引领。注重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在当代社会中尤其具有启发醒世的作用。不过,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也有其不足,即过度关注人的心内世界而忽视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改造。再其次,到社会中去寻求理想境界。社会生活是人们理想追求最基本的领域和空间,人应该首先和主要地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这里既包括理想的社会状态(社会理想),也包括理想的人生状态(个人理想)。这两者相互联系,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之中,丰富着社会理想。但是,社会往往是不完善的,甚至有时是令人失望乃至绝望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可能会脱离社会,到社会之外甚至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求理想。同样是在社会中寻求理想,至少有三种路径:一是到社会的“过去”去寻找,二是到社会的“边缘”去寻找,三是到社会的“未来”去寻找。有些思想家喜欢向后看,认为理想社会存在于消逝了的过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离理想界地越来越远。因此,寻求社会理想,就要回到遥远的过去,事实上是回到原始社会末期去。这样的理想寻求是开历史倒车的,不现实。还有一些梦想家,包括近代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到社会的边缘地带,比如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大洋深处的海岛等处找寻理想的境界,这体现了他们理想的虚幻性。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一处不易寻找的地方,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岛”本身就是乌有之处。主张到社会的未来中、到社会的发展中去寻找和追求理想。社会本身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完美的,但社会本身是发展的。在这样的发展空间里,可以容纳更多的理想成分。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社会形态。这个社会形态的到来无疑是一个长期的甚至十分漫长的过程,但不论这个过程有多长,只要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它一定会越来越接近并最终达到理想的境界。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什么样子的

理想与现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现实是客观存在事物,理想是在理想的状态下,推出的完美结局,现实是在现实世界随时间一点一滴推移而得出的结果。是不完美的,这个世界无时无该不在变,你所设想的情况不是停留在一个时段里的, 而是在无时无该的变化,没有人能未卜先知,知道明天将要发生什么事,而现实就是现实。理想只存在于理论上,在现实中是没有的,现实世界不是完美的,永恒的。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可见理想的重要性。理想是很美好的,是一个人的向往,所以人不能没有理想。但现实又是真真切切的,不管理想有美妙,人还是要生活在现实中,所以人还需要面对现实。可理想与现实一向处得不太融洽,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也成为一件麻烦事,真正能很好的处理两者关系的人也是少之又少,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座不算长却也不算短的桥梁。它长得需要你努力向前,走稳脚下的每一步,才能达到彼岸,也短得让你一眼就能看见桥那边迷人的风景,理想自人的心底萌发,它经过深远的思考经得起时间的流逝,道路的坎坷,是风雪不断的人生路上长明的指明灯,但理想与现实之桥,不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有时它需要你亲手去建造。追求完美是每个人的生活向往的,可是这个世界缺陷实在是太多了,有时候多得让人难以接受。但也正因为是一个有缺陷的世界,所以这世界才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正因为有缺陷,所以人的一生才充满了传奇与故事。爱情也是如此,很多时候,你会发现,爱情并不像想中的那般美好,现实中的男友或女友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对像,他她不符合自己的择偶标准,但并不妨碍两人走到一起, 有这么一个女孩,从小喜欢吃西红柿炒鸡蛋,这个菜做起来很简单,切一个西红柿,打两个鸡蛋,再放一勺糖,每次在吃这个菜时,她脑子里总会浮现这样的问题,将来陪我吃西红柿炒鸡蛋的人会是谁呢?理想中他不是军人,也不医生,他应该是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有一头浓密的黑发和一双深深足以让人陷进去的眼睛。可在现实中,女孩虽遇到了好几几个符合理想条件的人,但相处短暂的时间之后,结局总是不得不分离。每次结局都是如此,女孩渐渐的着急和失望了。在新的一年里春天,她在郊游时意外地认识了一个男子,两人彼此产生了好感,然而这位男子却与女孩的标准完全相反,他是一名军医,人高高的瘦瘦的,头发稀少,还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两人的感情发展的很快,每当他值班时,在黄昏时刻,女孩尽然穿心爱的的长裙,怀里抱着一个保温饭盒,穿过长长的充满消毒液气味的走廊,到外科诊室给他送饭,那天,打开饭盒,看见西红柿炒鸡蛋,他惊喜地叫了起来,吃了几口,却忍不住问她,怎么是甜的?难道你做西红柿炒鸡蛋不放盐吗?偶尔,他也笑着对女孩说,你和我想象中的女朋友完全不一样嘛,,只有文评还对,可是你经常写错单词,上大学时肯定整天打瞌睡,啃指甲……听到男友这么说,女孩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温柔地摸摸男友的微秃的头,忍不住笑了……最终,女孩嫁给了这位军医,两个人的日子虽然平静,但也很幸福,他们经常做两个人都爱吃的西红柿炒鸡蛋,只不过他做的时候放糖,她做的时候一定放盐。有人说女人喜欢生活在自己的童话故事里面,现实中很多人故事都应验了这句话,想象中的爱情是一种理想,生活中的婚姻是一种现实,现实和理想难免有些出入,作为女人,一定要现实些。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现代女性生活得复杂,很压抑,很烦琐,一切的一切压得自己可能都喘不过气来,那么现实的面前,必然让人产生幻觉,也就是所谓的理想状态。一般来讲,在女人的心目中都会为自己构成一理想的白马王子,高高的个子,帅气的脸蛋,有才华,有深度,爱妻子,爱家要是有点钱,有点权就更完美了。但现实中很少有这样的男人存在,也许自己面对的男性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完美。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个差距是人必须要去接受的,而且是是乐于接受。理想中的事物往往是美丽,令人向往,但却漏洞百出的,没有真正的完美,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动物,拥有的只能是现实的思想,童话故事里的故事真的很完美,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那样的爱情是幸福的,那样的结果是令人羡慕的,但是那样的故事只存在于理想当中,现实毕竟是残酷的,人必须在现实中找回自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决对完美的东西,因为我们的世间是有漏洞的,不完美是它的真相,有人说,不完美的人生才是最完美,最充实的人生,只有这样你才会利用自己的不完美来改造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如果你的人生是完美的,你就会感到什么都没有意义的,什么对你来说都以经变得无所谓了,所以,有时,缺陷也是一种美,即使不美也会变得更加完美,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正是因为有了月缺,所以我们更期待月圆,因为有了悲伤与分离,所以我们才会更珍惜欢笑与相聚。在设想自己的人生时,大多数人总往好处想,这很正常,试想,有谁不想让自己过的好一点呢?但现实并非总往好的方向发展,结局总是与现实存在着差别的,多数情况,是不令人满意的,有人说,人间事,十之八九不如意,婚姻结婚前总把它想象得很美好,事实并不非这样,因为现实就是现实,它没有好坏之分,安只会按自己的步子走下去,不会去理会你的美好的意愿。人总是喜欢追求完美,永恒,而造成对事事总往完美处想,期望值太高,现实有怎么能满足你呢?在人生的整个路上,你可以把持着你的理想,但是你要看到现实,用现实的方试去实现理想,你的整个人生才可以做自己要做的事,,走自己要走的路。虽然说现实有困难,但也不能忽视其中的快乐,无论是对那些能够帮助你的条件,人际关系,还是阻碍你的条件,人际关系,都要面对现实,工作不顺利,生活不顺利,都要现实地面对,不要多想,只有努力地去改变现状才是最实际的。理想总是太美好,而现实常有那么多的缺陷,缺陷美是一种大众美,无处不在,几乎一切的美都是缺陷美,因为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失去了缺陷就失去了美,缺陷是每个人的固有资产,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面对现实,现实就是现实,除了面对之外,别无路可走,只有接受一切现实,远离是没有用的,只有接受,才能让自己过的更好,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努力地把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小,这才是面对现实最应该做的事情。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说过:“2000多年的西方哲学,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而已。”可见,柏拉图在西方哲学界的地位多么崇高。被当作柏拉图的著作流传于世的共有35篇对话和13篇信札,这些著作未必都出自柏拉图,有些学者甚至怀疑那些信札没有一篇是真的。可以肯定的是,《理想国》不仅为柏拉图所著,而且是他的最重要著作。

与柏拉图的其它著作一样,《理想国》也是一篇对话。这场对话是在克法洛斯家进行的,主角为苏格拉底,参与者有克法洛斯之子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得曼托斯、色拉叙马霍斯,还有旁听者数人。在柏拉图的对话中,主角大都为苏格拉底,而柏拉图从不以自己的名义说话,只是让对话中的角色发言。所以,与其说他是为苏格拉底立言,不如说是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理想的愿景

《理想国》主要讲述的是,乌托邦国家及其怎样运行的问题。柏拉图最关心的是“什么是人类生活的最好方式”,他之所以关注国家的组织形式,是因为他相信国家与个人紧密联系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必须建立在正义之上。在对话中,出现了四种正义观。克法洛斯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玻勒马霍斯认为,以善报友以恶报敌就是正义;色拉叙马霍斯强调,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换句话说,力量就是正义;格劳孔指出,正义是恐惧之子,是最好与最坏之间的折中或妥协。

上述四种观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真实见解,其共同点就是把正义当作某种外在的东西来对待,并没有把它转入灵魂。柏拉图不认同这些见解,他想要建立这样一种正义观,正义是德行之首,是德行中的根本德行,它是人之为人的前提,是城邦赖以生存的基石。它不是名声、荣誉、利禄和权势,而是人的灵魂的善,是内在的力量。具体来说,正义就是每个人在心灵和谐的情况下做一件属于城邦而又为其天性所擅长的事情,亦即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国的公民应由三种人构成:统治者、护卫者和劳动者。统治者是拥有政治权威、作出所有重要决策的人;护卫者辅助统治者管理国家,并抵御来自外部的威胁;劳动者就是从事生产劳动,为所有公民提供生活必需品。每个人归于哪个阶层,是凭个人能力来决定的,而不是世袭的。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给每个人的成分中添加了不同的金属:金、银、铜、铁。含金的宜为统治者,含银的宜为护卫者,含铜和铁的宜为劳动者。如果一个含铜或铁的孩子出生在含金的家庭中,那么父母必须狠心让这孩子去做劳动者;如果一个劳动者的孩子含有金或银,那就让他成长为统治者或护卫者。如果所有人都安心各自的工作,不做非分之想,那就达到了宝贵的正义。

理想的实现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理想是一步步实现的。在柏拉图看来,美好城邦(理想国)的建立经由三个阶段:朴素城邦、奢华城邦、美好城邦。

城邦源于人的合作需要,朴素城邦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最基本需要,即肉体的需要,这种满足要求每个人只掌握适合其天性的一门技艺。这意味着每个人几乎完全是为他人劳动,而他人也是为自己劳动,所有人都将与他人交换产品。朴素的城邦是快乐的城邦,没有贫困和压迫,也没有政府和战争。这样的城邦是有缺陷的,因为它缺乏美德和优秀。在欲望驱使下,人们会追求于身体的健康非必需的东西,于是奢华的城邦出现了,其特点就是为无止境的财富需要而奋斗。劳动与报酬将不再有严格的一致性,故而会出现不满与冲突,所以需要用政府来恢复正义。同时,扩张版图的需要必将引发战争。根据“一人一事”的原则,必须建立有武士技能的人组成的军队。相对而言,武士的技能优于其他技能,是故奢华城邦的统治者出自武士中的杰出人物。何谓美好城邦,对于柏拉图来说,主要体现为政权与哲学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哲学家必须是最高统治者,或最高统治者必须真正而充分地研究哲学,因为一个人要是不懂得“善本身”,或者说不是一个哲学家,那他就不可能是真正正义的。

柏拉图所描述的理想国是完美的,所以他要求这个国家和个人必须拥有完美的品质。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有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要想实现城邦的正义,塑造城邦公民的灵魂为第一要务。而塑造灵魂的首先是使灵魂转向,即把人的目光从关注功名利禄转移到关注自身的善上来,其次是通过文化教育、音乐熏陶、体育锻炼等塑造理想人格,使人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这四种品质。智慧有助于统治者的认知,可以让统治者为国家做出正确的决策;勇敢对于护卫者尤为重要,可以使他们在保卫国家时英勇无畏;节制可以实现各阶层的和谐,约束权力和欲望的任性;公正能确保每个人本着良心去做事,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理想的迷思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洞穴”之喻:设想有这样一个洞穴,囚徒们都被脚镣手铐着,脑袋也被固定住,除了洞穴的墙,别的什么都看不见。在他们背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把他们的影子投身到墙上,他们终生只看见这些影子。于是,他们相信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事实。有一天,一个囚徒被释放了,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五彩缤纷,感觉到狱友们失去了很多东西。这个囚徒后来又被带回洞穴,他的眼睛不再习惯这种影子;而他的狱友们一如既往,满足于看到幻影的存在。

柏拉图借这个比喻说明,大部分人都像洞穴中的囚徒那样满足于纯现象的世界,只有哲学家走出洞穴,自由地行走,学会怎样真实地体验这个世界。只有哲学家拥有真正的知识,因为他们不是通过人的五种感官感知世界,而是通过思考方式认知世界。

柏拉图无疑是走出“洞穴”的哲学家,但他所构想的理想国过于理想化,也只是虚幻的乌托邦,并不能成为现实。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对人与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只是简单化归类。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并不是向某个人添加某一种金属,每个人身上很可能都被添加了金银铜铁元素,只不过有的金或银偏多,有的铜或铁偏多而已;换句话说,每个人的天赋与个性都是一个复杂的复变函数,不能简单指定哪个人担当某个社会角色。再说,国家治理也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哲学家是否适合当国王是一个问题,哲学家愿不愿当国王也是一个问题,哲学家能不能治理好国家更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悖论,人在他的理想国里并没有当作目的,而是被当作实现正义城邦的手段,为了城邦甚至可以牺牲婚姻与家庭。

尽管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可实现,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培根的《新大西洲》以及康帕内拉的《太阳国》等著作,无不是受到柏拉图的启发而写成的。最难能可贵的是,柏拉图把正义作为构建理想国的首要价值,为人类的奋斗指明了方向。尽管人类至今尚未建成完美的理想国,但通过对公正的不懈追求,我们可以把国家与社会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人类没有理想,就没有希望。所以,《理想国》仍值得今人品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