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歌单推荐

民歌十把扇子歌词完整版_民歌十把扇儿

1.凉州民歌的简介

民歌十把扇子歌词完整版_民歌十把扇儿

《康定情歌》是由四川宣汉的李依若创作于40年代,产生于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1996年夏天,《甘孜报》悬赏万元寻找《康定情歌》作者的消息,在全国数十家报纸争相转载。其中自贡熊仲文、四川轻化工学院副教授宋方信等都认为《情歌》作者是宣汉人李天禄(李依若),后经《四川日报》副刊“天府周末”的四位记者深入实地寻访,探得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新证。 原来李依若在成都读大学时(大约在1930年前),与一个同姓李的同学恋爱。姓李的同学是康定人。李依若与女友结伴到康定跑马山玩耍时,根据湘西“溜溜调”编了一首《跑马歌》,唱给“李家溜溜的大姐”听,以示求爱(即后来的《康定情歌》) 。由于家人和谢谢族人的反对,婚事未能成功,家里不给他钱读书,后来还全靠他的义父石体元(时任四川省财政厅厅长)和李姑娘的相助,才完成了大学学业。 李依若的同龄好友和他的遗孀赵氏老人都多次听他唱过这首《跑马歌》,因此,他们都坚信《康定情歌》有原作者就是李依若。 如今,《康定情歌》唱遍大江南北,唱响了全世界,而且还是我国第一首飞向太空的歌曲,被人们美誉为宇宙情歌(世界十首名曲之一)。在康定跑马溜溜的山上,于2001年8月18日专门为这首歌而举办一个艺术节-中国西部康定歌节,让《康定情歌》的故乡大大风光了一次。《康定情歌》作为康定县的“名片”,让康定走出了大山,走出了盆地,走出了国门。为此,这首歌的原作者李依若先生可以含笑九泉了。 词作者李依若 李依若(1911--1959),本名李天禄,宣汉县马渡乡百丈村人。自幼聪慧,擅长诗歌,喜欢吹拉弹唱。先在达县绥属联立中学读书,后考入中法大学。民国十九年(1930)在重庆《新蜀报》任副刊诗歌编辑,后在达县《月季花》杂志任编辑,发表诗歌甚多。并在达县女中任国文教员,回宣汉后任马渡小学校长和宣汉民众教育馆馆长。解放后,宣汉成立文艺宣传队,李依若任宣传队队长,宣汉文联主委,川北民歌研究委员会委员。他一生最爱搜集整理民歌,创作民歌。其中最出名的民歌有《苏二姐》和《康定情歌》等。 康定情歌感人故事 一位老人说,他们十几岁时在康定听见的康定情歌不是今天这个样唱的,那时是这样:“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门,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来会为溜溜的人……”当时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李依若(见右图)在成都读大学时与一个康定的同学、姓李的女子相爱因同姓遭父母反对,并因此与继母魏氏吵翻脸,不给李依若学费和生活费的情节。还说李依若后期学业全靠康定李大姐的帮助才读完大学。由于封建观的影响,李依若和康定李家大姐的恋情终无圆满结局。李依若曾同李大姐到康定去耍过,为了纪念这段恋情创作了《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歌,当地人叫《跑马歌》,他们最爱唱,说是李依若亲自教他们唱的。一个叫欧明学的人说:李依若到他家去吃酒时教他唱的这首歌,还说歌的名字叫《康定城歌》,而且里面的词句有劳动溜溜的好,且是李家溜溜的大哥不是现在张家溜溜的大哥……在马渡我发现当地的方言土语与全县相同,都有端端、人才好、会当家、月儿弯弯……马渡的山歌多用溜溜、连连作衬词。 历史的回音 一阵滚滚尘沙在草原上腾卷,一群身着裘皮的吐蕃人西藏唱着古老的藏歌,赶着一群良马,风尘仆仆穿越草原,在翻过最后一架大雪山以后,他们来到了雪山脚下一块两江相会的草滩上,这里水草丰盛,是牧马打野的最好地方,他们需要在这里很好休息一下,明天他们将走进古老的峡谷栈道,把一群良马赶往雅洲府、芦山郡,或者碉门、荣经,换取汉区的边茶。他们在这里用三块石头支起锅桩,用白石夹着火草撞击,瞬间的电光石火点燃了火草,再把火草送到锅桩内的干柴下,在草滩上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第一把火。也许正是这些开千古盲昧的先驱者支起的第一个生火熬茶烧饭的锅桩,确定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命运,才有了后来这块地方的独特文化。 一、“情歌”词句全部引用了四川宣汉方言土语及宣汉山歌溜溜调作为衬词。 二、此歌风格与宣汉民歌《苏二姐》、《绣洛阳桥》、《十把扇子》等一致,是李依若惯用手法。 三、歌词表达了作者爱情受挫对自由幸福爱情的渴望。 四、第四段歌词引用了老师吴方吉的诗句。 五、此歌纯系李依若这样风流浪漫的文人所创作,根本没有来自民间的痕迹。 六、一九五0年九月李依若以县文联名义主编的民歌集三十二首民歌中第一首《苏二姐》和第二首《跑马溜溜的山上》即署名李依若。此书出版500本,在书店发行300本,文联内部发行200本,宣汉不少人都拥有这本书。 七、李依若家乡马渡关和相邻的乡镇人民众口皆碑,说是李依若与康定李家女子婚姻失败才创作的《跑马歌》,并亲自教大家唱。

凉州民歌的简介

亦称劳动号子。先秦《吕氏春秋·审应览》:“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讠雩,后亦应之。”便是劳动号子的最早记载。宋代高承《事物经原》:“今人举重出力者,一人倡则为号头,众皆和之曰打号”,说明号子是一人领唱,众人齐声应和。起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的作用。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如农事劳动有栽秧号子、车水号子、打场号子等;建筑劳动有打夯号子、打硪号子等;搬运劳动有装卸号子、挑担号子等;水上劳动有摇撸号子、拉纤号子、号子等;作坊劳动有榨油号子榨油号子等。

车水号子为劳动号子的一种,流行于长江流域栽种水稻各省。车水的形式多样,如脚踏水车、手推水车、风车、牛拉水车等。号子的曲调也有多种,也有数首曲子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较大的多段曲式。节奏有的自由,有的较规整,音乐比较粗犷。如果在田中急着等水栽秧时,节奏更为急促,歌声更为热烈。歌词多即兴创作,比较固定的有“数麻雀”、“数猫”、“数蛤蟆”、“数水筹”等。也有全曲只唱衬词的,演唱形式为一领众和,并常用锣鼓伴奏。

榨油号子为劳动号子的一种,亦名打油号子、打榨号子,是油坊工人在榨植物油时喊唱的号子。一般有三种不同的榨油方法:“撞榨”、“压榨”和“锤榨”,号子也因榨法与地区而异。“撞榨号子”,撞榨时,悬一根长约两丈的粗大撞木,由数人推动撞击油筒中的大木楔而榨油。撞一次喊一次号子,撞榨的步伐、动作均以号子作统一指挥,情绪比较紧张。“板绞号子”,以螺旋形板绞压榨油,数人操作板绞榨油机,动作要齐,边喊边操作。“锤榨号子”,一般由二人操作,锤打木楔榨油。二人对唱号子,边操作边唱。

沔阳号子尤以打硪号子最为普遍。沔阳位于江汉平原中带,境内有东荆河、通顺河、通州河、西流河、排湖(古时叫沔阳河)、沙湖、鲫鱼湖、芦林湖等大小湖泊十多个。由于地势低洼,湖多河多,因此常常出现十年九水,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民众为了生计,经常和洪水作斗争,年年修堤筑坝。在艰苦的劳动中,沔阳人民创造了无数的打硪号子,沔阳硪歌因此应运而生。

打硪号子亦称硪歌,声调高亢,节奏性强,一唱众和,边打边唱,群众在修堤筑坝时,用以协调动作,缓解疲劳。句式一般是七字、十字,也有用五字句的。建筑工地打硪时唱,与打夯号子近似。打硪又有抬硪与飞硪之分。打硪用四人、八人、十人不等,领唱时不打硪,众唱时打硪。

打硪使用的工具通常有三种:

第一种为是石磙硪。它是农家在禾场上压谷子用的石磙,绑上四根木杠,由八人提打。

第二种是片硪,又称方石硪或飞硪。它是由一块重百余斤的大方石,四角凿有孔绳,由八人持绳抛打,时高时低,起落如飞,情绪高昂,场面壮观。

第三种是木硪。木硪有两种,一种是方柱形的,一种是圆柱形的,只需要一个人、最多两个人就能提打。

歌词多即兴创作,也有唱历史故事的,曲调常吸收当地小调。沔阳硪歌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合。领唱者有唱词,合唱者起衬托作用,没有实际内容,只唱一些感叹词,如嗨、呀、杨、花等等。领唱者都是喊号子的高手,声音洪亮,方圆数里都可听得非常清楚。听到的人真的是如雷灌耳,精神为之一振。有一人领唱的,也有两人对领的,还有一种《抛球硪歌》,要求更高,一副硪八个人轮流领唱,边打边唱,饶有兴趣。

沔阳硪歌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也有通俗唱词和诗词小品,更多来自于沔阳花鼓戏的脚本唱词,如《站花墙》、《白扇记》、《秦香莲》、《劝姑》、《吵嫁》等。还有一种更考验领唱人的水平,完全是即兴创作,随唱随编,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哪里唱到哪里,语言朴实搞笑,生活气息十分浓郁。曲调有慢硪调、急硪调、郎当调、海扬花、也嗬也、咳哟嗬等10多种。根据打硪的速度可分为最慢的“四平调”;慢速的“高腔”;中速的“四块皮”;快速的“海扬花”、“郎当调”;最快的“划龙船调”等,其中以中速的用得最多。 1962年,省音协对沔阳硪歌进行搜集整理,在《湖北民间歌曲》上刊出。

随着时代的进步,修筑堤坝都由机械代替,优美动听的打硪歌再也听不到了。沔阳硪歌作为一项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储藏在传统的民间艺术宝库中。 为栽秧、扯秧、车水、薅草、打麦等田间耕作中唱的田歌。沔阳田歌种类较多,既有在水田耕作时所唱的秧田歌'等,又有在旱地耕作所唱的薅草歌,还有在禾场劳动时唱的打麦歌等。以薅草歌最有影响,主要流行在毛嘴、郑场、剅河、三伏潭等旱田较多的地区。薅草歌曲主腔和号子两种组成,演唱时有领有和,领唱的曲牌有高腔、悲腔、平腔和其他小调,众人和唱的号子有刮个阴阳火、么妹子笑嘻嘻、拗驴子过桥。流行在张沟一带的有簧声、赶字、引声、也声等。

曲调既具有山歌的抒情性,又有小调的优美性。用连枷打场所唱的打麦歌,一般有男女数人,面对面边打连枷边演唱。歌声高亢有力,节奏协调一致,气氛十分热烈,众人和唱的号子都是衬词,无具体内容,而领唱则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内容与当地花鼓或唱词相同,亦有即兴创作。 亦称小曲。一般是农村妇女在室内绣花做鞋时轻声低唱,也有在田头小憩或夏夜乘凉时唱小调的习惯。小调反映的生活面宽,爱情题材居多,常以四季(如四季相思、四季美人、四季歌、四季位、叹四季)、五更(如劝五更、叹五更、阔五更、叫五更)、十(如十辑、十想、十恨、十送、十杯酒、十把扇子)、十二(如十二月望郎、十二月看姐、十二月不得闲。(十二时辰)以及花鸟鱼虫为题,用比兴手法表达情感。唱词通俗生动,顺口易记,曲调优美细腻,婉转动听,主要有十绣调、绣荷包调等。沔阳花鼓戏的曲牌,大多数由小调发展而成。 旧时,沔阳小调在灾荒之年,常伴随着配上丝弦的三棒鼓、敲碟子流向外地,成为人们卖艺谋生的一种手段。并得到了发展,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

又称彩调,是配合民间舞蹈莲船、狮子等演唱的民歌。歌词多含恭贺吉庆、视福道喜之意。曲调欢快活泼,气氛热烈,伴以锣鼓助兴,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沔阳民歌形式多样,其气氛以灯歌最为热烈.这是城乡人民在节日中玩灯所唱的歌.沔阳人民有在逢年过节时都有玩灯的习惯,特别是阴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歌舞盛行,历年不衰。到处都是莲般、蚌壳精、打莲湘、海马、狮子、龙灯、地花鼓等。有的还扮作一台一台的“故事”,如“八仙过海”、“老背少”、“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类,形式众多,因此灯歌也特别丰富。这类民歌的特点是歌词多数为吉祥的内容,有祝福庆贺之意;曲调欢快活泼,气氛喜庆。渲唱时一般带有各种道具,着艳丽的服装,载歌载舞,并有锣鼓、唢呐或丝弦伴奏,是广大农村最吸引人的节日文化活动。 有《士豪湖霸两重天》、《武装歌》、《土牛歌》、<<少年先锋队歌》、《妇女解放歌》、《告白军士兵歌》、《水灾歌》、《当兵就要当红军》等。

这些红色歌谣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影,有鲜明的阶级捶识和阶级感情。17年,由黄孝林、康大德搜集编写的《湘鄂西革命历史民歌》(杨雾青等编曲) ,参加省文艺会演,获创作演出等奖, 1982年,南国唱片社灌片发行。 它是反映人民群众新思想、新生活,新风尚的民歌。《哪有闲空回娘家》、《六姐爱的万能人》、《姑娘喜开机滚船》、《妹妹插秧我抛秧孙》、《想起我的哥》、《订亲只要歌一担》、《莲要到九月八》等。但多出自业余作者之手。

沔阳新民歌是诞生在1958年,代表作是由仙桃钱沟村农民刘同兴作词、省群艺馆音乐家何良佑根据沔阳小曲改编的《哪有闲空回娘家》,唱的是因为集体生产很忙,“栽秧割麦两头忙,我哪有闲空回娘家”,还有个代表作是《喜坏我的妈妈也》,由沔阳人王玉珍演唱,唱的是生产队送喜报上门来了。总的说来就是反映“人民公社化”、“”那个时代的工作与生产、生活。?

从敦煌发掘出的“曲子”资料和有关燕乐、变文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唐时,凉州民歌的创作和流传是相当繁盛的。随着反映生活内容的需要,唐代民歌经过许多人的不断加工,曲调风格和演唱形式都有了更高的发展,还被广泛地运用了说唱、歌舞中,成为民歌通向更复杂的艺术形式的桥梁,也对以后宋词、元曲的发展起着有益的影响。

明、清两代,也是凉州民歌发展的一个高潮。当时有人认为“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只有民歌小曲,才为当朝的“一绝”,是明代文化的代表。据《搜俎记异》记载,有个牧人叫王忻,“一日宿于青土湖,至夜,有歌童远吟,其声哀婉。翌日,忻归告于学者归与曰:‘小娃所歌,惟失我失我耳,余不知所云者。’学者恍然曰:‘知之矣。昔日霍去病征西逐匈虏休屠被戳,浑邪击溃,因置武威、酒泉二郡。匈奴思欲再得斯土,故作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歌童所吟者,匈奴歌也。”其时凉州民歌的流播,由上述逸事中或可领略一二。此外,明人也曾说:“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银钮丝]之属……后又有[打枣杆]、[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良贱,习之,亦喜听之”(明沈徳符《野荻编》)。其中的[闹五更]、[哭皇天]、[打枣杆]、[银钮丝]、[粉红莲]等曲名,在今天凉州民间仍有广为流传。

从艺术上讲,民歌又是其它一切音乐形式的基础和胚胎。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曾经说过:“就单首曲调而言,民歌的旋律是艺术的最高典范”。普遍来说,凉州的民间音乐包括说唱、戏曲及民族器乐,都从民歌当中吸取了大量的素材,如果把全部音乐文比作大树的话,那么,社会无疑是土壤,民歌则是大树的根,其它艺术形式,如戏曲、说唱音乐等等,则是繁茂的枝、叶、花、果。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所说凉州民歌,其实就是指小调,或称“小曲子”。凉州民歌(小曲子)的数量超过千余首,多为“里巷之声”。在形式上,艺术加工在成分比较明显,流传广泛,常常一首小调能以各种变体流传各地,如《刮地风》、《织手巾》等等。就题材而言,凉州民歌反映的社会层面也较广泛,大至重大的历史,小至一景一物一事一语,甚至游戏玩谑,无不包容尽致。可以说,千余首小调,犹如一副纷繁生动的凉州风俗画,对研究凉州历史和风情民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凉州民歌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其表现形式一般为多段分节歌式的选唱,有长有短,大小不一;发展较自由,句式多样化;叙事性强,有即兴发挥的余地,曲调优美朴实;节奏顿挫分明,调式色彩亦有“花音”与“苦音”的区别。根据内容,凉州民歌可分为五类,即生活类、爱情类、传说故事类、新词类和杂类。其中爱情类的数量最大,形式也较多,主要有《十里亭》、《太阳当天过》、《闹五更》和《王哥放羊》等,其中《王哥放羊》流传最广,演唱形式也较别致新颖。传说故事类的数量仅次于爱情类,质量较好的是《十二古人》、《十盏灯》、《十把扇子》,其中《十盏灯》最为群众所喜爱。生活类的数量也较多,流传最广泛的是《小男子出门》。新词类的数量较少,质量也不很高,稍为突出些的有《大西北》、《挑民兵》、《齐飞卿》等。

凉州民歌的演唱,不仅仅是自娱性的,也带有娱他性、商业性、欣赏性,所以常常有乐器伴奏,虽然伴奏多为随腔,但也常有支声复调式的加花变奏。小调当中,有许多常以“十二月”、“四季”、“五更”、“花名”等形式连缀,在同一曲调进行多段词的反复,且有不同的节奏和速度的变化,这都是凉州民歌的特点。

热门文章